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惠渠 编辑
洛惠渠即具有双重身份含义的灌溉渠道,一是指北洛河洛惠渠,另一个是指伊洛河洛惠渠。
北洛惠渠位于陕西北部北洛河古称洛水,北洛河流域总面积26905平方公里,北洛河洛惠渠,引洛水灌溉蒲城 大荔一带地方,前身为汉代龙首渠 。洛惠渠首部枢纽在澄城县。取水枢纽组成与泾惠渠类似。其关键工程为穿越铁镰山的长3037米的隧洞。1933年动工,1950年7月完工通水。灌溉面积约75万亩。自1950年开灌以来,承担着渭南境内洛河来水的防汛任务,承担着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5万亩农田的抗旱灌溉和日常灌溉任务。
伊洛惠渠位于伊洛河古称雒水,行政归属陕西洛南县 商洛粮仓,洛惠渠是洛河最上游的人工渠,因受洛河惠泽而得名。洛南县城西去约30公里,在洛源镇张坪乡五龙村二组可见洛惠渠渠首闸门。洛惠渠使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洛南县拥有了10万亩水浇地。
南洛河为洛河在水文上的名称。洛河源出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与蓝田县、临渭区交界的箭峪岭侧木岔沟,流经陕西省东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注入黄河。
河道全长447公里,陕西境内河长129.8公里,河南境长366公里,流域总面积18881平方公里。
特别是河南省境内,《水经注·谷水注》称,西周时洛阳附近,已修有汤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势较高的农田,是形成古代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理条件。建国后,形成了以伊河陆浑灌区、伊东灌区、洛宁县引洛灌区、宜阳引洛灌区等分布广泛在完善灌溉体系。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很大。
这里两山相抱,似个瓶口,仅30多米宽,公路贴山脚而过。奔流的河水冲出瓶口前,河面仅10余米。1958年,洛南人拿着铁锹、铁镐,历时一年建闸门,沿着山腰劈山凿岭、架设渡槽,修起了这条引水渠。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阎宪峰说,洛惠渠的干渠、支渠总长63公里,其中盘山渠道22公里长,比红旗渠早开凿3年。我们从县城到保安镇,一路上可见到半山上宛若一条彩带的洛惠渠,这是洛南人的“生命线”。特别是梁塬下游建起的两个水厂,保证了原来“人畜饮水都困难”的旱塬变成了“永不停水”的水塬。
洛惠渠是洛河干流上第一条人工灌渠,总长比中州渠长21公里,但施工难度要大得多。
洛惠渠是洛南人改变县域经济面貌的壮举。洛南县城3万居民的饮用水、部分乡镇的人畜用水、4万多亩耕地的灌溉均依靠洛惠渠。洛惠渠使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洛南县拥有了10万亩水浇地,成为商洛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县。秦岭及其余脉为洛南提供了令商洛其他县(区)羡慕的黄土地,耕地总面积一度达60多万亩,退耕还林后仍有48万亩,被誉为“商洛粮仓”。
洛南人有一个更宏伟的水利计划:在这里建一道大坝,蓄起洛河水,形成面积120亩、库容997万立方米的水库,集发电、灌溉、养殖为一体,使之成为继洛惠渠之后又一造福洛南人民的大工程。这一计划已上报国家水利部。
灵口镇庙湾村是洛南县海拔最低的地方,河南一家公司正与当地政府部门协商,拟投资上亿元建立一个水电站。
商洛市在陕西10个省辖市中经济最落后,洛南县在商洛市所属7个县(区)中名列第二,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财政全口径预算收入近4000万元。
洛南如何发展?县委、县政府提出“北向秦岭要矿,南向洛河要地”,工农业并重。
北部的秦岭有金矿、钼矿、铁矿、各种石料。钾长石矿储量亚洲第二,黄金储量全省第三,与潼关、我省的灵宝形成小秦岭“金三角”;铁矿储量有“小本溪”之称。
依托资源,洛南建起了金矿、水泥厂等,但因过度开采,该县金矿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水泥厂产量也很小,洛南仍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县。
洛南县秦岭、蟒岭相拥,洛河贯穿其中,在陕南有“小关中”之称。向洛河要地就是在河滩拦水造地,46万人不足50万亩耕地,要发展农业,必须走特色之路。
洛源镇在洛南25个乡镇中,经济状况属中等,但每年财政收入只有15万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1025元,但仍有部分农民收入较低,住的是土坯房。
32岁的女镇长刘华见面就向我们推荐洛源的豆腐干、洋芋、西洋参。我们看到街道两旁、乡村院落,晾晒的豆腐干随处可见。它们有的被用藤条串起,挂在一根根杆子上,像一串串金黄的项链;有的被插满草把,像串串冰糖葫芦。
在偏远的草链岭脚下的黑章村,我们看到老农金永学院中也挂着豆腐干。老人一家5口,原有3亩坡地,退耕还林后剩下两亩,他们种植的秋作物是玉米和大豆,口粮不够,需要外出打工、制作豆腐干赚些钱买粮。
洛河水美,春播大豆生长期长,制作出的豆腐干名扬三秦。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