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慕陵 编辑

清宣宗及孝穆、孝慎、孝全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清慕陵清慕陵

清慕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西陵内西部的龙泉峪, 是清宣宗 道光皇帝及孝穆、孝慎、孝全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龙泉峪的慕陵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完工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月。 因慕陵两建一拆,耗银440多万两,故建陵花费超过了清西陵的其他陵寝。

清慕陵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循于风水形势,沿一条南向偏西的中轴线,坐北朝南纵深展开,自南而北,顺序分为引导空间、前院、后院,建有龙凤门、神道碑亭、神厨库、隆恩门、隆恩殿、东西配殿、宝城等建筑。 清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裁撤了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大型建筑,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

1961年3月4日,包含清慕陵在内的清西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清慕陵

所属年代:清代

类别:古墓葬

开放时间: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00—17:3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30—17:00

景点级别:AAAAA级

地理位置: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西陵内西部的龙泉峪

门票价格:10元/人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编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一月十七日,道光帝的结发妻子萨克达氏以皇子嫡福晋之礼,葬入了王佐村园寝。道光帝登基以后,追赠萨克达氏为孝穆皇后,并想将王佐村的福晋园寝改建为自己的万年吉地。后因遭到大臣的激烈反对而放弃。

清道光元年(1821年)四月十七日,道光帝派文渊阁大学士戴均元、工部尚书穆克登额、兵部左侍郎阿克当阿为相度大臣,带领精通风水的官员,按照“择坤灵钟毓,干脉迤长”之原则,前往东陵相度万年吉地。同年五月二十五日,戴均元等相中了东陵界内的绕斗峪,请旨兴建,并绘图呈览。同年九月初二,道光帝下谕,遵照“东西陵昭穆制度”,择吉于东陵界内绕斗峪,起工营建其山陵。

清道光二年(1822年)三月,大臣们恭拟“宝华峪、绕九峪、万有峪”等几个名字供道光帝选择。初十日,道光帝最终改“绕斗峪”为“宝华峪”。

清道光七年(1827年),宝华峪万年吉地建成。同年九月二十二日,道光帝亲自护送已故孝穆皇后钮祜禄氏梓宫奉安宝华峪陵地宫。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因宝华峪吉地已有“外委二员、马守兵八十名,不敷更替”,因而“再添额外外委一名、马兵六名、兵十四名”。至此,宝华峪万年吉地工程全部完工。

清道光八年(1828年)九月,宝华峪陵寝地宫被发现出现积水。道光皇帝惩办了建陵不力的相关人员,却并未对宝华峪地宫浸水采取补救措施,或改建地宫,而是将这座征用了数十万工匠和数百万夫役,历时七年才修好的陵寝,无论地面建筑还是地下工程全行废弃拆掉。

清道光九年(1829年)三月至道光十年(1830年)四月间,由于宝华峪万年吉地因地宫浸水被废,道光帝命人前往平安峪、成子峪、云峰山、白旗村、松山、唐湖、梁各庄山后、大峪山、南旗村、桃花峪、李庄、高家峪、胡各庄、卫家沟、诸葛庄、东金龙北凤凰白等大量地方广为相度。对于这些地点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东西陵界内,还去往包括北京周边的丰润、蓟县、房山、密云诸地相度佳壤。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在易县西陵界内西端红桩界内找到了一处上吉佳壤,定名为龙泉峪。同年十一月初八日酉时,龙泉峪万年吉地兴工。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月,龙泉峪吉地工程历时四年全工告竣。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初九日,咸丰帝宣谕内阁定龙泉峪万年吉地为“慕陵”。

