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 编辑

安徽省芜湖市辖县

南陵县南陵县

南陵县,安徽省芜湖市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邻芜湖市湾沚区、宣城市宣州区,南接宣城市泾县,西南与池州市青阳县毗邻,西与铜陵市、芜湖市繁昌区接壤,北连芜湖市郊。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截至2023年10月,南陵县辖8个镇,总面积1263.7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南陵县户籍人口为539929人。 。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始置春谷县,三国名将周瑜曾为南陵春谷长,南朝梁武帝(525年),始置南陵县。南陵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拥有丫山花海石林和大浦乡村世界两个国家4A级景区和乌霞寺、奎潭湖、小格里森林公园等一批自然景点。 南陵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陵三国文化和盛唐文化积淀丰富。 南陵县地处皖南水乡,河网密布,古桥众多,著名的有麒麟桥、玉带桥、马义桥、龙会桥、惠民桥等,具典型的徽派文化建筑特色。境内遗有大工山古铜矿冶遗址、皖南土墩古墓群、牯牛山古城池遗址,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南陵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49026万元,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4651万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376683万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757692万元,增长5.2%。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南陵县

外文名:Nanling County

行政区划代码:340223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安徽省芜湖市

地理位置:芜湖市南部

面积:1263.7 km²

下辖地区:8个镇

政府驻地:籍山镇

电话区号:0553

邮政编码:241300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536609 人(户籍人口)

火车站:南陵站

车牌代码:皖B

地区生产总值:3417839 万元(2022年)

历史沿革

编辑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周章君(建立吴国)始,县境为吴地。

战国,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兼并吴,属越。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楚灭越,又为楚地。

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归秦。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设郡县,属鄣郡。

南陵县南陵县

西汉,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始置宣城县(治今弋江镇)、春谷县(治今繁昌区境内),县域属上述二县,隶属丹阳郡。东汉,宣城县废,改设宛陵、春谷二县,县境属丹阳郡春谷县地。

三国入吴,恢复宣城县。

西晋,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分丹阳郡一部为宣城郡,宣城县隶属宣城郡。东晋,成帝咸康末,淮北居民随晋室南渡,于今南陵县北侨置当涂县,属淮南郡。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南陵县,以今南陵、繁昌、铜陵等县地为境域。晋末,分于湖为境,隋徙治于姑孰(今当涂县),遂废。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改春谷为阳谷,属宣城郡,又为淮南郡地。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并阳谷县入于湖,沿用繁昌之名(治今芜湖县陶辛圩内),属淮南郡繁昌县地。东晋于沿江赭圻城(今繁昌芦南乡)置南陵戍。

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以赭圻城置南陵县,兼置南陵郡。陈兼置北江州。隋平陈,州郡并废。

隋,开皇九年(589年),并石城、临城、定陵、故治诸县入南陵县,属宣州。时改宛陵县为宣城县,改故宣城为青弋江(镇)。大业元年(605年),改宣州为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属池州。贞观元年(627年),又归宣州,属江南道。长安四年(704年),移治青阳城(今南陵城关镇),属江南道宣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江南西道宣州。天宝元年(742年),属江南西道宣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属宣歙观察使宣州。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县地置义安县。大顺元年(890年),属宁国军宣州。

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属宁国军宣州,隶江宁府。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年),割南陵五乡,复置繁昌县。保大九年(951年),析南陵县地置铜陵县。

