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塬 编辑
在岐山,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岐山是周文化的发源地,据史书记载:为了避免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周人的首领带着他的族人,迁徙到这里定居,从此人们才把这里称为“周塬”。周人逐渐强大起来之后在这里建立了早期的都城,在周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址。迄今为止,周塬遗址已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青铜器数量最多,青铜器上的铭文对研究周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这里被誉为“青铜器之乡”。1982年,周塬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塬作为地名,多被人认作周原二字,但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原字为古代所用,今可以认定为塬。
中文名:周塬
地理位置: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说明:“青铜器之乡”。
所获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塬
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丰都后,周塬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的破坏,遂成废墟,废弃不用。
周塬地处关中平原西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诗经》曾用“周塬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赞美周原。三千多年以前,居住在幽(今陕西长武、彬县一带)的姬姓部落,由于经常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其首领古公但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下”,定居周塬,建立了岐邑,经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在这里励精图治,国力日强,左为殷商“三公天下有其二”的西方强大的诸侯国。
周塬作为周人重要发祥地和祭祀天地、祖宗、神祗的圣地,一些重大国事活动都在此举行,西周灭以后,岐邑毁于兵火,但周人在周塬的活动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遣存。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塬就开始发现西周青铜器,此后各代,不断有重要青铜器出土,其数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铬文之珍贵,实为罕见。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一九八二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建成周塬博物馆。
“钟鼎彝器甲天下,金甲陶文冠古今”,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华夏文明的源。
从1976年开始,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系、西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轰动史学界的丰硕成果。现已初步查明,宫殿建筑(或宗庙)的遗址分布在歧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周姓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戎狄所逼,率领族人自豳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塬,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六、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七、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朝:
周人的祖先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自称为周。周武王牧野一战打败商纣,建立了周朝。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使用大篆。周朝行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之称。
漆水河、沮水河地图
《史记·周本纪》说古公亶父迁到周塬之后“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周原地区的考古资料证明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是可靠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