清咸丰二年(1852年)三月初二日,道光帝和已故孝全皇后钮祜禄氏(咸丰帝生母)被葬进地宫。

建筑格局

编辑

布局

清慕陵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循于风水形势,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同自然环境有机相结合,沿一条南向偏西的中轴线,坐北朝南纵深展开,自南而北,顺序分为引导空间、前院、后院,空间层次丰富。引导空间从最南端的五孔石桥开始,桥北龙凤门和神道两旁松树成荫。依道光帝遗诏,未建圣德神功碑和碑亭,亦无华表和石像生,只建神道碑亭。碑亭东设神厨库区。迎面再过一路三孔桥及两侧五孔桥,桥北即为主要的陵宫建筑群。桥北平台上为朝房、班房和隆恩门。陵墙以内,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坐落有隆恩殿与东西配殿。配殿南侧设有焚帛炉(已毁不存)。隆恩殿东西两侧各有树池两排,柏树茂盛。结合风水地势,隆恩殿北像孝陵和裕陵那样横迤玉带河,但更加宽阔,两端还都贯通院墙,和陵墙外的马槽沟汇合。玉带河上居中跨建护有瓶雕栏的石平桥,左右配置无栏石平桥。分隔前后两院的卡子墙中间不建琉璃花门,而代以白石牌坊一座。石牌坊内的后院大幅收窄,东西距离窄于南北距离,同时也窄于前院东西距离,整个陵宫平面呈前宽后窄的“凸”字形。后院内像前宝华峪吉地一样不设二柱门,只设石五供。神路两旁地面上,各有六角形树池两排,每排十座,植以松柏。石五供后隆起两层台地,各三出陛,安设雕栏。院后弧形罗圈墙围抱的方形大月台上居中坐落圆台形宝城,没有方城明楼、哑吧院及琉璃影壁等。

清慕陵建筑布局(正向)清慕陵建筑布局(正向)

清慕陵建筑布局(背向)清慕陵建筑布局(背向)

特点

清慕陵的建筑规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建筑规模显著缩小,裁撤了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大型建筑,仅有建筑27座,占地3.04公顷,比清西陵之泰陵缩小近5.3公顷。同时对主体建筑结构进行了改革,地宫由传统的九券四门改为四券二门,地宫内增设龙须沟。隆恩殿的屋顶由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改为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带回廊。殿外不设石栏,月台上裁撤了铜鹤、铜鹿,增设了石幢和石日晷。东西配殿由传统的面阔5间改为面阔3间。陵寝门由三座门改为三间四柱石牌坊。隆恩门前马槽沟上的三座三孔拱券桥改为一座三孔拱券桥,两侧各加一座五孔平桥。慕陵的建造对后世陵寝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后的帝陵都不再建圣德神功碑楼、二柱门。另外,慕陵在外观上体现了“节俭”之意,但其建筑形式和材质的使用和前代帝陵相比却并不“节俭”,慕陵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到顶做法。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不饰彩画,外露楠木本色,直接在楠木上以蜡涂烫。

主要建筑

编辑

清慕陵主要建筑

建筑名称

建筑介绍

建筑图片

龙凤门

龙凤门又称棂星门。清代帝陵中最先由清孝陵依照明长陵制度建置。慕陵的龙凤门,是重建慕陵时道光帝刻意效仿皇考嘉庆帝的昌陵经营起来的,是清西陵中第三座龙凤门。而在先前缔建的清东陵宝华峪吉地,却采用了和景陵、裕陵相同的五间六柱冲天式牌楼门。慕陵龙凤门是整个陵寝前部的标志建筑,位于陵寝组合群的引导部分,五孔石桥北侧,横展于神道中间,显示出神道的深远和相应的风光,使行进于神道上的人一直笼罩在谒陵的肃穆气氛中。龙凤门为六柱三门四壁三楼顶形式,由三座火焰式石牌坊柱门提间着四堵立于石构须弥座上的琉璃看面墙阶所组成。明间面宽一丈四尺八寸,二次间各面宽一丈四尺五寸,进深一丈三尺九寸,前后海墁各深二尺。

龙凤门

下马牌

下马牌又称下马石牌,形以石碑。立于神道碑亭前,面向中轴线上的神道,相距较远。牌下以豆渣石条石作台基。台基上四角作抱鼓牙子护立牌身,牌身前后两面上下均雕有如意头花饰,中间以清、蒙、汉三体文字铸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谒陵者无论等级,至此皆须下马,步行入陵,以示恭敬。

下马牌

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又称小碑楼,坐落于龙凤门之北、三路三孔桥之南的宽阔广场上,是陵区主体建筑群的开始标志。碑亭内的碑身迎面用蒙、满、汉三体文字雕镌道光皇帝的谥号、庙号及全文的陵名—“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之陵”。