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南唐平,改宁国军,仍称宣州,隶江南路。天圣八年(1030年),分东西两路,属江南东路宣州。宋,县境东西宽70里(即35公里),南北长85里。东至宣城县境35里,以青弋江为界,自界首至县70里;西至铜陵县境40里,以赵村为界,自界首至县50里;南至青阳县境70里,以金山镇为界,自界首至县50里;北至繁昌县境15里,以骆师桥为界。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为宁国府,属江南东路(亦称江东路)宁国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江浙行中书省宁国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属江浙行省宁国府。至正二十六年,改为宣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属中书省宁国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宁国府。永乐元年(1403年),属南京直隶宁国府。明,南陵县境东西宽70里,南北长85里。东至青弋江宣城县界40里,到宣城县城105里;西至界石铜陵县界35里,到铜陵县城135里;南至十八社桥青阳县界75里,到青阳县城140里;北至界桥繁昌界15里,到芜湖县城105里;东南至分界山泾县界30里,到泾县65里;西南至二十二都青阳县界65里,到青阳县130里;东北至太平(丰)圩芜湖县界75里,到芜湖县160里;西北至分界山繁昌县界30里,到繁昌县11里。距(宁国)府西105里。

丫山牡丹花丫山牡丹花

清,行省下沿明制(宁国府),直至宣统,所属府如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徽宁道。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徽宁道。太平天国期间,由浙江巡抚兼辖。同治四年(1865年)仍由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分辖。清,南陵县在宁国府治西90里。东至青弋江宣城县界28里,南至十八社桥青阳县界75里,西至界牌湖铜陵县界35里,北至小石桥繁昌县界15里。东南至分界山泾县界25里,西南至黄山青阳县界70里,东北至石石危河芜湖县界80里,西北至石冈山繁昌县界30里。东西宽80里,南北长90里,通境面积2970方里。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府,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划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17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0月,划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10月25日,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8月6日,划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南陵由县治东至青弋江30里,界邻宣城县;西至牧家亭40里,界邻铜陵县;南至若坑55里,界邻泾县;北至奎潭60里,界邻芜湖县。

1949年4月22日,南陵解放。5月13日,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

1950年5月26日,划属皖南行署宣城专区。

1952年2月4日,划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是年8月27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

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芜湖地区。

1980年1月29日,属安徽省宣城地区。

1983年6月7日,划归芜湖市。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1951年,宣城县原辖汤家篷(街)及曹家湾、新滩李、洪村章、汪家村、斗家村、西梅村、洲上自然村划归南陵县。同时,南陵县原辖蒋家村(自然村)划入宣城县。

1955年,铜陵县原辖土勘上张、樱桃山、何家冲、树余自然村划入南陵县。

1956年,泾县原辖李家冲(自然村)划入南陵县。同年,宣城县原辖方家滩、嘴头上、下埠里、糟坊、侉子涝自然村划入南陵县。此后,县四境无变更。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4月,南陵县辖籍山、弋江、许镇、三里、何湾、工山、家发、烟墩8镇,149村、23个社区居委会,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乡镇名称

面积

人口

居(村)委会数量

籍山镇

172.12平方公里

12.64万

15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

许镇镇

178平方公里

11万

3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

弋江镇

159.1平方公里

10.9万

4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

三里镇

172.36平方公里

4.74万

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

何湾镇

217.13平方公里

4.62万

1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

工山镇

180.1平方公里

5.76万

18个村委会

家发镇

81.2平方公里

3.1万

11个村委会

烟墩镇

107.89平方公里

2.05万

1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

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南陵县,地处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介于东经117°57′~118°30′,北纬30°38′~31°10′之间。东邻湾沚区、宣城市宣州区,南接宣城市泾县,西南与池州市青阳县毗邻,西与铜陵市、繁昌区接壤,北连芜湖市郊。总面积1263.7平方公里。

南陵县

地形地貌

南陵县地处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内力作用以断块或轻度抬升与坳陷作用为主,外力作用抬升区以侵蚀、剥蚀和溶蚀作用占主导地位,坳陷区则发生地面加积作用。构成了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的地貌组合。各地因内、外力作用的差异,西部边缘以低山、丘陵地貌组合为主,中部以丘陵、台地和平原地貌结构占主导地位,东部则以圩区平原和洼地平原为主。

气候

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盛行,受冷暖空气频繁交替显著。气候的特征表现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气象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较为频繁。

