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女英雄传 编辑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金玉缘》《日下新书》,或称为《儿女英雄评话》。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
《儿女英雄传》描写了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一桩公案,书中的主人公十三妹,其父亲遭朝廷大员纪献唐杀害,十三妹无处申冤,浪迹天涯,学得一身武艺,欲报血海深仇,途中遇到安骥与张金凤,结果还未及为父报仇,纪献唐获罪遭诛。后来经张金凤与众人的撮合,十三妹嫁给安骥。十三妹前段仗义行侠,英气外发;后段嫁为人妇,又尽显儿女情态,堪称儿女英雄之典范。
《儿女英雄传》融侠义、公案、言情于一炉,雅俗共赏,其中对清朝年间中国社会世态人情的描绘,宛如画了一幅细致、丰富的清朝社会风俗画,还揭露了封建官场吏治的腐朽,道尽科举文化的丑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写实侠义小说,特别是对官场腐败与黑暗的描绘,有些部分就算与《儒林外史》相比也毫不逊色。小说娓娓动听;语言生动幽默,绘声绘色,问世以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作品名称:儿女英雄传
作品别名:金玉缘、儿女英雄评话、日下新书
作者:文康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字数:约551000
第一回 隐西山闭门课骥子 捷南宫垂老占龙头 | 第二回 沐皇恩特授河工令 忤大宪冤陷县监牢 |
第三回 三千里孝子走风尘 一封书义仆托幼主 | 第四回 伤天害理预泄机谋 末路穷途幸逢侠女 |
第五回 小侠女重义更原情 怯书生避难翻遭祸 | 第六回 雷轰电掣弹毙凶僧 冷月昏灯刀歼余寇 |
第七回 探地穴辛勤怜弱女 摘鬼脸谈笑馘淫娃 | 第八回 十三妹故露尾藏头 一双人偏寻根觅究 |
第九回 怜同病解囊赠黄金 识良缘横刀联嘉耦 | 第十回 玩新词匆忙失宝砚 防暴客谆切付雕弓 |
第十一回 糊县官糊涂销巨案 安公子安稳上长淮 | 第十二 安大令骨肉叙天伦 佟儒人姑媳祝侠女 |
第十三回 敦古谊集腋报师门 感旧情挂冠寻孤女 | 第十四 红柳树空访褚壮士 青云堡巧遇华苍头 |
第十五回 酒合欢义结邓九公 话投机演说十三妹 | 第十六 莽撞人低首求筹画 连环计深心作笔谈 |
第十七回 隐名姓巧扮作西宾 借雕弓设局赚侠女 | 第十八 假西宾高谈纪府案 真孝女快慰两亲灵 |
第十九回 恩怨了了慷慨捐生 变幻重重从容救死 | 第二十 何玉凤毁妆全孝道 安龙媒持服报恩情 |
第二十一 回心向善买犊卖刀 隐语双关借弓留砚 | 第二十二 晤双亲芳心惊噩梦 完大事矢志却尘缘 |
第二十三 返故乡宛转依慈母 圆好事娇嗔试玉郎 | 第二十四 认蒲团幻境拜亲祠 破冰斧正言弹月老 |
第二十五 何小姐证明守宫砂 安老翁讽诵列女传 | 第二十六 灿舌如花立消侠气 慧心相印顿悟良缘 |
第二十七 践前言助奁伸情谊 复故态怯嫁作娇痴 | 第二十八 画堂花烛顷刻生春 宝砚雕弓完成大礼 |
第二十九 证同心姊妹谈衷曲 酬素愿翁媪赴华筵 | 第三十 开菊宴双美激新郎 聆兰言一心攻旧业 |
第三十一 新娘子悄惊鼠窃魂 戆老翁醉索鱼鳞瓦 | 第三十二 邓九公关心身后名 褚大娘得意离筵酒 |
第三十三 申庭训喜克绍书香 话农功请同持家政 | 第三十四 屏纨袴稳步试云程 破寂寥闲心谈月夜 |
第三十五 何老人示棘闱异兆 安公子占桂苑先声 | 第三十六 满路春风探花及第 一樽佳酿酾酒酬师 |
第三十七 志过铭嫌隙成佳话 合欢酒婢子代夫人 | 第三十八 小学士俨为天下师 老封翁蓦遇穷途客 |
第三十九 包容量一诺义赒贫 矍铄翁九帙双生子 | 第四十 虚吃惊远奏阳关曲 真幸事稳抱小星禂 |
时代背景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实行优待满族人的政策,满族人有所谓的“铁杆庄稼”政府的高官一般由满族人担任,中央各部尚书都设两人,满一人汉一人,满族实际上成为一个处在社会上层的阶层。八旗兵在清初战斗力很强,所以能占据中原,统一中国,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但是经过100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满族人日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进取精神,满族的种族优势正在失去。文康所处的时代,世风日下,满族上层人士大多面临着家族颓败的趋势。作者希望这一颓势得以挽回,创作了这部小说,期望能振奋人心。
