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敏树 编辑
中文名:吴敏树
外文名:Wu Minshu
别名:字本深,号南屏
出生日期:1805年
逝世日期:1873年
职业:文学家、史学家
主要成就:中国柈湖文派的创始人
出生地:巴陵铜柈湖
代表作品:《书谢御史》《石君砚铭》《梅伯言先生诔辞》《周易注义补象》《春秋三传义求》等
吴敏树高洁自持,既不爱攀高枝,也不喜钱财。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左宗棠兵权在握,声名显赫,凡士之有志名业者,莫不走军垒,依倚取通显。吴敏树与左本是同榜举人,与曾交往尤笃,但他从未向曾、左有所求请。咸丰初,曾国藩以侍郎名义办湘军,与太平天国为敌,湘军攻下岳州府后,曾国藩特邀吴敏树在岳阳楼殷勤道故,询问兵事,请他出任幕僚,吴当即以“兵谋非我所习”而辞别。曾国藩曾向吴提出请求:“吾一旦不幸,志墓当以属尔”,但曾国藩在同治十一年死去后,吴并没有为他撰写墓志铭。曾国藩曾举荐他任两广盐运使,这是当时不少官僚政客垂涎欲滴的“肥差”,一届三年任期下来,至少可攫取白银10万两,还算是“清廉之官”,但吴敏树一笑了之:“我们吴家人不当盐贩子”。
对经史文学,吴敏树情有独钟。小时候,他揣摩过明代归有光的文章,后又特地找来《归震川集》,将其中写得比较好的文句抄录成册。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进京参加会试,他所选录的《归震川文别抄》及其所写序言,为瑞安举人项传霖借去,送达户部郎中梅曾亮(梅是桐城派姚鼐“四大弟子”之一,当时正在京倡导古文义法,名声很大),梅阅后,亲自接见吴并常与吴一起切磋古文,一时间,吴敏树擅长古文的美名盛传于北京,许多名公大人“多相求识”。实际上,吴敏树并不喜欢归氏古文。他认为古文典范是《五经》和司马迁文,韩愈学司马迁而得其奇,欧阳修学韩愈文而得其逸。他自己是学欧阳修的,并强调兼取各家之所长,反对以一家作为标准来限制自己。因而,他不愿自属“归体”,也不愿自居于桐城派之列。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叙述桐城文派时,把他划入桐城派,他不以为然,写出《与筱岑论文派》,申明自己的文章有自己的风格和特征,不屑苟同于其他派别。他见当时一些桐城派作家以摇曳取媚于权贵,非常不满,曾编纂《史记别抄》以纠正这一颓风。
1868年(同治七年),吴敏树乘船沿江而下,游庐山、石钟山、大小孤山和杭州西湖等江南名胜后到达南京。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亲迎至府,尊为上客,曾的帅府幕僚,众多名流及才智之士,都争先与吴建交。曾国藩在题为《赠吴南屏》的诗中叹曰:“黄金可成河可塞,惟有好怀不易开”。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和诗者达300余人,海内传为“邰唱和诗”,金陵的诗会极盛一时。
吴敏树在家建有“听雨楼”,与其弟吴云松一起潜心研习文章,吟诗作赋,磨练文锋。他有时独骑毛驴,缓步行吟于洞庭湖畔,遇到相识的父老乡亲便系驴饮酒,并自谱小词为赠;有时则辗转于家乡的新墙河、大云山、相思山以及湘南的南岳等名胜之间,让文笔得山水之助。他在弟弟去世后,又同堂弟吴士迈入居君山,在吴的“九江楼”前构筑“鹤茗堂”、“北渚亭”,常从家里驾舟载书,行90里到此博研诸学,勤奋写作,即使在兵荒马乱之时,他以书自随,依然诵读之声不绝,著书立业不废。他还与本地同辈翰林毛贵铭、晚辈举人杜贵墀结为至交,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并互相酬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