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商文化 编辑
殷商文化 ,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多个层面,如玄鸟生商、王亥经商、成汤都商。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于中原 ,是全国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维系,极大的丰富了殷商文化的内涵。 殷商文化重贾而周人重农,这是殷周文化之根本。考古认为先商文化与下七垣文化关系密切。
中文名:殷商文化
商族始祖:阏伯
商业始祖:王亥
兴盛时期:盘庚、武丁
夏朝时期
商丘华商文化遗产主题公园里的王亥像
商朝时期
商汤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在贤臣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通过和夏朝人进行商业贸易,换取夏人的粮食,商国国力日益强盛起来。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所以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仲壬继位;仲壬死后,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即位三年,因为暴虐无德而被伊尹放於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并还给太甲政治权利。后来,世权臣废立皇帝称“行伊尹、霍光之事”。
殷商文化石器
商朝在亳建都210余年后,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初年,亳都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西迁于隞(今河南郑州),商朝自此开始迁都。后又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迁都于於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了下来,商朝在殷建都270多年之久,因此商朝也被后世称为殷朝、殷商朝。
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这时的国力达到鼎盛时期。
武丁后,商朝逐渐开始衰落了下来。商代最后一个帝王——帝辛受德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传播文明。
商人重贾而周人重农,这是商周文化之根本区别。商人重交易也重农业,早在商汤革命之前,商部落的商品经济就已经很发达了,汤的七代祖王亥驾着牛车,用帛和牛当货币,在部落间做买卖,还因为商业贸易的缘故迁居到黄河北岸,后来被有易族掠夺,他的弟弟王恒战败有易,夺回了牛车。
殷商甲骨文
殷商文化时期大鼎
商人重鬼神,好占卜,而周人质直,不好鬼神。商人的占卜,其实更有点投票表决的味道,《尚书*洪范》说,王有疑难,要和卿士、庶民、卜、筮商量。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列举了六组商人的占卜,参与表决的有王、龟、筮、卿士、庶民五类人,但凡筮和龟一致赞同的,即使王和其他人等反对,事情仍然可行,只有龟筮都反对或龟筮意见相左时,事情才不可行。筮是巫替鬼神发言的方式,龟是史替鬼神发言的方式,巫和史是有学问的人,所以他们的的意见是决定性的,在当时巫和史近乎一类人,不像后来那样分家,可以都看成是巫,最多是分工不同的巫,其地位是很高的。后来周厉王防民之口,让卫巫监视老百姓,使国人道路以目,卫国是商之故地,卫巫即商巫也,可见商人的巫文化遗泽深远。
殷墟遗址
殷商文化时期石器
殷墟 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就建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首批全国旅游景区级青年文明号,属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以前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兴建殷墟博物苑
为了保护和展示殷墟文化的风采,早在1987年,安阳市就兴建了殷墟博物苑,近年来又不断增建妇好墓、车马坑等附属建筑,以恢复其原数千年前的历史面容。
博物苑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坐落在殷商王朝的宫殿遗址之上,是安阳最重要的一处文物景观,被中国政府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安阳殷墟为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和被誉为“世界青铜鼎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都是在这里出土问世。
“在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时,殷墟就已知名中外,”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杨锡璋告诉记者。“殷墟博物苑能使人们直观了解和认识殷墟。”
弘扬殷商文化
殷商文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经过几代学者的发掘与研究,在这里发现了商代晚期的宫殿群、王陵大墓、居民和宗祠、手工业作坊、车马坑等众多古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牙器等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以甲骨文和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墟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2001年“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殷墟的发现与发掘名列榜首。杨锡璋认为,殷墟所蕴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就对华夏子孙有着神奇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
安阳移民
安阳市委副书记赵微说:“我们要利用好殷墟文物,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新文化。”为建造博物苑,安阳全市上下付出了很大心血,特别是小屯村的村民。
以最早出土甲骨文而闻名世界的安阳小屯,耕地原本就少,村民且有“恋土”习俗,轻易不愿离乡背井。但为了确保工程用地,安阳市政府在这个村划出了21万平方米的拆迁区域,要求区域内的村民迁到距离该地较远的地方安家落户。
中国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
她说:“政府也很为我们着想,拿出很高的拆迁费帮我们安家。想想越来越多的人会来看殷墟,心里就觉得透亮。这也算是我们为保护殷墟和弘扬殷墟文化对国家所做的一点贡献吧。”
殷商文化节
安阳殷商文化节(9-10月)中国安阳殷商文化节是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组织举办的融文化、旅游、经贸等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地方节庆活动。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文化节的主要内容有殷商文化特色的专业群众文化活动;里文王朝圣活动;游览安阳名胜古迹;名优特土产品展和外对贸易科技信息发布会。
文化论坛
殷商文化时期文物
殷墟是2006年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惟一的审议项目。安阳相继举办了4届殷商文化节,修建“殷墟博物馆”,举行“司母戊鼎故里展”,正在积极筹备“中国文字博物馆”,大力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旨在进一步推进殷墟申报进程和弘扬殷商文化。本次论坛分为两部分:一是以文明论坛形式,展现殷墟的保护状况和安阳文明建设的成果;二是以图片展为载体,展示殷商文明丰富的文化、历史、考古内涵。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等知名专家,对殷商文化予以高度评价。他们说:殷商时期有熟练的铸铜技术,有独立发展的文字体系,有复杂而有效率的军事和政治组织。这种文化表现出殷商时期富庶的物质生活,表现出高度成熟的民族艺术以及明确的社会组织,对于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尊重殷墟、尊重历史,这一巨大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引以自豪,同时也应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殷商文化文字
商周统治者对小老百姓的政策是不同的,前者刻薄而后者厚道,前者是统治者对大部分地位地下的被统治者的专制,后者几乎可以算是全民之共治,所以民心向背如斯。 由淮上南下长江下游一线,周文化也远及今浙江。如前所述,周人经营淮水流域,主要的根据地是蔡国及其附近的诸侯。
殷商文化