《儿女英雄传》中人物有同时代人或前代人做原,如纪献唐、蒋瑞藻《小说考证》中说:“吾之意,以为纪者,年也;献者,《曲礼》云,犬名羹献;唐为帝尧年号;合之则年羹尧也。”又如,安骥大概是作者自况。
创作缘由
文康喜欢读通俗小说,在《儿女英雄传》中多次提及并引用小说中的典故与人物。例如:在第三十四回“屏纨稳步试云程,破寂寥闲心谈月夜”中,将安龙媒比作《红楼梦》中的翩翩公子贾宝玉;又如在第十回“玩新词匆忙失宝砚,防暴客谆切付雕弓”中,将十三妹与《西游记》上的罗刹女、《水浒传》里的顾大嫂作对比,突出十三妹的侠烈机警;另外还有第二十八回提到《天雨花》《聊斋志异》;第三十八回提到《封神演义》。由此可见,《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通俗小说对文康的影响极大,文康对小说的喜爱不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他自己也拿起笔来进行创作,这才有了《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的原名《金玉缘》,就是取了十三妹玉凤名字中的“玉”字和张金凤名字中的“金”字,组合而成的。据考证,十三妹的形象源自明朝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中的一篇和清朝王士祯的《女侠》,但这两处的人物形象都比较单薄,远不及文康笔下的十三妹鲜活、立体。
作者背景
清末文康家道中落,撰《儿女英雄传》以自谴。文康是满族镶红旗人,生活于道光初年至光绪初年,出身显赫,是大学士勒保的孙子,早年家世盛极一时,曾任里藩院郎中、徽州知府等职。可惜到了晚年,家道中落,家中诸子不肖,贵重物品被变卖殆尽。这段时期,文康独居一室,身边仅有笔墨相伴,便撰写长篇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以自谴。鲁迅曾将他的这一情况和曹雪芹写《红楼梦》对比,说:“荣华已落,怆然有怀,命笔留辞,其情况盖与曹雪芹颇类。惟彼为写实,为自叙;此为理想,为叙他。”
安学海:表字水心。正黄旗汉军人。天性聪明,见识广博,学问超群,但屡次会试,都未得进士。近五十岁会考,终于得中,被派到南河玄家堰任职。因为人刚直,不知贿赂,被河台谈尔音所妒。后因河堤决口,被革职拿问带罪赔修。被开复之后,便死了仕宦之心,一心寻找儿子的救命恩人即亡友的遗女十三妹。在邓家庄与邓九公意气相投,结为兄弟,在众人帮助下,制止了十三妹的复仇行为,说服并帮助她扶母亲灵柩回京与父亲合葬,此后又打消了十三妹立志不嫁的念头,使她嫁给儿子安骥以安身立命。他一生谨行仁义礼智信,言合于经学。他又以德报怨,给邓九公祝寿时遇到谈尔音穷愁潦倒,不得归乡,便赠与银两。又喜授业讲学,在邓家庄使四个儒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安骥:表字千里,别号龙媒,乳名玉格。从小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长大,学识渊博,温文尔雅,但又幼稚而缺乏世事经验。但他有主见。其父安学海在外任官被陷遭参劾后,他筹集银两前去救父,途中被两个骡夫欺骗,他却相信骡夫而怀疑前来救助他的侠女十三妹。到了能仁寺,又被寺里的和尚暗算,幸亏十三妹救助,才逃得活命,在十三妹逼迫之下,与村女张金凤结为夫妻。后来同父亲回京,又娶了十三妹。自此学业上有些怠惰,追求酒诗风流。十三妹,张金凤二人借开菊花宴激励他,使他闭门发愤读书,力争求取功名。后来参加考试,探花及第,作过国子监祭酒,后任山东观风整俗使。
张金凤:河南彰德府人,因遭灾,变卖家产,随父母去京投亲。途中宿于能仁寺,住持见其貌美,对之起歹心,她坚决不从,后被十三妹救出,并与同时被救的安公子成亲。她性情温婉贤淑,孝顺公婆,克尽妇道,深得安学海夫妇的欢心。后来十三妹仇人被诛,其母又死,安学海欲使她亦嫁安公子,她执意不肯。张金凤以其伶牙俐齿说服了她,二人共事一夫。作品突出她对父母公婆的尊孝,对丈夫的体贴鼓励和不专房嫉妒。
