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 编辑

宁镇山脉西段的北支、栖霞石的产源地

栖霞山栖霞山

栖霞山(Qixia Mountain),又名摄山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的栖霞区 ,坐标为北纬32°09'—32°10',东经118°22'—119°14',距南京市城区约22千米,总面积约825.4公顷。 栖霞山属宁镇山脉西段北支, 主峰为凤翔峰,海拔286米。

栖霞山经历了前震旦纪至第四纪四个阶段的地质演变,逐步奠定了栖霞山的骨架,形成了当下的丘陵地貌。 栖霞山也是珍稀名石“栖霞石”的产地。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 栖霞山天然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将近95%,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 栖霞山建有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南京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 拥有中国佛教 “四大丛林”之一的南朝古寺“栖霞寺”在内的历史古迹遗址80多处,还拥有15个地质遗迹类资源,是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绿色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的一座山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栖霞山

外文名:Qixia Mountain

别名:摄山

所属山系:宁镇山脉

地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东北的栖霞区

走向:东西走向

主峰:凤翔峰

海拔:286 m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开放时间:7:00—17:00

门票价格:50元/人次(淡季),秋季红节期间:80元/人次(旺季)

占地面积:825.4 公顷

著名景点:栖霞寺、舍利塔、千佛岩、纱帽峰、、碧云亭、明镜湖、小营盘遗址、天开岩

形成演变

编辑
栖霞山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形成演变。第一阶段为前震旦纪,形成区域稳定基底;第二阶段为志留纪—三叠纪,在印支运动挤压下形成了一系列近EW向平行的复式褶皱,晚三叠纪“南象运动”后,该区上升为陆地,结束海相沉积历史;第三阶段为侏罗纪一古近纪,该阶段燕山期构造活跃,以近SN向挤压下的断裂一断块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构造样式,形成断陷和隆起的基本格局;第四阶段为新近纪—第四纪,表现为强烈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继承并发展原有的盆山格局。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地质基础演变奠定了栖霞山的骨架,形成了当下的丘陵地貌。

位置境域

编辑
栖霞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 东北的栖霞区 ,坐标为北纬32°09'—32°10',东经118°22'—119°14',距南京市城区约22千米,总面积约825.4公顷。栖霞山东以江南水泥厂厂区西侧为界,南以312国道为界,西至九乡河,北以铁路及长江为界。

南京市区周边区域地形及栖霞山所处位置 南京市区周边区域地形及栖霞山所处位置

地理环境

编辑

地质

栖霞山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砂岩等组成,北麓由带状花岗岩分布,地质学上的“栖霞灰岩”源于此。

栖霞山的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丰富、质量较高,其中一级地质遗迹亚类有4个,包括区域性标准剖面、典型沉积岩相剖面、中小构造、典型金属矿床,占地质遗迹亚类的26.7%。二级地质遗迹亚类8个,占53.3%。三级地质遗迹亚类3个,即滑坡遗迹景观、地裂与地面沉降遗迹景观和采矿遗迹景观,占20%。15个地质遗迹亚类中一、二级地质遗迹亚类共占80%,超过一半的比例,表明栖霞山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价值较高。

地貌

栖霞山属于宁镇褶皱带,地貌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 ,区内地势东高西低、地形起伏,有多座山峰,从高到低相对高差约270米。栖霞山地势区内古生代石灰岩、砂页岩和中生代火山岩、火山灰碎屑岩分布。其北坡为侏罗纪火山岩覆盖,南坡被下中侏罗纪象山群覆盖,轴部有古生界岩层出露。 在山坡和沟谷中有第四系松散堆积。栖霞山褶皱和断裂构造均很发育,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较丰富,固体矿产以铅、锌、银矿和石灰岩为主。

栖霞山地貌栖霞山地貌

植被

栖霞山地植被覆盖率将近95%,属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地带,主要由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山顶灌丛等植被组成。是南京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基地。

土壤

栖霞山成土母质为基岩风化的坡积和残积物,发育的土壤以普通黄棕壤为主,另有少量的岩性土(山红土、紫红土),石灰岩土和望江亭东侧的老红土。

气候

栖霞山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和季风环流的海洋性气候区,季风显著,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水资源充沛。年平均温度15.3℃,七、八月最高,平均约27—28℃,一月最低,平均2℃左右。极端最低温-14.0℃,极端最低温均值-9.9℃(参考南京气象资料)。无霜期7个月,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在月份分配上,以7月最多,12月降水量最少,在季节分配上,夏季多、冬季少,春季多于秋季。