多年平均气温15.8℃。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8.3℃,气温年较差25.5℃。春、秋两季的月际气温升降幅度大。春季气温由3月的9.2℃升至5月的20.9℃,气温上升11.7℃;秋季气温由9月的22.7℃降至11月的10.9℃,气温下降11.8℃;而冬、春两季的月际气温变化幅度均较小,都在3.5℃以下。

水文

南陵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部为青弋江河谷平原,东北部为水网圩区平原,西南和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境内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漳河及其30余条支流,主要湖泊是奎湖。在青弋江、漳河下游,河湖交织,相互串通,港汊密布,水体流向多变,汛期极易形成洪涝灾害,为一纵横交替的水网地带。

自然资源

编辑

土地资源

南陵县土地总面积1263.72平方公里,合189.55万亩,人均3.68亩。其中圩畈平原432.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4.2%,主要分布在南陵县东部和北部;低山丘陵山地83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5.8%,主要分布在南陵县西部和南部。

该县土地构成包括耕地、林地、园地、水面和其它非农业用地。

生物资源

南陵县水热条件优越,利于动植物繁衍栖息,生物资源十分富饶。有多种珍稀动物,如扬子鳄、梅花鹿、金钱豹、穿山甲、鬛羚和白鹇等;森林资源逐步恢复;另外,中草药资源也很丰沛,尤以丹皮、明党参和桔梗著称。

矿产资源

县地处长江下游成矿带,尤其中生代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发生一系列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成矿条件较好,形成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燃料矿产等中小型矿床和矿化点,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金属矿中以铜矿储量最多。远景储量矿石量800万吨,平均含铜品位0.88%,金属量近76万吨,分布于桂山、工山、戴镇、丫山等乡镇。主要矿床有代腰山矿段。龙池庵矿段、沙滩脚矿段、破头山矿段、小工山矿段、鸡公山矿段、马腰山矿段、冲口王矿段、戴汇矿段、仙人冲矿床、大元岭矿点。

境内非金属矿种类繁多,为南陵县主要优势矿产,大部分分布在西部“丫山—戴镇—桂山—麻桥一线”。尤其桂山~麻桥段,地质上称中生代火山盆地,非金属矿产丰富多采,南部山区也有少量分布。主要成因类型为沉积型、火山型和变质型,计有13种各类矿产,产地20余处。其中包括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石英砂岩、石英岩、大理岩、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珍珠岩、沸石、石墨、白云岩、粘土等。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体有磷、钾长石等,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有白云岩石灰石。

人口民族

编辑

南陵县籍山镇行政区划南陵县籍山镇行政区划

明洪武十年(1377年)南陵县人口75607人;永乐十年(1412年)有1816户,71312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有9127户,93890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有8237户,90953人。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已发展到33.9463万人。民国8年(1919年)全县19.8846万人;民国17年为45482户,25.3974万人;民国28年,共45979户,25.2152万人。1950年南陵县人口28.42万人。1970年南陵县人口39.1万人。1990年南陵县人口51.52万人,2010年55.88万人。

截至2023年末,公安户籍人口536609人,比上年减少3320人。全县人口中,男性人口278326人,女性人口258283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4.4‰,死亡率为5.1‰,人口自然增长率-0.7‰ 。

南陵县人口构成以汉族为主,有回、苗、壮等40多个民族。

政治

编辑

职务

姓名

备注

县委书记

李新宇

县长

强健

经济

编辑

综合

国民经济

2023年,南陵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49026万元,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4651万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376683万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757692万元,增长5.2%。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1.9:41.2:46.9调整为11.7:38.8:49.5 。

2022年,南陵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17839万元,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7070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406924万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603845万元,增长5.5%。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1.9:41.2:46.9。

2021年,南陵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6882万元,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5677万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373219万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457987万元,增长12.2%。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2.8:42.6:44.6调整为11.7:42.8:45.5。

2020年,南陵县地区生产总值2814129万元,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0172万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197574万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256383万元,增长0.9%。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2.0:43.3:44.7调整为12.8:42.6:44.6。

