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若冰 编辑
李若冰(1926年10月-2005年3月),笔名沙驼铃。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部散文的代表人物、西部文学的拓荒者、“石油文学”奠基人之一。李若冰散文大都写亲身感受,反映我国大西北的风物、人情与生产建设,文笔优美、真实感人。他最早发现了西部美,歌颂了西部美,为祖国石油工业树起了一座丰碑。李若冰一生情系大漠,钟情勘探者、创业者,被誉为中国石油文学的拓荒人之一。所作《柴达木手记》等作品享有盛誉。2005年3月24日病逝于西安,享年79岁。
中文名:李若冰
别名:沙驼铃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陕西泾阳
出生日期:1926年10月
逝世日期:2005年3月24日
毕业院校: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
职业:作家、文学家
主要成就:中国石油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石油铁人文学特殊贡献奖1993年获青海石油文联突出贡献奖1999年获中华铁人文学贡献奖
代表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神泉日出》、《旅途集》等
李若冰
1926年10月出生于陕西泾阳蒋路乡阎家堡,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卖给当地杜家。
1938年,12岁时逃亡延安参加抗战剧团,后在部队艺术干训班和边区艺术干校学习,参加大生产运动。
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西北文工团和中央党校工作,参加整风运动。
1944年改入鲁艺文学系。
1945年调中央宣传部任助理秘书。1946年调一野四军骑六师主办《群力报》,参加人民解放战争。
1948年在西北军区政治部任秘书。
1950年转业,入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进修,并开始在《西北文艺》、《文艺报》、《小说》等报刊上发表作品。
1953年调中国作协陕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同时兼任酒泉地质勘探大队副大队长。
1954年进入青海柴达木盆地。此后五进柴达木,曾在大庆油田、关中农村、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地生活。
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在勘探的道路上》,后继续在柴达木盆地生活。
1959年出版《柴达木手记》。
1958年到“文革”前,先后在陕西礼泉农村和大庆油田深入生活,并写一些反映农村和工业建设的散文、特写和报告文学。1959年出版散文集《旅途集》。“文革”中一度搁笔。
1971年重返陕北,写出一组反映党中央转战陕北生活的散文,收入《神泉日出》集。其后继续在礼泉、大庆油田体验生活。
1979年任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
1980-1987再版。以后陆续出版散文集《旅途集》、《红色的道路》、《山·湖·草原》等。文革后,出版散文集《神泉日出》、《爱的渴望》、《高原语丝》、《塔里木书简》、《满目绿树鲜花》、《李若冰散文选》等十余部。
1982年任省文化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同年11月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1983年任省文化文物厅长、党组书记、省委委员。
1986年任陕西作协党组书记。
1993年当选陕西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补贴。
1993年8月,李若冰和已故的著名诗人李季,被石油部授予“特殊贡献奖”,他俩被称为石油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99年11月,李若冰荣获中国石油铁人文学特殊贡献奖。
2002年10月已76岁高龄的李若冰第七次到大戈壁。
2005年3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溘然长逝,享年79岁。
《李若冰文集》
李若冰夫妇
李若冰散文
作者名称 李若冰
作品时间1999-01
《李若冰散文》是199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若冰
爱的渴望
作者名称 李若冰
柴达木手记
作者名称 李若冰
作品时间2019-10-1
《柴达木手记》是一部散文集,是反映大西北风情和西北地质工作的文学作品。作者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纵横驰骋在广袤无垠的西部大漠上建设柴达木的豪迈气魄,同时也以优美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之情。 李若冰(1926—2005年),笔名沙驼铃。陕西泾阳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在柴达木盆地
作者名称 李若冰
作品时间2013-1
《在柴达木盆地》是柴达木文史丛书、柴达木认知读本系列之一,选集作家、学者的作品,还原往事、记述历史、解析文化,反映了西部柴达木及其富有成就的开发史。 李若冰,1926年10月出生,陕西泾阳人。1938年投奔延安,1944年考入延安鲁艺文学系,1950年北京中央文研所研究生班进修。1953年西安...
《山·湖·草原》
《柴达木手记》
在西安雍村干休所李若冰家中,书房仅12平方米,四壁满书。看看他家用了40多年家具,就知道这位延安时的小八路、红小鬼,半个多世纪后仍保持着延安时期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但更具感染力的是若冰夫妇的人格魅力。
言出即行,念兹在兹。1985年夏,看到陈孝英发表的一篇文章后,李若冰便四处打探作者下落,并与陈孝英当时供职的省社科院领导通话半小时之久,又带着文化厅人事处长去社科院“挖人”,两天内便办妥了全部调动手续。而让作家朱鸿感动至今的是,当年大学毕业分配时,他想要一个有利于写作的工作环境,曾去找李若冰帮忙,李若冰只问了3个问题:结婚了没有?写过东西没有?想到哪里去?就这3个简单的问题,工作方向就定了下来。西北大学教授赵俊贤曾请李若冰帮忙申请科研经费,李若冰尽力促成此事。面对一些议论,当时正在住院的李若冰颇有些激动:“什么议论!什么只帮助外单位的人,不帮助本机关的人,这是什么话!我就喜欢干活的人!我就支持开拓进取的人!终日睡觉的人,因循守旧的人,不管他在哪个单位,他是谁,我都不会去支持……”
陕北定边县农民作者张效友呕心沥血写了部长篇小说《青天泪》,到处投稿碰壁,李若冰得知后不仅给予热情鼓励,还力荐一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使这位处在穷困境际中的青年人感激涕零。据了解,他一生中,共为100多位作者的作品写过序,他说:“我看完20万字的一部作品才能写出2000字的序”,如果以此计算,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年轻作者看过的书稿至少也有2000多万字!作家贾平凹说他是“雪中送炭”的人,“无法不敬重他”;美学评论家陈孝英也说“对自己,他讲一个‘淡’字;对别人,他讲一个‘扶’字;对同行,他讲一个‘亲’字。”1959年他的《柴达木手记》结集出版时,当时书中的多位主人公已被打成右派,但他却坚持不删改这些人的名字,大胆地让所谓“右派”以本来创业者和奉献者的形象走进读者的心灵。难怪,粉碎“四人帮”之后,作家柳青在弥留之际嘱咐有几个人不准参加他的追悼会,而特别叮咛:“李若冰一定要让他参加。”可见他为人的正派、正直和公道。
李若冰
人们坚信:冰消化春水,滋润大戈璧;若冰虽远去,驼铃声永脆。
李若冰生前最大的遗憾是没能重返柴达木,最大的牵挂是那部永远无法完成的长篇小说。
李若冰
李若冰生前最大的牵挂就是他这部没有完成的长篇小说,李若冰当时初步定了个名字,叫《在那遥远的地方》,一直没有时间写完,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他生前最最放不下的事情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