神道碑亭

神厨库

慕陵神厨库同清代其它各陵建置,用于储存和制备柴祀牺牲品,为陵寝的附属建筑,建于神道碑亭东侧偏北,为一坐东朝西的四方院落,墁砖铺道与神道相通。神厨库周匝墙垣,皆以磨砖对缝澄浆城砖为下碱,墙身抹饰红灰刷红浆,墙顶出冰盘檐,并覆以黄琉璃瓦件起脊。西墙中央起门楼一座立于青白石台基,前后出垂带踏跺,亦青白石成作。门楼墙体做法同院墙,但更厚实,从院墙里外突出,下碱每角设角柱石,压以腰线石,顶上横贯木板构成门洞,内设槛框并开实榻门二扇,皆木构朱漆,门上出冰盘檐,上覆黄琉璃歇山顶。神厨库南墙外原有井亭一座,隶属于神厨库,取水以供祭祀食品制备之用。井亭例为四柱单檐小亭。但慕陵井亭已损毁不存,只剩台基遗迹。

神厨库

东西朝房

东西班房

东西朝房,各一座,对称地布置在神道碑亭北面的大月台之上、隆恩门前的神道两翼。清代各帝陵俱有建置,制度雷同。东朝房又称茶膳房,为祭陵时烧制奶茶及大量膳品的地方。西朝房又称饽饽房或饽饽果品房,是制作存放祭祀用各色糕点食品和四季干鲜水果之处。同时,东西朝房尚兼职官、庖厨等人在此暂住之用,又称为东西厢房或两厢。班房又称更房、值房或看守房,位于隆恩门两翼面阔墙和朝房之间,成对建置,东西相向。清陵各陵建置班房形制相同,为八旗守陵兵卫值勤住宿处。

东西朝房

隆恩门

隆恩门为陵寝主体建筑群院落大门,俗称宫门。慕陵隆恩门座落在居中正对神道的须弥座式石台基上。台基前后,对位明次间四柱,安有青白石踏跺与神道相接。台基两侧设有抄手踏跺。慕陵隆恩门屋顶,为黄琉璃单檐歇山做法。木构油饰彩画,柱、门皆朱漆。梁架同其它主要殿座,皆采用旋子彩画。地面,四周阶条、各柱顶、及三座大门中间前后贯出的分心石等皆以青白石成做,迎面扁光,其余俱用金砖铺墁。

隆恩门

隆恩殿

隆恩殿即享殿,又称大殿,是整个陵寝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也是规模最大的殿宇。慕陵隆恩殿按照道光帝“敬绍先型”的意向,曾参酌清初关外福陵和昭陵规制,作出诸多重大变革,成为关内清代帝陵中最独特的隆恩殿。隆恩殿座落于居中正对神道的须弥座台基上之上。大殿台基前,正对明间及两间,接出大月台,进深逊面宽三分之一,高度同大殿台基。大殿台基与大月台俱为青白石造,周边同为须弥座式,其上并不似其它帝陵般安望柱拦板,四角也无条出台基的螭首。月台上陈列一对铜鼎,裁去铜鹤和铜鹿,却破例在东南隅添立须弥座底、四注攒尖顶的石雕方幢,西南隅增设带座石雕日晷,为各帝陵阶仅见。

隆恩殿

东西配殿

配殿分为东配殿和西配殿,又称东庑和西庑,对称布置在隆恩门院内神道两边,东西相向而立。由于慕陵缩减规制,配殿面阔由以往五开间的帝陵通制缩减为三开间。外墙从下到顶为清一色的磨砖对缝做法,与其它帝陵墙身挂灰刷红的传统做法全然不同。西配殿是一年一度帝王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地方。东配殿在道光帝奉安前,曾为迁接三位已故皇后梓宫奉供于此而另加装修。同时,东配殿也是祭祀前准备祝板、祝帛等祭物的地方。凡享殿修缮,临时供奉神主牌位及祭祀,也在东配殿。慕陵配殿相对于其它帝陵配殿,规模缩小,做法却更精致,形成清丽优雅的艺术效果。