谈尔音:号钰甫,河工佐杂微员出身,靠逢迎献纳当上了南河河道总督,待入傲慢,居心阴险,利用职权广收贿赂。安学海初上任,未给他送厚礼,他便以为是看不起他,同时又嫉恨安学海的才干,不加重用。在他庆寿时,安学海又未送厚礼,就更增加了对安学海的憎恨,便伺机报复。明知高家堰外河工程偷工减料,不能承受大水,他便派安学海去任通判,果然外河发水,堤岸两次决口,他便借此将安学海革职拿问。其贪污以及工程的偷工减料问题被钦差查清后,他亦被革职,并追退赃物,他因此破败。后贫穷不过,只好扮作道士化了装卖唱。
邓九公:名振彪,排行第九,淮安人,早年习文不成,改去习武,武举时又因文试而落榜,于是便做了保镖,六十年没出什么事,客商们敬给“名镇江湖”之匾。性格粗犷豪放,仗义疏财,有一副义胆侠肝,因得罪了海马周三,险些遭祸。十三妹制服了周三,保全了邓九公的脸面。虽然十三妹拜他为师,并同老母亲投奔于他,但他对十三妹却十分敬重。后与安学海相识,彼此意气相投,遂为结义兄弟,帮助他使十三妹安身立命。他身体强健,年已八十无龙钟之态。喜饮酒,且酒量很大。邓九公这个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豪侠好义,受恩不忘恩。
主题思想
《儿女英雄传》描写一个没落的旗人世家,历尽磨难,始终恪守封建纲常伦理,终于重振祖业的故事。作者感慨万端地追忆逝去的荣华,愤怒地鞭挞祸国殃民的罪恶勾当,热情地讴歌忠臣孝子节妇义夫,对满族贵族未来的兴旺发达充满了热烈的幻想,寄托了无限的深情。目的是激励不肖的八旗子弟,以经世致用为己任,不要辜负天恩祖德,要重振往昔雄风。
作者虽与曹雪芹的境况相似,但没有曹氏那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超拔凡俗的审美情思,只是一个皈依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的世俗之人。写作此书,实是要在精神幻想中圆一个补天的梦。所以曹雪芹写的是罪恶世家的衰败史;而他写的则是积善世家的发皇史,因此,浓重的封建道德说教、陈腐的纲常名教观念以及玉堂金马、夫荣妻贵的庸俗人生理想成为小说的主要思想缺陷。
《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是文康。有关材料表明,文康为满洲镶红旗人,为大学士勒保之孙,总体上生卒年不详,但应是道光初年至光绪初年在世。文康经历了咸丰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清廷的半壁江山失守,其统治已摇摇欲坠,此事应对文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很大的影响。比较显著的表现就在于,文康对封建礼教看得非常重。整部小说都有着较为强烈的传播、巩固封建礼教的特点。
在小说中,文康封建说教的意味非常浓,很多地方都呈现出浓郁的封建卫道士气息。即使是“儿女英雄”的概念,文康亦往封建说教上套。如在楔子中解释“儿女英雄”四字:
这“儿女英雄”四个字,如今世上人大半把他看成两种人、两桩事……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做得出英雄事业。譬如世上的人,立志要作个忠臣,这就是个英雄心,忠臣断无不爱君的,爱君这便是个儿女心;立志要作个孝子,这就是个英雄心,孝子断无不爱亲的,爱亲这便是个儿女心。至于“节义”两个字,从君亲推到兄弟、夫妇、朋友的相处,同此一心,理无二致。必是先有了这个心,才有古往今来那无数忠臣烈士的文死谏、武死战。
这样一种对封建道德的强调,使得小说天然就是与“侠义”相违背的。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等著作中对侠义精神“堕落”为奴才的反思:“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鲁迅先生把强调“忠君”的侠,视作奴才。此观点切中了古代社会“侠文化”的要害,即侠客与封建礼教的关系。
由于作者文康天然有强烈的忠君、节义等封建道德,且几乎把这些封建道德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大经”,所以整部《儿女英雄传》必不可免要在侠女形象的塑造上“虎头蛇尾”。这就形成了在前半部,女主角十三妹行侠仗义,具备了典型的侠女性格;但是到后半部,十三妹的侠女形象戛然而止,作者把十三妹往封建淑女的方向塑造。在与安骥成婚后,她苦心帮助丈夫走上争取功名的道路,同时履行“贤妻”的才能,为家族积累财富。在作者文康看来,这当然是统一的,无论是侠女形象,还是封建淑女形象,都可以统一于“封建道德”。或者说,这就是文康所认为的“封建道德”的强大之处,可以让侠女十三妹主动转变,主动变成维护封建道德的“女卫道士”。
艺术特色
