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越列传 编辑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作《史记》卷一百十四

东越列传东越列传

东越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记述了东越的变迁史实,可分为两部分。前段写秦末汉初时,东越由郡县变为闽越国和东海国,勾践的后裔无诸成为闽越王,摇成为东海王。后来,东海王助汉诛杀叛乱首领王濞而迁处江淮间。馀善杀闽越王郢而得立东越王。第二段写馀善谋反而被杀,东越国重新变为郡县,其民迁处江淮间。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东越列传

作者:司马迁

创作年代:西汉

作品出处:《史记》

文学体裁:传

《史记》简介

编辑

史记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作品特色

编辑

史记史记

文中揭示了东越与中原的历史渊和密切关系,表现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逐渐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作者维护中央政权的大一统思想。文章叙事有分有合,主线分明,重点突出。文字朴实而简炼,在平淡中显示出特异的风采。

作品原文

编辑

无诸无诸

闽越王无诸及越王海王摇者①,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②,姓驺氏③。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④,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⑤,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⑥,弗王⑦,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⑧,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⑨,都东冶⑩。孝惠三年(11),举高帝时越功(12),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13),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后数世,至孝景三年(14),吴王濞反(15),欲从闽越(16),闽越未肯行,独东瓯从吴。乃吴破,东瓯受汉购(17),杀吴王丹徙(18),以故皆得不诛(19),归国(20)。

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21),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至建元三年(22),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问太尉田蚡,蚡对曰:“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覆,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23)。自秦时弃弗属。”于是中大夫庄助诘蚡曰(24):“特患力弗能救(25),德弗能覆;诚能(26),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27),何乃越也(28)!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29),彼当安所告愬(30)?又何以子万国乎(31)?”上曰:“太尉未足与计(32)。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33)。”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34)。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35),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36),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请举国徙中国(37),乃悉举众来(38),处江、淮之间。

东越东越

①闽越:越人的一支。东海:指今浙江南部靠海的地区。摇:人名。②先:祖先。后文“奉闽越先”之“先”同此。③驺:当为“骆”。按陈直《史记新证》以为“驺为齐大姓,不闻在闽越。传文为‘骆’字之误无疑。”④君长:此指少数民族的首领。⑤畔:通“叛”。⑥主命:把持向诸侯发布命令的大权。⑦弗王:没有封无诸和摇为王。⑧汉五年:汉高帝五年(前202)。按称汉系从刘邦于公元前二○六年被项羽封为汉王开始。⑨王:称王。故地:即旧地,原来的地方。⑩都:建都城。(11)孝惠三年:汉惠帝三年(前192)。(12)举:列举。越功:越国的功劳。(13)便附:愿意归附。(14)孝景三年:汉景帝三年(前154)。(15)吴王濞反:景帝三年正月,吴王濞联合赵、楚等国发动了所谓斩晁错、清君侧的“七国之乱”。事详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欲从闽越:意谓想让闽越跟随他造反。从:随。(16)购:以重金收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欲从闽越:意谓想让闽越跟随他造反。从:随。(17)以重金收习。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载:“汉使人以利啗东越,东越即绐吴王,吴王出劳军,使人啗杀吴王,盛其头,驰传以闻。”(18)杀吴王丹徙:即杀吴王于丹徙。(19)诛:责罚。(20)归国:指回到东越本土。(21)亡走:逃跑。(22)建元三年:即公元前一三八年。建元为汉武帝第一个年号(前140—前135)。(23)烦:打扰。(24)诘:诘难、质问。(25)特:只是。患:担心。(26)诚:如果。(27)举:全部;整个。(28)何乃:何只。(29)振:救助。(30)安所:何处。愬(sù,诉):告。(31)子:这里是养育、爱护的意思。(32)与计:同他商量事情。(33)虎符: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铜铸虎形,中分为二,右存于朝廷,左由被遣将帅保存。有事调遣,合符为证。(34)以节:犹“持节”。节为使者信物。(35)距:通“拒”。后文“至建元六年”段“闽越王郢发兵距汉”、“公鼎六年秋”段“发兵距汉道”等句中的“距”字均同此。(36)谕:明告。意指:此指皇帝的命令。指:同“旨”。意图。(38)徙中国:迁移到中原地区。(37)悉:全。

至建元六年,闽越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而以闻①。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皆为将军。兵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馀善乃与相②、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③,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众强,今即幸胜之④,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⑤;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即?杀王⑥,使使奉其头致大行⑦。大行曰:“所为来者诛王。今王头至,谢罪,不战而耘⑧,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⑨,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兵,曰:“郢等首恶⑩,独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焉(11)。”乃使郎中将立丑为越繇王,奉闽越先祭祀(12)。

馀善已杀郢,威行于国(13),国民多属,窃自立为王。繇王不能矫其众持正(14)。天子闻之,为馀善不足复兴师,曰:“馀善数与郢谋乱,而后首诛郢,师得不劳(15)。”因立馀善为东越王(16),与繇王并处。

①擅:擅自。闻:把事情报告上级,使上级听到。②相:指闽越的丞相。③不请:指不向汉天子请示。④幸:侥幸。⑤谢:谢罪。⑤固:固然。完:保全完整。⑥?:铁柄小矛。此指以?刺杀。⑦奉:通“捧”。此指送。致:送到。大行:指王恢。⑧耘:锄草。此指消除。⑨便宜:方便灵活地处理事情。案兵:停止军事活动。大农军:指韩安国的军队。⑩首恶:首先做坏事的人。此指首先挑起战争的人。(11)?丑:人名。与:参加。(12)奉:侍奉。(13)威:威望。行:传布。(14)矫:矫正。持正:保持正道。(15)劳:劳苦。(16)因:于是。

至元鼎五年①,南越反,东越王馀善上书,请以卒八千人从楼船将军击吕嘉等。兵至揭扬,以海风波为解②,不行,持两端③,阴使南越④。及汉破番禺,不至。是时楼船将军杨仆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⑤。上曰士卒劳倦,不许⑥,罢兵,令诸校屯豫章梅领待命⑦。

元鼎六年秋,馀善闻楼船请诛之,汉兵临境,且往,乃遂反,发兵距汉道⑧。号将军驺力等为“吞汉将军”⑨,入白沙、武林、梅岭,杀汉三校尉。是时汉使大农张成、故山州侯齿将屯⑩,弗敢击,却就便处(11),皆坐畏懦诛(12)。

馀善刻“武帝”玺自立,诈其民,为妄言(13)。天子遣横梅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往;楼船将军杨仆出武林;中尉王温舒出梅岭;越侯为戈船、下濑将军(14),出若邪、白沙。元封元年冬(15),咸入东越。东越素兵发距险(16),使徇北将军守武林,败楼船将军数校尉,杀长吏。楼船将军率钱唐辕终古斩徇北将军,为御儿侯。自兵未往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采集史迹传说。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