东西配殿

石牌坊

慕陵改制,以石牌坊取代了其它帝陵例行的三座琉璃花门,为各帝陵中仅有的特例。石牌坊功能相当于琉璃花门,同为陵寝建筑“前朝后寝”划分界限之标志。

石牌坊

石五供

石五供又称台石五供,石祭台、石几筵、石台或五供,置于陵寝门院内神道中央,其北面正对宝顶。石五供前未置二柱门。在陵寝祭祀典仪中,为一处重要的祭祀活动场地。

石五供

宝城宝顶

宝城宝顶是地宫外部营建的具有防护性和典仪性的构筑物。慕陵地宫的外围建筑未建例行的方城明楼、哑吧院、月牙城及琉璃影壁等,仅罗圈墙围抱的方形大月台中央上孑然坐落着圆台形的宝城一座,尺度仅及其它帝陵的一半,形制极为简约,也是清代帝陵中的孤例。

宝城宝顶

参考资料: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道光皇帝

道光帝画像道光帝画像

清宣宗道光皇帝名旻宁,爱新觉罗氏。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十日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中所。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清嘉庆四年(1799年)被密建为皇储。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封智亲王。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年号道光。道光帝即位后,颇思励精图治,振衰除弊。对漕运盐政实行改革。行票盐制,使两淮盐政“弊肃风清”。解除对部分矿藏开采的封禁,主张使天地自然之利还之天下。整顿吏治,遏制奢靡之风。由于鸦片的泛滥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帝彻底摒弃了弛禁派的错误主张,采纳严禁派的建议,在中国全国实力推行禁烟。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和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道光帝因昧于世界大势,对反侵略战争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在整个战争期间,始终没能确定总体战略方针,也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造成了反侵略战争的失败。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清政府派遣的代表在英舰队的炮口和英军即将攻取南京的威胁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后来,又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一日,道光帝卒于圆明园慎德堂。谥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庙号宣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慕陵。

祔葬皇后

祔葬清慕陵的皇后

皇后

皇后生平

皇后画像

孝穆成皇后

清宣宗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1781—1808年),户部尚书一等子布彦达赉之女。清嘉庆元年(1796年)清仁宗为皇子旻宁所册封的嫡福晋。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卒。初葬王佐村。清宣宗继位追封为皇后。清道光元年(1821年)册谥为孝穆皇后。清道光七年(1827年)九月,从殡宫移葬清东陵之宝华峪。由于地宫浸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移葬至宣宗预建之清西陵之慕陵。清文宗继位加谥,祔太庙。清光绪元年(1875年)再加谥,为孝穆温厚庄肃端诚恪惠宽钦孚天裕圣成皇后。

孝穆成皇后画像孝穆成皇后画像

孝慎成皇后

清宣宗孝慎成皇后佟佳氏(1790—1833年),三等承恩公舒明阿之女。清宣宗为皇子时,嫡福晋钮祜禄氏卒。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清仁宗赐册为继嫡福晋。生长女,夭折。清宣宗继位,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十一月立为皇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卒。上谥。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葬清西陵之龙泉峪,即宣宗之慕陵。清文宗继位加谥,祔太庙。清光绪元年(1875年)再加谥,为孝慎敏肃哲顺和懿诚惠敦恪熙天诒圣成皇后。

孝慎成皇后画像

孝全成皇后

清宣宗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1808—1840年),二等侍卫一等男颐龄之女。清道光元年(1821年)入宫,赐号全嫔。清道光三年(1823年)晋封为全妃。清道光四年(1824年)又晋为全贵妃。生皇三女、四女。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生皇四子奕詝(即清文宗)。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晋封皇贵妃,掌六宫事。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十月立为皇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病逝。清宣宗特旨赐谥孝全皇后,葬清西陵之龙泉峪。清文宗继位后,上谥,祔太庙。清光绪元年(1875年)再加谥,为孝全慈敬宽仁端意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画像孝全成皇后画像

参考资料:

学术研究

慕陵名称的由来

之所以道光帝选“慕”字来命陵名,后世有人揣度,是因为大清帝国正处政局疲废急转直下之态势,无论是国内起义军纷起,还是西方列强虎视神州,都让返政无术的道光皇帝无能为力。无论是遥想先祖努尔哈赤跃马驰骋,创建清王朝的赫赫功勋。还是康雍乾鼎盛之际,国力强富,民泰政和,都是他道光皇帝所无法比拟的。就是其父亲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间,亦能烙尽守成之主的责职,延缓爱新觉罗氏江山的衰败。而道光皇帝此时已执掌龙庭十五年,却使大清王朝千疮百孔,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地。回想这一切,不能不使道光皇帝钦慕其祖辈的功德。