财政

2022年,南陵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6708万元,增长1.5%。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0385万元,增长2.9%。

2020年,南陵县财政收入328471万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4845万元,增长1.9%,各项税收142213万元,增长2.6%。全年完成财政支出398974万元,下降3.2%。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南陵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3.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3%。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增长7.0%。

人民生活

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59元,比上年增长5.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14元,比上年增长7.4% 。

第一产业

2023年,南陵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2亿元,比上年增长4.6%。粮食种植面积85.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8.4万亩。粮食产量36.3万吨,比上年增长1.1%;油料产量1.3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蔬菜产量17.2万吨,增长3.3%;肉类产量8.2万吨,增长5.5%;水产品产量3.9万吨,增长3.9%。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47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9177吨 。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南陵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11.7%,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累计增长4.2%,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8.7%。全县28个工业行业中,17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行业增长面达60.7%。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73.2%、92.5%、12.8%,对全县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6.6%、23.2%、24.5% 。

建筑业

2023年末在库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05家,全年总产值226.7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全年签订合同额253.8亿元,同比下降13.6%。其中,上年结转合同额126.2亿元,同比增长16.9%,本年新签合同额127.6亿元,同比下降31.3% 。

第三产业

市场消费

2023年,南陵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4893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分区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46951万元,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37941万元,增长10.9%。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零售额150437万元,增长15.9%;零售业零售额1227954万元,增长9.9%;住宿业零售业零售额15204万元,增长8.2%;餐饮业零售额191298万元,增长10.8% 。

对外贸易

2023年,南陵县实际利用外资50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8.8%。全年新签约项目96个、总投资286.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6个、总投资281.5亿元 。

2023年,南陵县进出口总额13575.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8.4%。其中,出口总额13174.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5.8%;进口总额400.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9.35% 。

邮电业

2023年,南陵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9892.9万元,比上年增长9.1% 。

金融业

2023年,南陵县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60.9亿元,比年初增加50.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3880060.8万元,比年初增加535372.0万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49.0亿元,比年初增加56.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93543.2万元,比年初增加87338.4万元;中长期贷款2623153.3万元,比年初增加474280.6万元 。

交通运输

编辑

京福高铁南陵站京福高铁南陵站

1950年10月,南陵县成立皖南公路整修指挥部第一整修队,组织沿线群众开展大整修,至1951年8月整修结束。整修后的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4米,修复险桥和毁坏的涵洞,实现晴雨通车。1962年起对澄清桥等7座木质桥进行改建,于1965年竣工,建成空腹式钢筋混凝土桥梁。1972~1980年,国家投资40万元,铺设渣油路35.7公里,路面宽5.5~7米。

1990年5月,为缓和城关西门交通阻塞状况,将后港桥至春谷饭店长870米路段拓宽至11米。芜大线在南陵县境内有桥梁4座,全长136.4米,涵洞120道,系永久性桥涵。昼夜交通量1475辆次。

宣(城)南(陵)线(318线国道),南陵县境内由青弋江大桥至城关镇西门段,长14公里。(不含其林桥至城关西门南雄线重复里程5公里)。该路1956年兴建,组织沿线民工修筑,投入建勤工日21.84万个,国家投资19.27万元,以南(陵)宣(城)大道为线型改造而成,1957年5月1日建成通车。1978~1980年,铺设渣油路面宽5~7米,沿途建护坡及挡土墙总长1320米。宣南线县境内有桥梁4座,全长373.4米,涵洞27道,为永久性桥涵。

芜(湖)南(陵)线(205线国道),南陵县境内从奎湖乡南陵渡桥1389k至城关东门1418k(不含城关改线4.3公里),全长29公里。1974年张公渡大桥建成,1980年奎湖至南陵渡桥段竣工,沟通南陵至芜湖。1982年成立芜南路工程建设指挥部,进行拓宽改造,按二级路标准施工。1984年芜南线被省列为重点工程,1988年开始浇筑芜南线水泥路面。

