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 编辑

楚都丹阳

丹阳丹阳

丹阳是楚国立国后第一个国都。关于古丹阳的位置,一直是历史学界、考古学界长期争论的热点。有说在今湖北秭归县,也有说在今湖北枝江市,还有说在今湖北南漳县一带。更多的专家学者则认为,古丹阳应该在丹水之阳,与淅水交汇处,也就是如今丹江口库区所在地 楚国为祝融之后、芈姓季连之苗裔鬻熊至周,事西伯昌(周文王),鬻熊以后的第三世熊绎受封于周成王,封丹阳,熊绎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王。 周成王(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为公元前1042-1021年在位)“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下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的“丹、淅之会”,建立起首座都城丹阳。作为古代汉族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忠实地记载了楚国早期艰苦奋斗的历史故事。 证实丹阳系丹江口库区所在地的证据还有很多。唐朝史学家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记载:“丹阳故址,在今均州。”

2003年,古文字学家、安徽大学何琳仪教授发表的《楚都丹阳地望新证》明确提出“丹阳楚都均州说”。 他根据新蔡葛店楚王墓出土的两枚楚简,楚简译文:过去,我的先辈出自均陵(均州),往居此沮漳流域,又选择迁居在郢。 他论证后的结论是:“楚国故都发祥地在西周时代的均陵,即唐朝的均州。”众所周知,均州,即今天的丹江口市。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丹阳

外文名:Danyang

别名:楚都

隶属国度:春秋战国时期楚国

历史地位:楚国首个都城

地理位置:汉江丹江口库区

楚国都城

编辑

古丹阳考古遗址古丹阳考古遗址

楚族作为一个民族应该由来已久,如熊氏一族,楚国的上层统治者,即屈原《离骚》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也就是来自中原的华夏族后裔。

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楚文化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楚人从周王朝封的小国逐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造出浪漫瑰丽的楚文化,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

丹阳——古均州

2003年,古文字学家、安徽大学何琳仪教授发表的《楚都丹阳地望新证》明确提出“丹阳楚都均州说”。他根据新蔡葛店楚王墓出土的两枚楚简,楚简译文:过去,我的先辈出自均陵(均州),往居此沮漳流域,又选择迁居在郢。他论证后的结论是:“楚国故都发祥地在战国时代的均陵,即唐朝的均州。”

众所周知,均州,即今天的丹江口市。所以,“筚路蓝缕”的故事应发生在十堰地区。

近期(2017年12月)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国家宝藏》第三期走进河南博物院更是将出土的云纹铜禁作为镇馆之宝呈献给观众。它是目前经科学发掘最早的禁酒器物,见证了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反映了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更是采用技艺精湛的失蜡法铸造,将中国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历史提早至春秋时代。观众对于中国古人如此之高超的工匠技艺叹为观止,中国有制造器物领先世界的基因,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对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史书记载

编辑
据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一书记载:“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鬻熊是楚人始祖祝融的后裔,在殷商衰落周族兴起之际,他率族投奔周文王姬昌,曾担任“文王之师”,史称“鬻子”。到鬻熊的曾孙熊绎时,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楚世家》)。

专家考证

编辑

楚城楚城

因循石泉先生的思路,周光林、郭云进两位学者认为,周王朝之所以封鬻熊、熊绎的部族为“楚”,当与其居住的地名有关。《左传·隐公八年》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命之氏”。意思是说,周天子封建诸侯,根据出生地而赐给姓,根据分封土地而称氏。楚国之所以得名为“楚”,当渊于丹阳附近这些楚山和楚水(详见周光林、郭云进:《楚都丹阳地望新探》,原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丹阳楚庄王丹阳楚庄王