道光帝终定西陵龙泉峪的原因

在清慕陵隆恩殿前的月台左侧,有一个石幢,上面镌刻着道光帝的两首诗。其中“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恋慕萦”这两句诗的意思表达了道光帝他觉得西陵龙泉峪不仅风水好,还靠近他父母的陵墓,可以让他更加时常眷恋父母的恩德。在关于诗的注释中,道光帝更加直白的表达了建陵的规制与他的本意十分符合。龙泉峪慕陵在他父母的陵墓昌陵的西面,相去八里左右,一脉相承,是他特别向往的地方,完全符合他平素的意愿。龙泉峪吉地靠近昌陵,以翠屏山为屏障,与桥山的瑞气相连接,依次排列。道光帝觉得这是这上天赐给的磅礴的山势,能深深的表达他对父亲的感恩之心。所以道光帝最终选中龙泉峪,是因为龙泉峪(慕陵)紧靠他父母的昌陵,可以常依于父母膝下,实现他多年“子随父葬”的愿望。

咸丰帝未增建慕陵方城明楼的原因

因为道光帝在遗谕中,要求在他身后“著于明楼碑上镌刻大清某某皇帝清汉之文,碑阴即可镌刻陵名”的缘故,咸丰皇帝在即位之初,为慕陵添修方城明楼并树立明楼碑而并作出了具体尝试。咸丰帝继统后不久,曾专门委派官员和雷景修等杰出的样子匠(即建筑师),前往清东陵和清西陵调查,测绘了所有帝陵和后陵的方城明楼,包括被道光帝已废弃的宝华峪万年吉地遗址,还提调了相关档案,最后结合慕陵的既有格局,拟定了改建宝城和添建方城明楼的方案。在设计方案中,原有地宫被维持不动,宝城拓展出一周较窄的马道,外侧宇墙安砌雉堞,南面同宝顶前方的方城合抱成一体,方城和宝顶之间没有以往帝陵那样的哑吧院、月牙城及琉璃影壁,方城门洞券也不贯通,门洞券尽端左右分设所谓扒道券,内置踏跺,往上穿出方城两侧,经过转向平台和向北的旋转踏跺,即可登临宝顶,或循宝城马道南折而上达方城中央的重檐明楼。然而,慕陵的现有格局中并没有方城明楼。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慕陵原有地宫、宝城规模及前后地势的限制。尽管经过反复调整,但最终方城明楼的方案,也仅仅大体类同昭西陵、孝东陵和泰东陵等清代前期后陵的形制,尺度则更小,和孝陵、景陵、裕陵及昌陵等以往的帝陵无法相提并论。如果勉强添建,既不能同其他清代帝陵规制划一,反而以其规模远逊先前各帝后陵而有失尊严。其次,对于嗣皇帝咸丰帝说来,当时正值鸦片战争战败后,国家内忧外患,财用匮乏,而孝和皇后钮祜禄氏(清仁宗顒琰即嘉庆皇帝的皇后)却又在道光帝崩御前不久薨逝,按例需要为她单独帑金兴建陵寝即后来的昌西陵;大行皇帝道光帝的奉安大典迫在眉睫,也要花费成百万银两,所以没有能力再耗用巨资改建慕陵。其次,道光帝孝穆皇后、孝慎皇后安息慕陵地宫已久,一旦兴工,必至惊动,这无疑又构成了一大涉及诸多忌讳的棘手问题。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制约下,添修方城明楼的设计方案最终并没有付诸实施。

