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门镇 编辑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下辖镇

铁门镇铁门镇

铁门镇,古名阙门、铁门、缺门,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位于新安县西南部,北接石寺镇,东邻城关镇、南李村乡,西与渑池县、义马市接壤,南界宜阳县,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镇域面积113.78平方千米 。

2017年,铁门镇有常住人口77169人 。截至2020年,铁门镇共辖有8个社区、2个居民委员会、24个村 。

2012年,铁门镇生产总值3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税收入库1.13亿元,财政收入7092万元,跨入河南省省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百强乡镇及洛阳市十强乡镇行列 。

铁门镇先后获得“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卫生乡镇”等荣誉称号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铁门镇

外文名:Tiemen Town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地理位置:新安县西南部

面积:113.78 km²

下辖地区:8个社区、2个居民委员会、24个村

政府驻地:铁门村

电话区号:0379

邮政编码:471800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77169人(2017)

著名景点:千唐志斋博物馆、张钫故居、石刻唐书,北魏石窟等

火车站:铁门站

车牌代码:豫C

历史沿革

编辑
铁门形成于汉代。

1947年8月铁门解放,当时属三区,区政府先后设于白墙、高沟、省庄、庙头等,后迁铁门村。

1951年11月,三区改为铁门区,辖21个小乡。

1955年7月,铁门镇将宜阳县与陈村毗邻的高庄、蔡庄2个自然村划归新安县铁门区晁村乡。

1956年1月,撤区并乡,原铁门区划为铁门、庙头两个中心乡。同年11月,撤销中心乡,铁门、庙头两个中心乡合并为铁门大乡,下设16个高级社,同年,铁门镇成立庙头高级社(也叫光明社),是新安县的第一个高级社。

1958年10月,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新安县成立6个人民公社,将铁门人民公社改为红旗人民公社。

1959年5月,又改为铁门人民公社。

1961年下半年,恢复铁门区,辖1镇和4个公社,即铁门镇、克昌人民公社、陈村人民公社、庙头人民公社、高省人民公社。

铁门镇风景图铁门镇风景图

1962年,再次撤销铁门区,境内分为铁门、庙头2个人民公社,其中,铁门公社管辖21个生产大队,178个生产队。

1963年,新安县县17个人民公社合并为10个人民公社。铁门人民公社为其中之一,辖20个生产大队。

1984年1月,取消人民公社,恢复铁门乡。

1985年6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铁门撤乡建镇。

2010年4月,铁门镇的省庄、高平、西窑、东窑、下羊义、辛庄、克昌、土古洞8个行政村划归新安县产业聚集区代管,铁门镇直接管辖的行政村数由33个变为25个 。

行政区划

编辑

铁门镇地图(2012年)铁门镇地图(2012年)

2012年,铁门镇辖33个行政村(8个有新安县产业集聚区代管) 。

截至2020年,铁门镇共辖有8个社区、2个居民委员会、24个村 。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铁门镇位于新安县西南部,地处北纬34°40′~34°48′,东经111°59′~112°06′,北接石寺镇,东邻城关镇,东北、东南分别与正村镇和南李村镇接壤,南界宜阳县盐镇乡,西交渑池县和义马市,南北长约14千米,东西宽9千米 。

铁门镇

地形地貌

铁门镇属豫西浅山丘陵区,地貌为“南岭北山夹一川”:北为邙山余脉,主峰方山(海拔639米)、云顶山(海拔635米);南部为丘陵;中部为涧河川,地势平坦 。

气候

铁门镇气候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象因素变化明显,一般情况下,西风多晴天,东风偏阴雨。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其特点是光热资充足,降雨量偏少且分配不均,年降水量在550毫米—670毫米,近一半雨量集中在7、8、9月份,干旱少雨天气比较频繁。年均气温14℃,极值达43℃。冬季西北风偏多,多数天气风力超过三级以上 。

矿产资源

铁门镇主要矿产资源有石英石、石灰岩、红砂、煤炭、焦包土等。石英石储量6121.5万吨,层厚20米—47米,矿石乳白色,为纯质石英组成,含二氧化硅96.8%~98.8%。主要分布在崔家庄的方山上。石灰石储量3.8亿吨,多属寒武系石灰岩,一般含氧化钙50%左右,以西蔡庄、庙头、沟头、崔家庄村为主。煤炭储量5000万吨左右,分布在镇域北部董沟、云顶、崔家庄等村。铝矾土储量约1亿吨,以董沟村为主,崔家庄村少量。红砂储量近亿吨,分布于薛村、高沟、铁门、刘河等村 。

