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城岗遗址 编辑
王城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龙山时代文化城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的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东侧的土岗上,当地群众称“望城岗”。
王城岗遗址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一处以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兼有裴李岗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及商周时期的遗存。
遗址位置
嵩山东南麓地区龙山时代末期的聚落形势
位于颍河上游的登封王城岗遗址,最先发现的城垣建筑是遗址东北边缘的两座小型城堡 。两座小城东西并列,西城保存较好,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东城大部分被河流冲毁。进入新世纪以来,又发现了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确认大城是在小城废毁后建成的。大城城墙外有壕沟,城圈基本上圈围起了龙山时代的整个遗址 。据分析,小城之西城先是被作为仓窖区使用,后又改建为大型夯土建筑区并修筑了城墙。但不久,随着大城的兴建,大型建筑区可能移到大城以内,小城西城又重新作为仓窖区使用,直到龙山文化最末期 。
文物发现
除了大型夯土建筑的线索,王城岗的小城和大城内都发现了若干“奠基坑”。这些“奠基坑”系将废弃的灰坑用夯土填实,西城不足1万平方米的小城内,曾发现埋有人骨的奠基坑13座,坑内人数不一。一个奠基坑的夯土层内有7具完整的人骨架,显然系非正常死亡。有的坑中则埋有被肢解下来的人头骨、肢骨或盆骨。这些死者中既有成年男女,又有儿童,很可能是在集团冲突中掳掠来的战俘。
在王城岗遗址小城之西城内的灰坑中发现了一片青铜器残片。该灰坑的时代属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第四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050年~前1994年之间 。铜片只有5、6厘米见方,发掘者比照王城岗出土龙山文化陶鬶的形制,推测应为铜鬶的腹与袋状足的残片。经冶金史专家分析检测,可知该铜片系由锡铅青铜铸造而成 。
此外,王城岗遗址还出土有玉器(琮等)、绿松石器和白陶器等特殊的手工业制品。这些仅见于大中型聚落的高等级器物,由于原料不易获得或制作技术复杂,其生产、流通和使用应为社会上层所垄断。
王城岗遗址所处的颍河上游的登封盆地,迄今已发现了12处与其同时期的遗址,构成一个小聚落群,大中小型聚落呈金字塔式分布,其中1万平方米以下的聚落占绝大多数。因此,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王城岗遗址属于一定区域内的中心聚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它究竟是多大地域内的中心。
遗址归属
这一带历来是盛产传说的地方。由于附近发现了战国时代的阳城遗址,学界从王城岗小城堡一发现,就开始把它和“禹都阳城”或大禹之父“鲧作城”挂上了钩。最新的解读是,王城岗小城有可能为“鲧作城”,而大城才是“禹都阳城” 。考古与上古史探索就是这样经历着发现——推想,再发现——再推想的过程。
据发掘者模拟实验和估算的结果,如调动1000人以当时的生产工具完成王城岗城墙的修建,需要1年零2个月的时间。如果根据当地现代农村的经验,按照一个村落能够常年提供50~100个青壮年劳力计算,要1年完成这个工程,需要征集10~20个聚落的劳力。这与前述田野调查发现的登封地区龙山文化晚期聚落的数量基本符合。很可能王城岗城址的建设工程,是动员了以王城岗为中心的整个聚落群的力量来共同完成的 。
这说明,即便像王城岗这样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的大邑,其筑城工程也只需十几个聚落组成的小聚落集团即可完成。因此,认为这类城邑如不具有广大地域的社会动员能力则无以为之的推论,以及由此断定它们应属夏王朝都城的思路,都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王城岗遗址
王城岗遗址
王城岗遗址
王城岗遗址
自50多年前王城岗遗址发现以来,中国学术界以探索夏文化为目的,对王城岗遗址所进行的几次重要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 根据文献记载,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和颍河上游一带以及山西南部。1959年,为寻找“夏墟”,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对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的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王城岗遗址,当时称之为“八方遗址”。随后,为探索夏文化,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持续30年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 1977年,这里发现一座小型城址、奠基坑、青铜器残片和文字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发现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夏鼐、邹衡、安金槐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对王城岗城址的性质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夏鼐指出,王城岗城堡属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至于城堡是否为夏都遗迹则是另一个问题,因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是否为夏文化意见并不一致。夏鼐认为夏文化的含义“应该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这是一个确切的、科学的概念,对后来的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组在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内发掘采样,已测出的碳十四数据和研究成果表明,小城(王城岗二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2世纪,已接近或进入夏纪年的范围之中。王城岗三、四期为公元前21世纪、王城岗五期为公元前20世纪,年代值均已进入夏的纪年范围以内。来自王城岗的样本还确定夏代始年在公元前2070年,王城岗对于研究夏文化的学术价值得到进一步肯定。 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登封王城岗城址及周围地区遗址聚落形态研究”专题组在王城岗遗址展开新的考古工作。新发现一座面积约在30万平方米大型城址,这是迄今河南境内发现的最大面积的河南龙山文化城址,同时发现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重要遗存。 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王城岗考古研究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方燕明说,考古学者在以嵩山为中心的地区和晋南地区所进行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为夏文化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取得了不少共识和重要进展,如历史上的夏代是信史,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应该到考古学文化中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中去寻找,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夏代存在于公元前2070-前1600年,即公元前21-前17世纪等,使夏文化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