南陵站月台南陵站月台

国道205、318线和省道320、216线交汇于县城,铜南宣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是皖南重要的交通枢纽。该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县、乡主要干道均已达三级以上公路标准。

合福高铁南陵站已建成,2015年6月28日通车,届时从南陵到北京、福州分别为3小时。

南陵县是通往“两山一湖”的重要门户,205、318国道,320、216省道交汇于县城,合福高铁、铜南宣高速穿境而过,并分别设立南陵站,芜黄高速加快建设。

截至2023年末,南陵县全县高等级公路246.7公里 。

文化艺术

编辑

南陵县黄梅戏剧团,集体所有制,建于1957年,前身是芜湖市新声庐剧团,1957年11月由芜湖地区划归南陵县作为基本剧团并一名为南陵县庐剧团,1960年2月转为地方国营。同年4月与县文工团合并,改为南陵县剧团,既演黄梅戏也演庐剧。1962年正式定名为南陵县黄梅戏剧团,转为集体所有制,1972年曾转为地方国营,后又转为大集体。

文化遗产:南陵位于九华山山系与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南有次原生态的省级大、小格里森林公园,北有水波浩淼的万亩水乡奎湖;东有千年古镇弋江,西有乌霞奇峰怪石;西南有西山花海石林、县邑镇山戴公山。

南陵春谷公园南陵春谷公园

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1279年,长达2300余年的大工山铜矿采冶,炼铜十万余吨,至少打造了百万件青铜器,在中外青铜历上所罕见,为中华青铜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南陵县已调查发现地域内地面、地下文物遗迹130余处,以青铜业发展的“国保”大工山古铜矿,因此形成的管理居住区“省保”牯牛山古城和墓葬区“国保”皖南土墩墓群,以及家发永林六朝古墓群、家发墩山古墓群,弋江汉代宣城县城址,三里镇辋峰恐龙化石遗址,丫山双龙井古动物化石遗址,籍山镇徐家大屋,黄墓三国东吴偏将军黄盖墓,丫山镇龙山的明清神仙洞,丫山镇龙山明代燕伲洞,绿岭青山燕子洞,城关的小乔墓,奎湖的浮城寺商周遗址,家发泉塘的商周甘罗城遗址。城内的玉带桥、黉塘桥、龙会桥、惠民桥、毕家桥等等。馆藏文物千余件,标本近两千件。南陵以铜的采矿、冶炼、铸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青铜文化”;以雄姿英发的东吴大都督周瑜任该地春谷长,堪称世界军事史上间谍“先父”的大将军黄盖,风姿倾国倾城的绝佳美人小乔,从而形成了的“三国文化”;以大唐李白王维杜牧等杰出诗人游历南陵名山秀水,留下绝妙诗篇,又形成独特的“大唐文化”。

西周青铜龙耳尊,是用当地的铜原料,由当地铸造工匠制作的具当时中国南方最高工艺水平的精美青铜器。此尊被国家文物局在安徽省选中的唯一的一件青铜器,参加北京奥运园区的“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这是继1990年亚运会后第二次入京参展,可谓南陵“镇县之宝”。

南陵乡村风景南陵乡村风景

南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流传千年的神怪、劝善的戏种“目连戏”,有“南陵大鼓书”,“十兽灯”,以及喜庆的龙灯、鱼灯、罗汉灯、舞狮子等,有脍炙人口民歌、小调,有别于他地的“六月六奎湖赛龙舟”,有蜚声海外的丫山凤丹和留传千年传统制作工艺的脆酥香甜的绿色食品藕糖,还有远近闻名的南陵风味“弋江三老太羊肉”、“界山老鸭汤”、“奎湖飘鱼”、“城东牛歪子牛肉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香菜”、“炸藕圆子”、“糯团”、“蒿子粑”等等,多则不可胜举。