江西地区的情形,与皖南甚为相像,也有不少西周青铜器出土,地域遍及清江、新涂、南昌、余干、萍乡、东乡、奉新。凡此诸地都在赣江下游及其接近鄱阳湖的支流河域,当是越长江南来的交通要道。西周青铜器中的精品,与中原器物并无二致;时期往往早到西周初期,中期以后反而较少。同出的陶器是几何印纹硬陶。几何印纹硬陶的分布甚为广袤,广东、福建、两湖以及皖、赣、浙江都有之,而以江西皖南为中心。这种硬陶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战国时代,长久为江右的土著文化。相对的,西周青铜器文化只是印纹陶大海中的点状岛屿而已(文物编辑委员会,1979:243,248—249;薛尧,1963;郭远谓,1965)。靖安出土的春秋徐国铜器,有徐王义楚的名字。徐国原在淮泗一带,经过西周屡次攻伐,遂逐步南迁。据说周穆王时代,徐国还一度复兴,据《礼记》“檀弓下”,徐国在春秋时代仍记得“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的盛事。但是穆王以后,徐人渐次移入安徽濒江地区。《春秋》鲁僖公三年(西元前657)徐人取舒,已在淮南江北。
经过考古发掘,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朱寨镇三河村白庄自然村台家寺遗址位,是商代早中期淮河流域的高等级聚落。确定了以台家寺遗址为代表的淮河流域的商文化属于中原商文化系统。
会长
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常务副会长
李 民(郑州大学殷商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副会长
(以笔画为序)
王 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
朱凤瀚(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教授、博导)
宋镇豪(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先秦史室主任、研究员、博导)
李伯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导)
李学勤(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杨升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郑振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商志香覃(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顾问
王玉哲(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刘启益(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刘起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吴 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张政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邹 衡(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博导)
谢辰生(国家文物局顾问)
理事
王宇信
王 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 毅(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 巍
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尹盛平(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方 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
刘 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导)
刘一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孙 华(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
孙敬明(山东潍坊博物馆研究员)
朱凤瀚
许顺湛(河南省博物馆研究员)
殷商文化展览馆
齐 心(北京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吴振武(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宋镇豪
张文彬(国家文物局原局长)
张玉金(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国硕(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
张松林(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 民
李伯谦
李学勤
李绍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李维明(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李朝远(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杜金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杨升南
杨育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辛占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陈全方(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
陈炜湛(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单天伦(中国地方史志指导小组研究员)
郑振香
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栾丰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秦文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郭旭东(安阳师范学院教授)
高 明(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博导)
高大伦(四川省文物局局长、教授)
高英民(河北省石家庄市文化局研究员)
徐良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商志香覃
常玉芝(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曹 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黄天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黄锡全(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员)
彭适凡(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
葛英会(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博导)
裘锡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雷从云(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研究员)
蔡运章(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员)
戴志强(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员)
特聘理事
朱启新(国家文物局编辑室)
李天增(安阳师专教授)
李祖卫(安阳市原人大主任)
杨学法(安阳市原人大副主任)
郭新和(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薛安胜(山东省桓台县委书记)
秘书长
宋镇豪
常务副秘书长
许 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 坚(安阳市对外友协副主席)
副秘书长
马季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方 辉
任 伟(郑州市文化局副局长)
刘 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朱彦民(南开大学副研究员)
宋国定(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光明(山东省淄博市文化局副局长)
李立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雪山(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肖先进(三星堆博物馆馆长)
周广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孟宪武(安阳市文物工作队队长)
宫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党向魁(河南安阳甲骨学会会长)
唐际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秘书处秘书
王文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
孙亚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 昆(江西省樟树市博物馆馆长)
徐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