《儿女英雄传》
根据对太平天国女性状况的研究,太平天国有一定的女性解放的因素。比如太平天国有女兵、女官,也禁止缠足,甚至有一定的男女平等的思想。那么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妇女解放”思想亦逐步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也正是因为这种社会背景,逐渐造成了《儿女英雄传》中的女性形象,与清初《玉娇梨》《平山冷燕》等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形象之不同。客观来说,《儿女英雄传》带有才子佳人小说的很多印记,但它并未成为《玉娇梨》式的才子佳人小说,这主要是作者文康对于女性,具体说就是女主角十三妹的定位之不同。以往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知书达理为主,兼之“手无缚鸡之力”的预设。而在《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虽然也如“佳人”一般出自官宦家庭,但她却是一个有武功、力气惊人的侠女。小说中写道十三妹由侠女衍生出来的故事,自然会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呈现出巨大的不同。十三妹为父报仇,习得功夫后劫取不义之财,在能仁寺搭救安骥和张玉凤后,又撮合两人成婚,这样的行为已经超越一般女性的行事方式,按照古代人的眼光看具有古代大丈夫的气概。在面对安老夫妻、邓家父女几人劝婚的阵势,十三妹有礼有节,从容坚守自我的风度,又让读者看到了“侠客”的另一种风貌,即对理想执着追求,轻易不为人所左右。
《儿女英雄传》具有切近世态人情的长处,所谓“描摹世态,曲尽人情”。作家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面。诸如官场的鬼蜮横行,下层社会的光怪陆离,悦来老店、天齐庙会的喧阗扰攘,以及当时的各种典章礼俗,无不写得细腻真切。首回写蹭蹬场屋的五旬老翁安学海赴考、候榜前光景,笑中有泪,不逊于《儒林外史》笔墨。第二十八回叙安、何结亲,文字花团锦簇,满洲贵族婚礼的一应仪注,皎然揭诸眉睫之下。人物描写也有相当的功力,安学海忠厚善良而不免迂腐,张金凤内刚外柔而深心周密,邓九公豪爽拙直,张老夫妻又怯又土,各具风神。
《儿女英雄传》采用市井细民喜闻乐见的评话形式,如同对读者当面娓娓而谈,还不时地忙中偷闲从旁插话,点明筋节,或则插科打诨,妙趣横生,深得评话艺术之阃奥。小说结构的翻新出奇,亦为一时所仅见。苏曼殊称誉此书前半部,结构“佳绝”。作家善用伏笔,巧设悬念,悦来店、能仁寺数回,小说主人公十三妹的行动云遮雾罩,藏头露尾,作了如许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却似“神龙破壁腾空去,夭矫云中没处寻”(第十回),直到第十九回方才道破她的真名实姓,全然打破了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的套数。此书尤为擅长的则是它纯熟、流利的北京口语。
《儿女英雄传》是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之后的作品,此时清朝进入所谓“同治中兴”,清廷改革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渐入佳境”,清朝的社会呈现出“某种欣欣向荣”的短暂局面。在这个阶段,封建礼教又在逐渐恢复其对社会的“控制力”,而社会思潮反而会趋于保守。因此这一时期,社会方方面面对女性的限制反而越来越多。这样一种对女性的更大更强烈的禁锢,势必会对全社会的女性观产生影响,并进而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留下痕迹。基于此,《儿女英雄传》恰恰是研究这一时期女性地位、女性风尚的绝好标本。
《儿女英雄传》还可谓是一部晚清小百科全书,举凡研究服饰、饮食、建筑、民俗、科举、官史制度,甚至研究清代的大鼓史料、邮政系统、洗涤用品、取火用具,该书都具有参考价值。
衍生作品
1927年,文逸民执导的电影《儿女英雄》上映。
1938年,岳枫执导的电影《儿女英雄传》上映。