南陵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古人类栖息生衍,西汉时期开始设县施政,名为春谷,三国时吴国大将周瑜、黄盖、周泰曾分别任过县令,公元525年(南朝梁帝)时置南陵县。黄盖、小乔墓葬于境内,西周至唐宋,这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陵铜矿采冶经历了东周、汉代、唐代,长达千年的炼铜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铜冶文化,为中国青铜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工山古铜矿冶遗址与周朝时期的千峰山土墩墓群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代,南陵人徐乃光曾出任清朝驻美国纽约第一任首席领事,文学博士梅光迪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陈毅、谭震林将军都曾在南陵指挥作战。新中国成立后,南陵涌现出了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李家发,一等功臣周可玉英雄人物。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南陵中学

截至2020年,南陵县共有普通中学30所,专任教师2181人,在校学生25130人;职业高中学校2所,在校学生1462人;小学33所,专任教师1319人,在校学生24635人;幼儿园71所,在园儿童1151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

科学技术

2012年,南陵县共申报注册商标276件,“古麒”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南陵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3件,居芜湖四县之首;新增省著名商标14件、市知名商标6件;新增安徽省名牌产品2个、市名牌产品4个。全年专利申请数达1936件,再次跻身安徽省“专利申请十强县”。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南陵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 1个,馆藏图书 21.3万册,乡镇文化站8个,举办训练班445次,训练班结业人员9420人次 。

体育事业

2023年,参加市级以上运动会,南陵县运动员共获得奖牌12枚,其中金牌8枚。举办县乡运动会8次,参赛运动员达6500人 。

社会保障

自2021年12月3日起,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南陵县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430(元/月)。

医疗卫生

南陵县医院南陵县医院

截至2023年,南陵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90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22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367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328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60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生969人,注册护士981人 。

风景名胜

编辑

大浦乡村世界-海啸馆大浦乡村世界-海啸馆

南陵现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县境内山清水秀,拥有万亩牡丹园和溶洞、奇石、瀑布为一体的西山风景区;古秘幽遂的乌霞寺风景区;烟波浩渺的奎潭湖风景区,地球上同一纬度植被种类最齐全原始次生林的小格里森林公园等。南陵迄今为止已调查发现地域内地面、地下文物古迹130余处,主要有:以青铜业发展的“国保”大工山古铜矿,因此形成的管理居住区“省保”牯牛山古城址和墓葬区“国保”皖南土墩墓群,以及城关地区的玉带桥、黉塘桥、龙会桥、惠民桥、毕家桥、仙酒井、小乔墓、谢家阡、南山寺遗址、柳拂庵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有展现近现代南陵人民光荣革命传统的李家发烈士陵园和三里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革命历史教育基地。

工山削翠

工山,又名大工山,位于该县西南方。主峰海拔523米,是该县内最高之峰。县志注:工山位于县西三十里,高数百丈,周围数十里,是“县治之镇山也”。

射的占丰

射的,指射的山,即今日在桂山乡境内的笔架山。著名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有该山的记载,说它“望之似射候因名。

鹅岭横云

鹅岭,现属三里镇。峨与鹅音同字异。如果究其原意,峨岭的“峨”字很可能是“鹅”字。这还得从一则传说说起:“旧传有金鹅自泾之蛮飞来栖此。”由此得名,称为“鹅岭”。

漳水拖蓝

漳水,即漳河,是发源于县境内的第一条大河,也是南陵的一大水系。

奎湖泛月

奎湖,原来称作奎潭,后来才叫奎湖。也有称作为“奎潭湖”的,反映了它从潭变成湖的过程。奎湖是南陵县最大水面。县志说,奎湖有九十九个汊、三道关、三道镇。湖中有七个土墩,座落状如奎星,由此得名,称为奎湖。

龙池布雨

龙池,旧名龙湫池,即工山东山腰的龙潭池。龙池布雨,意即龙池铺云布雨。龙池原是个求雨的场所。县志说:“龙池岁旱祷雨,辄应。”因此,龙池布雨这一景,也有称为“龙池祷雨”的。