文物价值

编辑
清慕陵的兴修作为道光朝的重大皇家工程,反映出了清朝道光时期政治,经济,科学和思想文化艺术的状况。慕陵的一拆两建及对传统帝陵规制的裁减(清朝陵寝中第一个裁去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明楼、宝城等),使得慕陵成为清朝入关以来先后经营的九座帝陵中,建筑规制最为特殊的一座。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同时也对后世陵寝也带来了诸多影响。例如增添龙须沟,整个建筑群平面由它开始变为前宽后窄,裁撤神功圣德碑楼、二柱门等 ,为后来的帝陵所效法。罢建方城明楼等为后来的昌西陵和慕东陵所仿照。慕陵也首次打乱了乾隆皇帝定下的东西陵分葬的“东西陵昭穆制度”。因而,慕陵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清代陵寝制度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清慕陵的研究也是评价道光帝的根据之一。在陵寝的兴建过程中,皇帝的活动是比较频繁的,通过对清代帝王围绕陵寝活动的研究,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性格,及他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慕陵一拆两建,实际上涉及到道光帝本人的理想和追求,对于清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慕陵殿宇的楠木雕刻突破了其它帝陵油饰彩绘的方式,采用在原木上以蜡涂烫,并用数以千计的楠木雕龙装饰,具有相应的艺术历史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编辑
1961年3月4日,清慕陵(作为清西陵的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十一五”时期,中国国家有关部门曾对慕陵隆恩殿、东西配殿、石构件进行保护维修。

机构设置

编辑
清慕陵所在的清西陵陵区设有管理部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要职能是对清西陵整个陵区进行保护、研究与合理的开发利用。具体职责为对清西陵文物本体的保护、维修及周边风貌原始性的保护;对清西陵进行文化挖掘与清史研究;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下,对清西陵进行适度开发利用。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清慕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西陵内西部的龙泉峪。

慕陵在清西陵的地理位置慕陵在清西陵的地理位置

清西陵-慕陵

开放时间

清西陵开放时间

景区旺季

【每年4月1日—10月31日】

景区淡季

【每年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8:00—17:30

8:30—17:00

参考资料:

门票信息

清西陵门票价格

购票类型

景区旺季

【每年4月1日—10月31日】

景区淡季

【每年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景点通票

108元/人,有效期为2天

(泰陵、崇陵、昌西陵、慕陵、永福寺)

80元/人,有效期为2天

(泰陵、崇陵、昌西陵、慕陵、永福寺)

单景点门票

下午2:00以后可购买各单点门票

泰陵:45元/人

崇陵:45元/人

昌西陵:20元/人

慕陵:10元/人

永福寺:15元/人

下午2:00以后可购买各单点门票

泰陵:35元/人

崇陵:35元/人

昌西陵:15元/人

慕陵:10元/人

永福寺:15元/人

优惠政策:

1、现役军人、退役军人、残疾人、1.2米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年人、无偿献血者凭本人有效证件到景区售票处领取免费门票。

2、中小学生、大学生、60岁-69岁老年人凭本人有效证件享受景区门票半价优惠政策。

景区路线

清西陵景区提供免费中巴车。 游览线路分为1号线和2号线,1号线:综合服务区—泰陵—崇陵—永福寺;2号线:泰陵—昌西陵—慕陵,1、2号线在泰陵服务区停车场处换乘(购票免费乘坐)。

运营时间:旺季4月1日—10月31日早上8:00—下午5:4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早上8:30—下午5:10。

外部交通

公共交通

游客可乘坐火车从保定和高碑店火车站下车。保定站下车后从保定中心客运站乘坐通往易县汽车站的681路和981路客车可以到达易县,然后在易县汽车站乘坐9路公交车可以直达清西陵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售票处);在高碑店下车后,可在112国道乘坐通往易县汽车站的班车,然后在易县汽车站再乘坐9路公交车直达清西陵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售票处)。

自驾出行

清西陵景区自驾出行指南

出发方向

行驶路线

北京

京昆高速转张石高速西陵出口下道,右转直行2千米后可以到达清西陵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售票处),车程98千米,1小时左右

石家庄

京昆高速转张石高速西陵出口下道,右转直行2千米可以到达清西陵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售票处),车程160千米,3小时左右

天津

荣乌高速转京昆高速北行再转张石高速西陵出口下道,右转直行2千米可以到达清西陵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售票处),车程160千米,3小时左右

大同

张家口

京大高速转张石高速清西陵出口下道,可以到达清西陵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售票处),车程180千米,3个半小时左右

太原

石太高速转京昆高速北行再转张石高速西陵出口下道,右转直行2千米可以到达清西陵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售票处),车程400千米,5小时左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