山脉关系

编辑
栖霞山属宁镇山脉西段北支, 栖霞山没有高峰险峰 ,平均海拔100—200米 ,大致作东西走向,自南而北,分为三支,最南为景致岗,中间为千佛崖及三茅峰(凤翔峰),北面为黑石(石当)、平山头。 主峰凤翔峰海拔286米 (一说为海拔284.7米 、284米 ),因古有三茅宫庙宇一座,故又名三茅峰。主峰(中峰)东西侧各为东峰和西峰,中峰绵延向东,一脉逶迤而下者称东峰,形若卧龙,名龙山。中峰西侧山梁状若伏虎,曰虎山。中峰与东峰间一谷,称中峰涧,中峰与西峰间一谷,称桃花涧。

资源状况

编辑

植物资源

栖霞山共有植物600余种,其中野生植物就多达500余种,隶属于342属108科。其中蕨类植物11科14属19种;裸子植物3科4属4种;被子植物94科342属477种,种类最多的科为菊科,其次为禾本科、豆科、蔷薇科等。栖霞山植物资源中许多97科、属在古地质历史时期已经出现,例如木贼属、海金沙属、栎属、朴属、枫香属等第三纪已经存在的枫杨属、榉属、黄连木属、八角枫树等,第三纪以前的古老植物有石栎、苦槠、化香等。 栖霞山上共有各类树木约126万株,中药类共有6大类159种之多。代表树种有枫杨、枫香、三角枫、马尾松、构树、槲栎、盐肤木、黄连木、椴树、紫藤等。

栖霞山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栖霞山上枫林主要由枫香、红枫、黄连木、榉树、五角枫、山胡椒等红叶品种组成。观赏效果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霜红苑、桃花扇亭、桃花湖、天开岩、太虚亭、小营盘、枫林湖等。

栖霞山珍稀植物8属8种。其中野生3属3种,分别是野大豆、短穗竹和明党参;栽培类5属5种,分别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银杏、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杜仲、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鹅掌楸。

栖霞山的植物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栖霞区的动物区系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在生态地理动物群方面,属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牙獐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蹄类的优势种,扬子鳄、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等为特有动物,已少见。

矿产资源

栖霞山蕴藏丰富的铅、锌、银、石灰石等矿藏资源,铅、锌、银等矿已开采多年,其中铅锌金属超过200万吨,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铅矿床。非金属矿主要有白云石矿、石灰石矿、石膏矿、黏土矿、脉石矿、煤矿等;金属矿分布广泛,主要有铅锌矿、银矿、金矿、锰矿等。地质上称为石中瑰宝的“栖霞石”即生产于此。

旅游资源

【主词条: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南京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

栖霞山内有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栖霞山建有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南京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 分布有明镜湖、栖霞寺 、舍利塔、千佛岩、纱帽峰、碧云亭、始皇临江处、小营盘遗址、半馆、桃花涧、陆羽茶庄、乾隆御花园、王碑等景点。栖霞山风景名胜区是融自然山水、红叶景观、石林景观和历史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特别说明:栖霞山风景名胜区范围不仅包括栖霞山主体,也包含栖霞山周边的南象山和北象山。

南京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1019公顷,由中国国家林业局公布批准,现实中未有挂牌。南京栖霞山风景名胜区面积860公顷,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两者区域高度重叠,但并不完全一致。

<p>栖霞寺

栖霞寺

千佛岩

千佛岩

栖霞寺舍利塔

栖霞寺舍利塔

纱帽峰

纱帽峰

碧云亭

碧云亭

枫岭

枫岭

始皇临江处

始皇临江处

小营盘遗址

小营盘遗址

桃花涧

桃花涧

红叶谷

红叶谷

陆羽茶庄

陆羽茶庄

御花园

御花园

天开岩

天开岩

栖霞山景色

栖霞山景色

栖霞山景色

栖霞山景色

栖霞山景色

栖霞山景色

栖霞山景色

栖霞山景色

历史文化

编辑

山名由来

“栖霞”并非山之初名。据说古时山上盛产野参、当归、首乌、茯苓、甘草等中草药,有滋养摄生(即养生)之效,故名“摄山”。栖霞山起初名不见经传,自南朝时起,栖霞山因寺而出名,成为中国佛教圣地。南齐时,平原人明僧绍,将其宅院“栖霞精舍”赠予法度禅师,法度将院改建为寺,并命名为“栖霞寺”,摄山也因寺得名“栖霞山”。