1959年12月31日,李翰祥指导的电影《儿女英雄传》上映。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后期续书最多的五大系列通俗小说之一。《儿女英雄传》续书极多,一续再续,长至十二续。计有《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不题撰人,今存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北京宏文书局石印本,首有无名氏自序。又有光绪二十三年(1907)上海炼石斋石印本,则称作者为赵子衡。今有徐振宗点校本,江南工作站出版社,1992年版,据光绪戊戌石印本点校。杨茂义校注本,书海出版社,1999年版,据光绪二十四年北京宏文书局石印本和光绪二十五年文贤阁石印本点校。云阳杭余生著《绘图再续儿女英雄传》,该书为《续儿女英雄传》之续作,主要讲述安骥破案故事。宣统二年(1910)线装石印,一函四册,上海炼石斋书局出版。此后武进史长啸著《绘图四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上海炼石斋书局石印本。束定邦著《绘图五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六回,上海炼石斋书局石印本。史长啸复著《绘图六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六回、《绘图七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绘图八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绘图九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绘图十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绘图十一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均由上海炼石斋书局出版石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尚有山石山人撰《绘图十二续儿女英雄传》四卷三十二回,上海炼石斋书局石印本。
现代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儿女英雄传〉序》:短处在思想的浅陋,长处在口齿的犀利,语言的漂亮。
1.《儿女英雄传》三十九回钞本:一函十八册,藏于国家图书馆分馆。
2.《儿女英雄传》光绪四年刊本:木活字本,藏于北京隆福寺聚珍堂书房。
3.《儿女英雄传》光绪六年刊本:木活字本,藏于北京隆福寺聚珍堂书房。
现代本
名称 | 出版时间 | 作者 | ISBN | 出版社 |
《儿女英雄传》 | 1989年 | 文康 | —— | 齐鲁书社 |
《儿女英雄传》 | 1991年12月 | 文康 | 780520912X | 岳麓书社 |
《儿女英雄传》 | 1983年 | 文康 |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儿女英雄传》 | 1993年8月 | 文康 | 7805696799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儿女英雄传》 | 1995年9月 | 文康 | 7805289999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儿女英雄传》 | 2001年10月 | 文康 | 9787532529872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儿女英雄传》 | 2010年1月 | 文康 | ——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儿女英雄传》 | 2013年8月 | 文康 | 9787508077260 | 华夏出版社 |
《儿女英雄传》 | 2015年5月 | 文康 | 9787501584567 | 知识出版社 |
《儿女英雄传》 | 2016年1月 | 文康 | 9787553804675 | 岳麓书社 |
《儿女英雄传》 | 2018年2月 | 文康 | 9787531739562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儿女英雄传》 | 2018年4月 | 文康 | 9787507548723 | 华文出版社 |
(以上为不完全统计)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