人口

编辑
2012年,铁门镇常住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3万人 。

2017年,铁门镇有常住人口77169人 。

经济

编辑

综述

2012年,铁门镇生产总值3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税收入库1.13亿元 。

2005年—2012年铁门镇经济指标统计表<br>

年度

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万元)

农民人均纯

收入(元)

2005

19575

16748

3451

2006

24958

21486

4031

2007

30561

28677

4505

2008

43961

33696

5480

2009

77336

51704

6087

2010

60294

78728

6690

2011

90819

118363

7419

2012

113545

116194

8650

第一产业

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铁门缺少水利设施,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单产只有几十千克,农民收益少,大都不能自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兴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使水浇地面积不断扩大。

1958年前后,铁门公社修建了段家沟水库、卫星大渠、尚庄水库、玉梅水库、蔡庄水库、黄湾水库、东沟河水库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0年后,铁门公社各村打机井、挖水塘、建电灌站,村村有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

1976年,铁门人民公社对北涧河进行治理,投工5.5万个,造地15公顷。

1978年,铁门公社有耕地4723公顷,水浇地1000公顷,占21%,居新安县之首;夏粮单产308千克,秋粮单产258千克。

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林果业、大棚蔬菜、烟叶、辣椒成为农业增收的主打产业,并逐步形成规模。

1983年,铁门镇粮食总产量3.56万吨,为1978年的1.3倍。

铁门镇经济图铁门镇经济图

2010年,铁门镇对位于南大岭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该项目总投资600万元,规划改造土地333.3公顷,项目涉及老君洞、蔡东、陈村、南高庄、晁村等村。该项目新打深井14眼,修复、配套机井1眼,铺设地埋管42公里,修筑田间机耕路8.5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9公里,栽植路林及防护林1.5万棵,安装田间出水口900多个。可保证333.3公顷土地实现节水灌溉,土地综合效益增长20%以上,同年,铁门镇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其中市级示范社1家,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农民技术培训3000人次。

按照“南抓辣椒、烟叶,北抓樱桃、核桃”整体规划,2010年,铁门镇沿铁磁路两侧耕地种植辣椒1200公顷、优质烟叶200公顷;以铁门村为中心土地流转33.3公顷,进行花卉种植;沿北环线两侧,以薛村、高沟村为中心,补植核桃66.7公顷;沿龙涧村至云顶煤矿道路两侧土地流转66.7公顷,种植核桃树、大粒樱桃树;以崔家庄村为中心,种植核桃66.7公顷 。

畜牧业

1950年铁门镇大牲畜存栏3800头,其中耕牛3000头,驴、骡、马共800头。牲畜、家禽种类有猪、羊、兔、狗、猫、鸡、鸭、鹅等,以羊、猪、鸡所占比例最大。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牲畜牛、驴、骡、马最多,当时机械化程度差,牛、马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牛以耕种为主,驴、骡、马除耕种之外,还可兼搞运输。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突飞猛进,大牲畜数量大幅下降,养牛以食肉为目的,驴、马、骡运输日渐减少,仅个别山区农户养牛、驴用于耕作。小牲畜(禽)的养殖数量猛增,出现大量养殖专业户,养鸡万只以上专业户最多时铁门镇12户,2000只~5000只专业户38户。

2006年,仅槐林村600多口人的小村,养鸡1000只以上户27户,基本形成产业。

2008年后,有养肉鸽、养鹌鹑以及养蝎、养鱼、养甲鱼、养蜗牛、养虫等特种养殖。

2010年,陈村兴建万头养猪场,带动蔡东、南高庄、晁村、刘河、云顶、崔家庄、董沟等村的畜禽养殖业。陈村招商引资500余万元建成万头养猪场,每年为集体创收2万余元,加之50余户家庭养殖,每年每户收入平均增加5000余元,成为除辣椒之外又一经济收入支柱。

2012年,铁门镇牛存栏1065头,猪存栏10798头,羊存栏12378只,家禽存栏279723只,禽蛋产量1378吨 。

第二产业

1984年前,铁门公社、生产大队兴办一些社队企业,主要有铁门公社机械厂、庙头大队石料厂、铁门大队砖厂等。铁门公社机械厂设有拉管、切验、电机农修、金工、铸砂6个车间,主要产品为拉管、电机、打麦机,年产值68.8万元。

