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君侧 编辑
清君侧,汉语词汇。拼音:qīng jūn cè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奸臣。 《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唐·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中文名:清君侧
拼音:qīng jūn cè
注音:ㄑㄧㄥ ㄐㄩㄣ ㄘㄜˋ
释义:指清除皇帝身旁的亲信、坏人
出处:《公羊传·定公十三年》
用法:作谓语、定语
词性:动词
“清君侧”谓清除君主身旁的坏人,也指王国或藩镇起兵反对朝廷的一种政治斗争手段。
《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
唐·李商隐《有感二首》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新唐书·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新唐书·苏安恒传》:“百姓托义以清君侧,逐鹿之人叩关而至,陛卫左右,从中以应。”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谭嗣同传》: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清君侧。——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作谓语、定语;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佞臣。
①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侧是西汉初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书,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②唐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叛乱后称帝,757年,被其子谋杀。
③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而盘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