楚人居丹阳时,属立国之初,“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直到春秋中期,楚方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以一种完全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历史屏幕之上。这一观点,我们还可以通过1996年发掘的丹凤县巩家湾遗址,和1997-1999年发掘的东龙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群为代表的文化面貌中得以证明。例如:上述遗址出土的陶鬲皆与周文化陶鬲有着显著差别,而与湖北真武山遗址所出土的西、周中晚期楚式鬲比较接近。园肩浅腹盆和带箍的矮柄豆也同时表现出楚商邑的物质文化遗存特点。战国中期以后,丹江上游的楚文化逐渐被秦文化所取代,造成这一文化变迁的历史原因,当与秦孝公十年“城商塞”,二十二年又封卫鞅于商等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楚天台楚天台

楚人本是中原部族,殷周之际南迁到丹阳,即今丹江口一带。《史记·楚世家》说,“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对于“丹阳”的地望,历代学者意见虽多分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楚怀王十七年,秦人“大破楚师于丹、淅”,即为历史上有名的丹阳战役。《索隐》说:“二水名。谓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索隐》所说的“丹水”即丹水河,发源于陕西秦岭南麓,在西峡县回车镇屈原岗村李楼注入七峪水库。“淅”即古析水,今名灌河,是西峡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自古为西峡通丹江、达汉水的重要水路。

西峡一带有楚方城的遗迹。关于楚方城,《国语·齐语》说:“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韦昭注:“方城,楚北之厄塞也。”现存楚长城东靠桐柏山,南临江汉平原,西依秦岭,北邻伏牛山脉,整体轮廓呈门字形。与此相关联,内乡、西峡一带还有长城河、长城驿、长城铺等地名。

楚人“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载楚臣屈完语),从西峡一带发展到整个江汉平原,并逐步向东、向南扩张。在其鼎盛时期,楚人曾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到了战国时期,楚人与崛起于西方的秦人发生冲突,由此产生了影响中国先秦史发展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楚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原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吸收、整合所扩展地区各部族的文化因子,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的楚文化。楚辞及其代表人物屈原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楚城楚城

十堰市郧县辽瓦店子遗址,被学界认定为是楚文化的源头, 丹江口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国第一个都城所在地, 已发现春秋时期楚国的古城址13处,古墓群5000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在这里出土的铜禁将我国熔模铸造工艺的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库区上游的荆关镇有我国北方13个省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五里长街、山陕会馆、法海寺等古建筑,下游保存有最完好的唐代壁画。

湖北丹江水库之下有一水下之城,当地人称之为龙城。龙城位于丹江水库淹没区中,在原来的李官桥盆地之中,丹(水)淅(水)汇流的丹水之阳,北有群山之险,南有丹水之利。龙城对面就是著名的下寺楚国古墓葬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丹江口水库之前,人们对这里的文化知之甚少。没想到水库蓄水后,随着库水的消落,许多古墓被冲刷出来。1978年,河南文物部门开始对下寺楚国贵族墓葬群进行发掘,出土了青铜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玉饰、骨器、料器等器物8000余件,其中包括王子午鼎、云纹铜禁和王孙诰编钟等国之重器。下寺楚墓的发掘,是楚文化考古上的重大发现。

丹阳丹阳

屈原流放时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国殇》里描写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水库岸边有春秋战国古墓群下寺遗址,发掘的出土文物编钟座楚墓中出土的7000余件珍贵文物记载着顺阳川的昔日繁荣,其中楚令尹子庚墓(楚庄王之子)中出土的编钟是全国出土编钟于青质最好的一套。彼定为国玉的铜禁,府排萧等文物,反映了几千年前这里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盛况。这些文物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地展出,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丹江口岸上湖北省武当山给游览区镶嵌上了一颗灿烂的明珠,雄伟的古代建筑群,从山腰到山脚隐于古柏绿树之中,幽雅神秘,处处藏秀。在丹江沿岸约4公里内就有20余处文物景观,帖山下小岛上的龙剿寺。曾是宋代大学士欧阳修的读书处。还有下王岗石器时代遗址丫杨河古墓、丹朱家、杜湾洞穴蛇山、龟山、磊山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融汇在一起,使丹江更加神秘瑰丽。

下一篇 柏举

上一篇 子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