1978年,转产消声器,成为河南省最早的环保设备生产厂家之一。

1984年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打破了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的界限,出现了大中小一齐上,集体、个体、联合体齐发展,形成了以硅铁、环保设备、耐火材料、采矿、铝加工等支柱产业。硅铁企业以镇办铁合金厂、民福铁合金厂为骨干,形成集体、联营铁合金厂6家,主要产品为75号硅铁、锰铁、硅钙合金,年产量8000吨。

1987年,新安电厂落户庙头村,后发展为万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02年10月,新安县政府在镇辖区内设立新安万基工业园区(后改名为新安县产业集聚区)。

2008年,生产浮法玻璃392.69万重量箱,销售收入25.25亿元。

2010年,铁门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3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16.08亿元 。

第三产业

1957年7月,铁门供销社成立,主要业务为购进、销售、服务、加工、收购等。

1979年,铁门镇商业销售额在220万元—250万元,固定资产总额270万元。改革开放后,个体商户遍地开花。

1990年以后,供销社门店和网点实行租赁承包。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商户成为商贸服务业主力军,并形成餐饮、理发、浴池、旅店、电气、杂修、照相、婚庆服务等门类齐全的服务行业。为繁荣商贸服务业,镇政府统一规划,辟地选址,投资兴建3座专业市场,有庙头农贸市场、铁门老广场菜市场、沟头村国道边农贸市场。

2010年,铁门镇有村级农家超市56家;有铁门村、庙头村、沟头村、蔡庄村、杨树洼村、工人村等集贸市场7处,总摊位数2300个,年销售额2600万元左右 。

交通运输

编辑

乡村道路乡村道路

铁门镇境内有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有铁门、南岗两座火车站 。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铁门王乔洞庙主创办的柯阳初级小学堂,为新安县小学教育之始。

民国年间,铁门镇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将军曾创办私立国学专修馆(相当初中教育),聘请留美学生凌素莹授课,招生20人,开设有“四书”、“五经”、古文、数学等课程,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停办。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铁门镇庙头村邓焕文创办私立国学专修馆,招生2班,由前清秀才韩又白主办,民国三十年(1941年)停办。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冬,张钫把嵩县德亭镇中学迁至铁门村,改称私立嵩岳中学,侵华日军侵占铁门时停办,日本投降后复课,办有初中3班,高中3班。

民国时期,新安县有私塾387所,铁门镇辖区有63所,其中庙头村有24所,高平村、克昌村各有5所,薛村有3所,铁门村、高沟村、省庄村各有2所,其余多数村有1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门镇村村办学校,逐步普及小学教育,当时,铁门镇庙头村有第四中学为县办中学。

1968年以后,大一些的生产大队办起初中。

1970年3月,新安县第四中学改为铁门高级中学,初期镇高中为两年制,曾试办春季班(即年初入学,年末升级)。

1983年,铁门高级中学为全县10所布点普通高中之一;

1985年,改为乡办。

1990年,铁门高级中学有班级7个,学生324人,教职工33人。后该校改称“新安县第五高级中学”,收归新安县县管。

20世纪90年代,铁门镇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教育氛围。。铁门镇政府广开渠道,多方筹资870余万元,新建、扩建中小学15所,教学楼13栋,办公楼2栋,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新建学校大门14个,厕所9座,修砌围墙3700米。投资30万元购置课桌凳、档案柜等,投入15万元购买仪器,投入30万元购买图书,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其中,高平村筹资186万元,建成多功能教学楼1幢,“六室”俱全,并装备当时新安县唯一的一个现代化电脑自控语音室。庙头村集资10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受到省树碑表彰。

1997年,铁门镇有小学25所,教学点42个,在校学生7892人,教师218人;初中4所,在校学生3423人,专任教师149人。

2002年6月,新安电力集团公司捐资180万元兴建新安第五高级中学教学楼,使其规模扩大,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006年—2007年,新安第五高级中学有学生1700人,教学班28个。

2002年10月—2005年10月,铁门镇政府历经3年,投资1300余万元,在镇新区龙山大道西建成第一中学新校区,

2005年8月,第一中学迁入新址。

2006年4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该校为“铁门希望学校”,

2012年年底,铁门镇有初中4所,在校学生3195人,在职教师163人;小学26所,在校学生7006人,在职教师281人 。

文化事业

铁门镇文化站成立于1952年,是当时新安县4个文化站之一,1959年停止办公。

1978年9月,新安县恢复文化站,主要工作是负责组织铁门公社文化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如戏剧会演、社火会演;培养基层音乐、戏剧、书法、美术等各种文艺骨干,承办实用技术、艺术培训班及各种展览等。

