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铜车马 编辑
秦铜车马,秦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78年6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出土,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铜车马一组两乘,因年代久远,两乘车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经过近8年精心修复,1989年陈列展出。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使用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由3500余个零部件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 。
秦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
中文名:秦铜车马
馆藏地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所属年代:秦
类别:青铜器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
1978年6月
文物出土
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距现地表7.8米深的地下出土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
1983年
文物修复
二号铜车马修复完成
1988年4月
文物修复
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成
1989年
陈列展出
秦铜车马陈列展出
展开全部
1983年,二号铜车马修复完成。
1988年4月,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成 。
2021年5月18日,秦陵出土二号铜车马搬进了“新家”,在新落成的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对观众开放。同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始对一号铜车马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保养维护工作。
2024年4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秦陵一号铜车马搬迁至秦陵铜车马博物馆,至此,两乘秦陵铜车马终于一并在其出土地点面向公众展出。
秦铜车马一号车
二号车辔绳末端有朱书“安车第一”四字,由此可认定其为古代安车。二号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千克,单辕双轭,四马分两服两骖。马高90.2厘米—93.6厘米、长110厘米—114厘米,通体白色,仅鼻孔、口腔等处施粉红色。车舆分为前后两室,前室很小,仅容御手就座。青铜马车中,头戴双卷尾冠,身穿长襦,腰佩短剑的御官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舆,舆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主舆四周屏蔽,后边留门,门上装有可开闭的门板;前部和左右两侧开窗,前窗装有能够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镂空窗扇,左右窗则以夹心的方式安装着可推拉的菱格形镂空窗板。舆室的顶部罩着一面椭圆形的穹窿式篷盖,盖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舆底上铺有一面绘满几何纹的铜板,象征柔软的茵垫。车舆内外遍施精美纹饰,其中舆室屏蔽体和车盖以夔龙与凤鸟纹为主。舆的周边及前室的内外则饰以流云纹、几何纹等纹饰 。
秦铜车马二号车
秦铜车马上大部分纹样是用彩色直接描绘,再用墨线或白线勾画边轮的。也有一些纹样先勾画样稿,然后填色,最后用墨线勾画轮廓。一、二号车车舆下层的图案采用堆绘法绘制,线条突起,有很强烈的立体感。这种艺术手法前所未见,亦属首次使用。彩绘不仅使秦铜车马更显华丽,同时也掩饰了秦铜车马在铸造时难以避免的沙眼、修补痕迹等缺陷,而且也延缓了青铜的氧化过程。
制作秦铜车马的主要材质是锡青铜,一般来说锡的含量为6-13%,铅的含量在1%左右。铜车马根据铸件使用的不同性能采用了不同的合金比例:承力较大的构件如马腿、车撑等,要求机械硬度高,其含锡量就比较高;要求有一定韧性的构件如缰绳、辔绳等,其含锡量就比较低。各部件的机械强度要求不同,含锡量的多少也有所不同。
秦铜车马的众多构件大多是铸造成型,在铸造方法上,根据构件的大小、薄厚以及不同的形状,采用不同的铸造方法:大而薄的构件如拱形的车篷盖,采用了铸锻结合的工艺,先将车盖浇铸成形,再经过加热锻打,这是秦代的一大创举;一些大型厚壁或长杆型铸件,都采用空心铸造,既减轻重量,节省大量金属,又可以避免铸件疏松、受热产生裂纹等缺陷,改善材质性能。另外,将一些复杂构件分解成一些简单的构件分别铸造,再把这些简单的构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构件,也是铜车马铸造工艺中的一个创新。
秦铜车马的连接工艺更是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活页连接、子母扣连接、子母扣加销钉连接和纽环连接等。活页连接主要用在二号车上的门扇与门框、窗扇与窗框的连接上,活页的结构与现代用的合页几乎完全相同。除了秦铜车马外,在秦都咸阳遗址也曾出土过多件,说明秦代的青铜器加工工艺已经较为普遍地用于现实生活。
子母扣加销钉连接方法在铜车马的鞍具上被广泛应用,如靷绳、辔绳、缰绳等,都是用一节节铜质或金银质的构件,采用子母扣加销钉的连接方式组成链条的。这种连接方法是把两个小构件的一端分别加工成凹凸状,再把一个小构件的凸状一端插入另外一个小构件的凹状一端,使两个小构件完全契合,再在契合处加上一个销钉使之完全连接在一起,但又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纽环连接是用一个圆环将两个物体连接在一起,如上铜镝六个带刺铜球之间的连接就使用了这种连接方法。这种连接方法,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各部件之间活动自如 。
铜马穿金戴银,金银项圈、金当卢、金银泡等,金银饰件约占零件总数的一半,雍容华贵。在青铜器上通体彩绘,是秦代的创举。以白色为底,以红、紫、蓝、绿、黑等色为辅助,花纹色彩斑斓。虽然历经岁月,乳白的底色大都脱落,但盖内、车门内外、前窗及厢外等地方的纹饰依然清晰。
秦铜车马无论设计还是铸造、加工、连接、装配等环节,都不亚于现代许多复杂的机械制造。在铸造方面,使用了多范合铸法、红套铸法、接铸、嵌铸、包铸等;在连接方面,采用了套接、铆接、焊接、扣结、子母口对接、合铰链接、链环链接等;在模拟塑形表现方面,使用了圆雕、浮雕、錾刻、磋磨、冲凿,以及涂色、彩绘等手段 。
秦铜车马
《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说明制作木质车马的复杂程度,而用青铜制作的铜车马在制作难度上较木车有过之而无不及。铜车马的制作综合采用了铸造、嵌铸、包铸、焊接,以及各种各样的机械连接、机械加工等工艺技术,反映了中国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的辉煌成就 。
秦陵铜车马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古代车制,特别是对战车的系驾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秦陵铜车马就是秦代皇帝车舆的再现。车体仿照实物制作,所有细节都表现得非常具体逼真。为中国古代美术、车制以及宫廷舆服制度等方面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
1995年8月,陕西省文物局授予《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陕西省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同年11月,中国国家文物局授予该项目“中国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1997年,“秦铜车马一号车修复”获得了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8年7月,《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报告分铜车马坑的形制、一号铜车马、二号铜车马、铜车马的铸造工艺、车制及铜车马各部件的名称五大章节。《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由文物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报告分铜车马的整体迁移、铜车马的修整复原、铜车马修复后的几点认识三大章节 。
2002年,秦铜车马被列为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