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圩墩遗址 编辑
圩墩遗址(Wei dun)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距今6000余年历史,是太湖流域一处马家浜文化圩墩遗存,属于长江文明。
中文名:圩墩遗址
地理位置: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
当时圩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密茂,人们在地势较高爽的地方建造低矮简陋的茅舍,使用磨制光滑的石斧、石铲、石锄、石刀或蚌镰种植、收割稻谷,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圩墩遗址
由于生产力低下,种植还不能保证人们的温饱。圩墩人为补充食物的不足,采集、渔猎成为当时取得生活资料的重要补给手段。人们用骨镞、石镞、石丸射击和投掷击打野兽,用骨制的镖及织网捕鱼。猪已驯养成家畜。
当时人们已能烧造出釜、鼎形炊具的夹砂陶器和罐、豆、壶、碗、杯之类盛器的泥质陶器。这些陶器火候都不太高,约摄氏600~900度。而且早期的陶器表面很少纹饰,后来出现有刻划纹、弦纹、网纹及镂孔、花瓣形装饰。大量陶器的制作反映出一部分人已开始专门从事陶器制造。
陶面人
圩墩人还用陶制或石制纺轮、骨针、骨锥等来从事原始的纺织活动,穿上麻织衣服。
当时人们已懂得审美,他们把骨等插在头上发间,耳带玉块、手戴玉镯或把玉璜、玉珠、玉管、猿牙之类装饰品串连系在颈上来美化自己,成年人中盛行拔牙的习俗,可能也与审美有关。
遗址中出土的木橹和多支木桨,说明圩墩人已能制造独木舟之类的水上交通工具,自由地在河湖上航行、捕鱼。在征服自然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里出土的木橹,是全国新石器早期遗址中仅见的,人们称它是“中华第一橹”。
圩墩遗址崧泽文化墓葬中的典型器物和器物组合与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墓地中层相当,据上海崧泽文化遗址M87和M90的人骨碳十四测定,绝对年代距今5100—5800年之间。因此,推算圩墩遗址崧泽文化年代当在距今约5100年前。
根据地层堆积和年代测定数据比较,圩墩新石器时代居民在此地生活大约延续了一千多年。在同一时间的太湖周围,如浙江嘉兴、吴兴及上海青浦、苏州的吴县、吴江以及常州其他地区,都已有了与之相似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考古学上称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而圩墩遗址位于太湖流域西北部,为上述考古学文化区系的西缘,与相类似的马家浜文化遗存比较,又显示出一些地域性差异。因此,圩墩遗址对太湖流域原始文化的深入研究,确定常州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发展序列提供了高贵的实物资料。石锤等大型生产工具开始出现,而木器和骨角器则相对少见。
在圩墩马家浜文化早期遗存中,陶器均为手制,器形主要为釜、罐、豆等。典型器物有宽圜底简形釜、双牛鼻耳罐、敞口小平底厚壁罐、外部遍施红衣的深腹豆。这一阶段使用木器和骨角器,石质生产工具较为少见。木器有镞、耒、橹、桨、插销、陀螺形器等,骨角器有锥、镞、匕、针、管等。晚期陶器多为手制,器形种类明显增多,主要有罐、豆、釜、鼎、杯、壶、盆、碗、盘等。罐的形式多样,且普遍小型化。
早期的红衣陶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泥质灰陶豆,豆盘逐渐变浅。釜由早期的宽沿深腹向窄沿浅腹演变。平底釜、圈足小罐、带把杯、三足盘、圈足碗等都是本期新出现的器物。石器明显增多,除石锛、纺轮等小件外,石斧、 圩墩遗址原始的锄耕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另一部分生活资料靠打猎、捕鱼和采集野生植物加以补充。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