2000年后,村级文化大院(以前叫村级文化室)兴起。

2012年,铁门镇文化大院建设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庙头村、铁门村、沟头村、龙涧村、盐仓村、薛村村、槐林村、崔家庄村、董沟村、刘杨村等文化大院有电教室、展览室、器材室等,功能更齐全。在基层推行“新农村书屋”建设,方便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国家文化宣传部门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连年向村级文化室配备书架、图书、电视、影像仪、电脑等大件文化活动器材。

2012年年底,铁门镇有文化大院21个,大部分都有图书室、娱乐室 。

医疗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铁门街上仅有李学泗诊所、王丙兰诊所、王长水的“永生牙科诊所”几家小型私人医疗点。

1958年,租借民房21间,流动资金约3500元,将3所诊所合并转为公有,称铁门卫生院。

1973年,铁门卫生院购民房45间,迁至铁门西街。

1988年,铁门卫生院在庙头村设立分院,新建楼房面积1500平方米,1989年5月开诊。

2003年初,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流行,铁门镇开始“非典”防治工作,铁门镇卫生院抽调40余名医务人员,大搞宣传预防并建立发热门诊观察室,配置500MA床头透视机1台,双目显微镜1台;投资7.38万元,用于购置医疗物资、器械、防护用品等;铁门镇卫生院共下乡入户检测返乡人员1832人,彻底切断“非典”流入途径,经过全院医务人员努力和群众的积极配合,2003年6月10日,取得抗击“非典”防治工作胜利。

2010年,铁门镇新卫生院工程启动,新院位于北涧河南岸,占地30亩,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总投资700万元,分为门诊楼、病房楼、体检中心、职工生活区4大部分。

2011年5月,新卫生院投入使用,改善了铁门镇人民的就医环境,基本满足了群众的就医需求。

2012年年底,镇门镇卫生院有医务人员72人,病床73张;全镇有村卫生室33个,农村医务人员87人 。

历史文化

编辑

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位于铁门镇铁门村,是中国最大的墓志铭博物馆,为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所建。

千唐志斋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竣工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千唐志斋自成体系,斋室主要包括1个走廊、3个天井、大小拱式砖窑15孔,各天井之间有通道相连,面积560平方米。共收集各种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宋志88件、明志30件、五代志22件、西晋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元志1件、清志2件、民国志10件、墓志盖19件、其他54件,有不少是稀世之物。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根据唐志有千件以上,题额(篆书)“千唐志斋”。

1963年,千唐志斋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成立千唐志斋管理所,1990年更名千唐志斋博物馆。

1996年11月,千唐志斋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新安县政府投资2000万元对千唐志斋外围环境进行治理,拆迁98户。

2008年—2010年,实施千唐志斋二期改造工程,新安县政府投入资金2700万元进行千唐志斋内外环境治理,包括张钫故居维修布展、铁路立交桥工程、拆迁补偿工程等 。

洞真观

洞真观,俗名王乔洞,位于铁门镇玉梅村,玉梅河从观西流过,观东为山,为元代所建的道教圣地之一,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分为建筑区、洞窟区。建筑区在北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分三进院落,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大殿(三清殿)、官厅、玉皇殿,另有道房、厢房、王母殿等。三清殿及山门都有壁画,三清殿内共有彩绘壁画24幅,虽年久褪色,但轮廓清楚,内容较为丰富,殿内梁架上绘有龙、云纹等图案,院内及南洞区存各类碑刻近70件 。

2019年10月7日,洞真观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晁村东遗址

晁村东遗址位于铁门镇晁村村东,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北高南低,南部为土沟,北侧为陈村张家坟,面积700平方米,南北长35米,东西宽20米。在地表发现有较为丰富的陶片等遗物。遗址区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文化层厚度1.5米—2米。遗址土色黄褐,土质软,遗物有陶片、兽骨和石器等。陶片有泥质陶和夹沙陶,以泥质陶为主,陶色有红陶、灰陶;纹饰有划纹、方格纹、绳纹、附加堆纹、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陶罐、盆、鼎、尖底瓶等遗物 。

铁门尚庄遗址

铁门尚庄遗址位于铁门镇玉梅村的尚庄村沟东,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东为农田,西为玉梅河,南接县园艺场职工住宅,东西270米,南北190米,总面积为5.13万平方米,包含物较为丰富,在地表及北部断崖发现有红陶、灰陶残片,纹饰有篮纹、弦纹、绳纹及内带麻点的残陶片,可辨器形有盆、罐、豆,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涵盖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 。

下一篇 南李村镇

上一篇 五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