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书 编辑
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自清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曾盛行于湖北全省、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大部。,湖北省汉川市和仙桃市的善书艺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曲种。俗称宣讲善书。因艺人常用“未开言来,泪流满面”开场,故民间戏称其为“未开言”。流传于汉川、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孝感、黄陂、云梦、安陆一带,湖北善书有汉川善书和沔阳善书两种流派。
中文名:善书
定义: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
盛行地点:湖北全省、河南开封
艺称:“未开言来,泪流满面”
民间戏称:“未开言”
善书通常以一人主讲、多人应答的形式演出。形式有问有答,说唱结合。
曲词分为“说词”、“宣词”、“答词”3种。答词在善书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答词的演员,既是“包袱”的制造者,又是“包袱”的揭示者,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逗得听众哄堂大笑。善书的说唱艺术要求演员做到“舌生花,口生香,脸生采,目生光”。
有人以“正派、雅致、细腻、动听、感人”来概括它的艺术特色。善书的唱腔以“宣腔”为主,与汉川早期流行的“独鼓书”唱腔有密切的关系,具有深沉委婉、灵活多变等特点,在主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他唱腔有“丫腔”、“梭罗腔”、“流浪腔”、“哀思腔”等10余种,分别表现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各有特色。
演员说唱时,只拿一块醒木和折扇或手帕,没有乐器伴奏,是一种徒歌形式。善书的曲目称为“案传”。据艺人解释,采用旧时官府判案的材料和宣讲的材料,称为“案”;用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宣讲材料,称为“传”。
传统的案传有300种左右,较有代表性的为《窦娥冤》、《乌金记》、《蜜蜂记》、《生死牌》、《四下河南》、《一江血》等。
历史渊源
演员何中华即兴表演
清代时,善书由案头文学发展成讲唱文学,且产生了善书曲艺,流行于八旗直隶各省,后北衰南盛,除流行于湖北的武汉、孝感、荆州和黄冈等市县外,在上海、重庆、河南开封、四川万县、湖南津市等也有从事这种宣讲活动的艺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南方的善书渐趋消亡,惟湖北汉川、蔡甸、仙桃一带的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曲种,且逐步形成了以汉川为中心的"汉川善书"。
善书之所以在汉川生根、开花、结果,是由于历史上汉川是众水汇归之区。清代至民国,襄河两岸开出九条支津,汇归汉水,水乡逐渐变成平原,群众也逐渐由捕捞转至耕种,生活日趋安定,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道光年间,官家宣讲圣谕渐为民间宣讲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救难救急等“十全大善”所取代。最初只在元宵节、中元节前后宣讲,后逐渐发展到经常性的活动,并可在田头地边、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宣讲,深受乡民欢迎。1936年前后由乡间进入武汉等城镇。
分布地区
湖北地图
艺术特色
由于善书是一种叙述体,不象戏剧那样要求化妆,其形式简单,易于继承,故善书很快被人接受,并发展演变成为汉川的曲艺曲种。善书初为一人宣讲,后发展为三人或多人同台宣讲。多人宣讲时,有“主案”与“宣词”之分。主案重说讲,宣词(又叫答词)说兼唱。
中共汉川市委书记冯云乔致欢迎词
汉川善书按讲唱的场所不同分两类,一类是“场书”,即在固定的书场、茶馆中讲唱,在汉川城区和马口镇邱子村有两个书场常年表演;另一类是“台书”,即每年春节到农历三月中下旬,做生祝寿、婚丧嫁娶等乡间大事,是善书表演最集中时段,许多乡村都要搭台请善书艺人讲书,而且有俗规,要讲就要连续讲三年,每年讲三场。当地不少老人都保留着童年时期挤在台前听善书的美好记忆。
湖南
追忆渊源
汉川“善书”与江城武汉的渊源和对已故研究“善书”的专家王远翔学兄的追忆。
说书
改革开放后,1983年末,湖北省曲艺界在汉口的民众乐园内举行了全省第二届百花书会,汉川“善书”当时被作为孝感地区代表队的一个节目,在民众乐园演出了新“善书”《梅花记》。新“善书”让观众耳目一新。首先是内容有了革新,跳出了过去单纯劝善的圈子,而是宣传计划生育等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在形式上也有了改革,将过去的两个男演员的“一讲、一宣”改为了一男二女的“一讲二唱”,并且还加上了音乐伴奏,对“善书”这门优雅艺术的风格既做到了继承又有所发展和创新,赢得了武汉观众热烈的掌声。王远翔是湖北省汉川市刘家隔人,生于1919年,其父早年留学日本,乃早稻田大学毕业生。远翔在抗日战争之前就读于武昌大公中学时与笔者为同窗,1941年我们则同时毕业于武昌,为该校首届学员。解放后,远翔任汉川市文化馆长并兼任汉川汉剧团编剧,且专门从事“善书”研究工作。年过古稀,不满八十因病与世长辞。
1989年他在《汉口忆旧》一书中以《话说“善书”》为题说“武汉人时兴过‘中元节(阴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戏园子上演应节戏《董永分别》。一至夜晚,各善堂锣鼓喧天送河灯,街头巷尾则宣讲‘善书’。说到‘善书’它是劝人行善做好事,对安定社会有所裨益,所以各善堂都倡导讲‘善书’,宣讲者多为年高德重的知名人士,而且不收报酬。1931年大水淹了武汉,大批灾民困居江城,汉川等地的半职业‘善书’艺人则来汉组班说‘善书’赚钱糊口。当时,汉阳县的蔡甸镇上发生了一起余海子谋杀案,有人就把它编成‘善书’名之为《一口血》。汉川‘善书’艺人就抓住这个本子大做文章,宣讲得有声有色,使听者为之泪下,吸引了大批的武汉工人听众。汉口三曙街有个叫赢台的茶社,请来汉川‘善书’潘炳福、王海元坐堂演出,从1935年一直讲到1943年。可见武汉听众对‘善书’这个曲艺曲种的热爱之情。”
传承意义
“汉川善书”现存优秀名篇300多篇,经常宣讲的有100多篇,专门从事宣讲创作“汉川善书”的人员有300多人。
进入新世纪,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影响,加之一些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辞世,年轻世人能独树一帜的少,一些优秀的曲目濒临失传。汉川善书在当前的传承发展遇到了空前困难,青年艺人断档,传统流失严重,亟需扶持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校园
2007年11月24日,汉川二中组织高三文科班学生到阶梯教室听“汉川善书”。
参加研讨会全体代表合影
由汉川市政府和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汉川善书”2006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汉川举行。36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并提交论文。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