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评话 编辑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 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如今的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中文名:苏州评话
外文名:Suzhou popular stories
俗称:大书
流行: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
特色:方言说书
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展开中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仿、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叫“外插花”。与此相类似,用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叫“小卖”。
苏州评话表演
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也分说书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对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现,“登场面依然我”。说书人在书台上,始终是以演员身份出现的。这和戏剧的表演,也有质的不同。
评话的演出,因演员的说法、语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语言经反复锤炼后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员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为“一口干”或“快口”。相反,则为“慢口”。有的演员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则为“平说”。有的以起某个角色见长,如有“活关公”、“活周瑜”、“活鲁智深”等美称。
苏州评话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表演以第三人称即说书人的口吻来统领叙述,中间插入第一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进行摹学。摹学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举止叫做“起角色”,第三人称的说演称“表”,第一人称的说演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也有用作念诵表演的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表演注重制造喜剧性的噱头,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又因演员在语言运用和“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有不同的风格流派。如说演严谨,语言表达基本固定,叫做“方口”;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为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时变化,叫做“活口”;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叫做“快口”,相反则为“慢口”;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称为“平说”。其艺术上的发达为同类说书形式所少有。
一种是在评话表演中加“情”的因素,做到“情”、“劲”交融。评话演员杨玉麟创作《清代三侠》,在矛盾冲突中以韵白、官白、表演、角色的行动等着重抒发人的感情,再有意识地安排“小卖”,书说得轻松活跃、别开生面。杨玉麟总结:“大书要有情,关键刻画人,内容合情理,然后再用劲。”
一种是根据听众新的审美心理,革新“说法”,老书新说,常说常新。金声伯在说《包公》传统书目时,保持和发展“戏派”评话表演艺术,说、演并重。用生活化的语言和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穿插,通俗生动地使传统书目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善于抓现场“小卖”因素,使听众不时发出轻松的笑声。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记录了《三国》、《水浒》、《岳传》3部长篇书目,整理出版了曹汉昌的《岳传》 、张国良的前后《三国》12册、潘伯英的《张汶祥刺马》和部分折子书。
苏州评话表演
近些年来,苏州评话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急需加以扶持和保护。
陆耀良
陆耀良先生在表演
评话艺术家陆耀良
唐耿良
评话演员。江苏苏州人。1933年师从唐再良习《三国》 ,一年后在江浙一带演出。1944年进入上海,不久渐有影响,成为蜚声书坛“七煞档”之一。1950年编演长篇评话《太平天国》 。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任副团长。为协助组织及首批入团的18位演员之一。同年,随团赴安徽治淮工地进行文艺宣传。1952年参加创作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参加第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之后编演短篇评话《黄继光》、《张积慧》。1955年前后,又编演短篇评话《王崇伦》、《朱润余》等,此后还先后与人合作编写了中篇《王孝和》、《冲山之围》、 《白求恩大夫》 、《焦裕禄》及《如此亲家》等。说表以流畅晓达,剖析周到,事理分明为特点,并善于顺应潮流,结合时事,对比映衬,使书情富有新意。其演出本《三国·群英会》经整理,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历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及中国曲艺家协会上海分会(今上海曲艺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副主席。
代表作品:
《太平天国》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黄继光》、《张积慧》、《王崇伦》、《朱润余》、《王孝和》、《冲山之围》、 《白求恩大夫》 、 《焦裕禄》 、《如此亲家》等。
苏州评话都是讲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能连说几个月,长的可达一年半载。这种长篇连说的特点,形成了评话特殊的结构手法。单线顺叙,用未来先说、过去重谈的方法前后呼应。用“关子”来制造悬念,以吸引听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话创作、改编了一批新书目,如《江南红》、《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还出现一些中、短篇作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