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渠 编辑
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汉书·沟恤志》)。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注入渭水,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性质:灌溉渠
朝代:西汉
起点:谷口
终点:渭水
北宋、金、元均设立专员对白渠进行管理,直属中央政府。明朝时白渠缩小,改有陕西省设专员管理。清朝雍正年间,白渠进一步缩小,改由西安府管理。乾隆之后,白渠减小为今龙洞渠,散归各县管理。此后白渠不再见诸史书。
遗址发现
2015年,考古人员在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内勘探发现了密集分布的三座古城,并意外发现了汉唐白渠遗存。
考古队在勘探栎阳城遗址东北关山镇东南两座大墓周围遗存的过程中,在其北侧发现东西向大型沟渠。该沟渠大体呈西南—东北向,长约9.93公里,口宽约15~20米,深约4~6米左右,向东钻探至渭南市临渭区境后继续向东延伸,向西在关山镇叶家村西南一带被石川河故道冲毁。通过发掘确定,沟渠至少经历四个时期,底部出土汉代绳纹筒瓦瓦片、砖块等,沟渠上部淤积中出土外素面内布纹筒瓦瓦片、瓷片。
考古研究
结合文献记载,初步判断该沟渠西汉中期开凿,到唐代继续使用,推测其应为文献中记载的汉唐白渠遗存。白渠是古代中国最强盛的汉唐时代于首都地区兴建的最重要国家水利工程之一,对后代关中引泾水利有着直接的影响。考古专家表示,栎阳城北白渠的勘探与试掘,是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考古的重要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