-
宛丘 编辑
宛丘,古地名,古时又称陈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宛丘》,《诗经·陈风》有一篇同名文章,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陈地民歌。
中文名:宛丘
外文名:Wanqiu
别名:陈州
行政区类别:县
地理位置: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下辖地区:18个乡镇
人口数量:130.35 万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特产:小麦、花生、芦笋、楸树、黄花菜
著名景点:太昊陵、龙湖、平粮台古城遗址
车牌代码:豫P
先秦
据传原始社会时期,淮阳为太昊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都。
夏属豫州境。禹受命将尧姓封于陈。
殷封虞遂于陈。
西周初,武王封胡公满为陈侯,陈为周十二大诸侯国之一。
春秋末,楚灭陈。战国末楚顷襄王迁都于陈,陈为楚都。
秦汉
秦置陈县,初属豫州颍川郡,后属陈郡。二世元年(前209年)陈涉率农民起义军都于陈,号"张楚"。
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置淮阳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陈县属之,隶兖州。
新莽时,改淮阳国为新平,改陈县为辰陵,属兖州。
东汉明帝改新平为陈国,章帝改为郡,陈县属之,隶豫州刺史。
三国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为魏地,陈县属陈郡。明帝封植为陈王,遂改郡称国,后复作郡,隶豫州。
晋武帝合陈郡于梁国,封司马彤为梁王,陈县属之,隶豫州。南朝宋移陈郡治项城,以陈令属南梁太守,隶南豫州。
南朝齐置南陈县,属陈郡,隶豫州。
北魏合陈县入项县(在今槐店),属陈郡,隶北扬州。
北齐移项县于故陈城,属信州,隶北扬州。
北周改信州为陈州(陈州名自此始),项县属之,隶北扬州。
隋唐
隋析项县置宛丘县,并置临蔡县,属陈州淮阳郡,隶豫州。
唐宛丘县析置新平县,属陈州淮阳郡,隶河南道。
五代十国
五代宛丘县属陈州。
梁隶忠武军节度使。
晋、周隶镇安军节度使。
宋元
宋宛丘县属陈州淮阳郡,后升淮宁府,隶京西北路。
金宛丘县属陈州,隶南京路。
元宛丘县属陈州,隶陈梁路。
明清
明废宛丘县入陈州,属开封中书省。
清初仍明制,隶河南布政使司。
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道、卫归陈州。雍正二年(1724年),改陈州为直隶州,县为附郭,仍统4县。
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陈州府淮宁县附郭。
民国期间
民国2年(1913年),裁府复县,改淮宁县为淮阳县,隶河南省。
民国21年(1932年),设河南省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治淮阳,县属之。
民国27年(1938年),县城沦于日本侵略军,日伪设淮阳县政府,属豫东道,隶河南省。同时,民国县政府南迁水寨镇。
民国32年(1943年),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淮太西县,设抗日民主政府,治东夏亭(今西华县境内),属中共水东特委,隶中共河南省委。
民国34年(1945年)光复后,民国县政府,治城关,属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隶河南省。
民国35年(1946年),建立淮阳县人民政府,治戴集(今葛店乡境内),属淮阳专区。
民国38年(1949年)3月,中共先后建立的周口县、界首县、夏亭县、淮阳市同时撤销。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淮阳县属淮阳专区,隶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治淮阳。
1953年,淮阳专区撤销,县改属商丘专区,水寨镇划给项城。
1959年,商丘专区撤销,县改属开封专区。
1962年,恢复商丘专区,县再改属之。
1965年,置周口地区,淮阳从属至今。
基本情况
下辖7镇、11乡、2农场,即城关镇、新站镇、鲁台镇、临蔡镇、四通镇、安岭镇、豆门乡、朱集乡、冯塘乡、刘振屯乡、王店乡、大连乡、葛店乡、黄集乡、白楼乡、齐老乡、曹河乡、郑集乡、县原种场、县农场。共有497个行政村,2273个自然村。主要土特产有黄花菜、槐山羊、陈州驴等。旅游景点有太昊陵建筑群、龙湖、平粮台古城遗址等。
伏羲氏都城
太昊伏羲氏
《五帝纪》所载:“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以木德继天而王,都宛丘。”
《路史·太昊纪》中有: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
《竹书纪年·前编》也有:太昊庖牺氏,“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继位。都宛丘”的记述。
女娲氏都城
女娲
神农氏都城
神农氏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炎帝初都陈,后徙鲁。”又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始教人种谷,故号曰神农氏。”
《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初都陈,后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
《续河南通志》和《陈州府志》记淮阳名为“陈”的原因时说:“陈为伏羲建都地,神农因其旧而都之,故名之曰陈。”为炎帝都陈提供了文献依据 。
封地邦国时期
夏,陈属豫州。商,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建陈国,筑陈城; 以国为姓,陈胡公妫满便是陈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孙、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陈姓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道教创始人老子就生于陈国苦县。战国时期,楚顷襄王迁都陈城,历经38年,史称郢陈,故淮阳又称“陈楚故城”。秦时这里初设陈县,后置陈郡,公元前196年,以陈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阳。在六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淮阳五次建都,四次封国,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则国,统制则郡,南北迭辖,州县兼置,始终是豫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国务院撤消淮阳专区,才改为县治。所以考古学家称: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六千年看淮阳。
开物成务
淮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历代帝王称为“开物成务”之风水宝地。被称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在这里著书讲学长达四年之久,为他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留下了“陈蔡绝粮”千古佳话。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载有《陈风》十首。历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隐、张九龄、苏轼、苏辙等文坛巨匠在这里留下了歌咏淮阳的不朽佳篇。包公陈州放粮也发生在这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