人文历史

明 张宏《栖霞山图》明 张宏《栖霞山图》

栖霞山自南朝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栖霞寺为众寺之首。《栖霞寺修造记》云:“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昔时山间盛产甘草、野参、当归等养生滋补中草药,皆有摄生之效,故俗称摄山;又因整个摄山自主峰以降,形如雨伞,亦名伞山。

明代 张宏《栖霞山图》局部明代 张宏《栖霞山图》局部

明永乐、万历二帝南巡时,都曾游历此山。地方官府还在寺后中峰建行宫,为万历驻跸之所。

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明代画家张宏以栖霞山为画题,创作了一幅《栖霞山图》,真实地描绘出了明朝时期栖霞山的风貌。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以千佛岩为主体,纵深地铺洒出一片葱郁的森林。《栖霞山图》是明朝时期栖霞山的历史影像资料,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皆受严重破坏。清末民初,宗仰禅师重建。

1949年后,南京市人民政府重视栖霞山风景资源开发,开始对原有林抚育管理,并在可林地植树造林,树种以马尾松、黑松、刺槐为主。“文革”期间,抚育与造林被迫停止。

1956年辟栖霞山为寺庙园林,成立栖霞山管理处,随之修缮寺殿庙宇、亭台楼阁,绿化方丈庭院。

1958年整修竣工,对外开放。

1963年7月27日,栖霞山管理处与栖霞寺签订协议,栖霞山产权归栖霞山管理处,管理处每年补贴寺庙7000元。“文革”期间,寺庙被作为华东煤炭勘探队四营驻地。山上停止植树,原有林地亦缺少抚育管理,致使山林荒芜,寺庙与山亭颓废。

1972年,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建调频台于山顶,山峰被削平约10米高度。

1978年后,每年继续造林,1979年和1980年从青岛、北京、庐山购进黄栌、火炬槭树种,自繁苗木以增加红叶树的品种和数量。虎山南坡叠浪岩,由于水土难保持,是一处光秃山坡,连年植树不见树,职工采取黑松小苗带土球带水移栽提高存活率。

1979年后,栖霞寺开始修复,整修工程于1980年10月竣工,并移交佛教协会管理。

1981年,开始继续每年补贴寺院7000元。

1983年4月,新评“金陵四十景”中有“栖霞丹枫”景名。

1986年5月21日,市政府决定,将大门至千佛崖畅观亭,两侧以山沟为界,面积约7公顷的景区,划交栖霞寺管理。

1988年始,又改造平山头矿区13.3公顷刺槐林,栽植枫香、火炬槭等红叶树3万余株。

1989年,桃花涧、霜红苑、景致岗植红枫、鸡爪槭1.4万株。

1990年,红叶林建成。山林经精心养护,保持了原有栖霞丹枫满山岗胜景。栖霞寺前的园林布景有开阔的草坪,有古干盘曲的紫藤,有近百年的翠柏绿荫,也有50年树龄的大枫香。红叶园“霜红苑”,配植四时红叶花木,四季皆能观赏栖霞丹枫景观。

2009年,南京栖霞山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0年12月,栖霞山森林公园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森林公园。

2012年,入选由金陵晚报主办的“新金陵四十八景”。

传统习俗

春节期间,到栖霞古寺撞钟祈福是南京市民和游客的传统活动。古时每到元宵节期间,栖霞山周围的村民都要上龙王山,祭拜龙王,家家玩龙灯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轶事

传说,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直到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三圣像才得以完成,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于是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的佛像始有515尊,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分凿于294个佛龛中。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号称千佛崖。

环境保护

编辑
栖霞山所在区域规划采用天然气、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作为燃料和热源,避免旅游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影响,保障栖霞山所在区域区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可以得到保障。规划远期栖霞山所在区域内工业企业全部退出,无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实现固体废弃物零排放。栖霞山所在区域土地征用后采取平整一块使用一块,尽量减少土地裸露的时间,以减少水土流失对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除必要的新增建设用地外,尽量对现有建筑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水域、山体和植被的侵占。栖霞山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在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适度进行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坚持尊重自然的理念,以“山水度假·文化休闲”为发展战略,打造自然与文化复合的城市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规划内容基本体现了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