元观仙题

南陵风景

元观,指承天观。承天观位于“县东南四百步”(县志载)。观建于宋朝。明朝洪武十五年在观中开设了道会司,可见当时道教活动在南陵十分活跃。

大浦乡村世界

以打造农业生产、旅游度假、生态人居三大功能为核心,集农业科技展示、农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亲水休闲、户外运动、商务会议、养生居住为一体,大浦乡村世界合型生态休闲旅游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景区主要包括农民新居、主入口桥、环湖公路及其景观带、生态美食园、植物园、游客接待中心、26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体验农业观赏园、儿童农教乐园,还有现代农业技术中心及驯化中心、避雨葡萄园及葡萄广场、特色果蔬园、有机果品园、标准化良田景观带、污水处理厂等。

名优特产

编辑

笔山芽尖(又名片茶)产于南陵县桂山笔架山(又名蝌蚪山,射的山)。创制于1984年,1985年被南陵县评为一等奖,获芜湖市二等奖。至1977年,已有成片茶园70亩,年产干茶2000公斤。1989年,茶叶再次获县一等奖。

南陵大米生产历史悠久,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之称。自1985年以来,该县先后被确认为国家优质米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并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县拥有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3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20万亩。2010年,“南陵大米”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奎湖糯又名九月红,从红壳糯中选穗出来,是南陵县的地方品种,原产于奎潭湖沿岸,即奎湖、黄塘、黄墓等地,后繁衍到附近邻县,一般亩产400-500公斤,1985年,在黄塘乡林塘村发掘,1986年试种良好,宜作单晚,至1990年,农户零星种植。

“广善酥”通过省专家技术委员会的鉴定,并荣获国家经贸委,中国贸促会“94首届全国城镇集体企业成果展览会”部优“成果奖”。95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99东方食品国际会议精品奖。

芜湖南陵的马头墙黄酒一直是中国黄酒业里的佼佼者,使用“南陵贡米”酿造,使用工艺之曲“桂花曲”,于每年农历八月,由红小麦、山泉水为原料按一定比例拌合。

著名人物

编辑

徐勣

字元功,今南陵家发镇徐桥人在城西建“元功书院”(即黉塘书院,为南陵县最早的书院),亲自主讲,为桑梓培养人才,卒年79岁,赠资政殿学士。

丁鎡

(1380—1451),字永时,西乡绿岭人,明朝一位文武兼备的显宦。永乐元年(1403年),他因擅长书法被明成祖征入国子监,参加编纂了由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大学士解缙主持的《永乐大典》。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原籍四川江油人,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周瑜

(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城人,东吴四英将第一位。

高恒

(1895—1948),革命烈士。民国32年4月。

鲍成昌

(1920—1947),革命烈士。

李家发

(1934—1953)。1951年6月,家发报名参军,参加抗美援朝,被编在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595团1营1连2排6班。荣立三等功,被誉为“铁腿通讯员”。

周可玉

(1944—1976)。1961年入南陵初中,两年后辍学务农.1964年12月参军,在青岛海军空兵独立第6大队直升机机务中队服役.历任学员、机械员、机械师、空中机械师,1976年殉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追记一等功,葬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

董学财

(1964—1988),中共南陵县委、南陵县人民政府授予董学财“舍己救人好公民”的光荣称号。团省委追认董学财为共青团员,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

所获荣誉

编辑

2018年,南陵县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2019年8月,南陵县入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9年12月,南陵县入选“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2020年1月,南陵县入选国家园林县城;1月,南陵县入选2020中国县域电子商务百强榜排名97。

2020年3月,南陵县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0年6月,南陵县入选“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

2020年6月30日,南陵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7月,南陵县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县城。

2021年7月,南陵县入选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2年5月,入选安徽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

2022年12月,入围国家“水美乡村建设县”。

2023年10月,被命名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下一篇 宁国市

上一篇 江南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