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宛 编辑
大宛(dà yuān),古代中亚国名,是中国汉代时,泛指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居住大宛附近各个国家和居民,大宛国大概在今费尔干纳盆地。
中文名:大宛
所属地区:亚洲中部
政府驻地:贵山城
政体:君主制
主要民族:塞种
地理: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西麓附近
大宛骝
大宛骝
大宛西北邻康居,西南邻大月氏、大夏,东北临乌孙,东行经帕米尔的特洛克山口可达疏勒,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宛久闻汉朝富饶,欲通不得,见汉使来到,深表欢迎。
汉武帝时期大宛附近各国图
大宛首都贵山城,或以为位于锡尔河上游支流上的卡散,或以为是俱战提;贰师城可能是今乌勒塔白。学界对此两地的今地名问题,尚有分歧意见。大宛国直至魏、晋时仍在故地。
前130年左右,汉朝大使张骞出使西域时曾来过此地,并于中国《史记》、《汉书》都有记载。中国史书中记载,大宛拥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文明,当地居民五官多有高加索人种的特征,并居住在城墙环绕的都市中,风俗与南方大夏相同。
大宛名称可能是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29年征服了帕米尔高原西部的费尔干那盆地后,因殖民于此地的古希腊人后裔关系所取的,名称上“宛”很可能是从古印度巴利语的耶婆那(Yavana)转译而来。耶婆那在当时泛称中亚的希腊人,从爱奥尼亚人(Ionians)转译而来,故此,“大宛”在字义上很可能是“大爱奥尼亚”。大宛在希腊化的塞琉古帝国和巴克特里亚的统治下逐渐兴盛繁荣,直到公元前160年遭到大月氏迁徙的影响,与希腊世界隔离。
史记
帕米尔
汉武帝时,张骞西使大月氏,首先到达大宛。当时大宛有大小属邑七十余城,人口数十万,农业和畜牧业兴盛,产稻﹑麦﹑苜蓿﹑葡萄等,葡萄多用于酿酒,富人藏酒至万石,且以出汗血马著称。后张骞使乌孙时,又曾遣副使使大宛。武帝闻大宛有良马在贰师城,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去换良马。因双方意见相左,换马不成,使臣亦被杀。武帝乃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往讨。李广利至大宛东边属邑郁成(今奥希),攻不能下,留屯敦煌。武帝再增兵添粮,困大宛都城40余天。太初四年,大宛贵族被迫杀大宛王毋寡求和,李广利许之,得良马数十匹,中马以下三千余匹,立亲汉贵族昧蔡为大宛王而归。岁余,大宛贵族杀昧蔡,立毋寡弟蝉封为王,遣子质于汉。此后,大宛服属于汉。
东汉时,大宛一度臣服于莎车。
西晋太康六年(285),武帝使杨颢拜其王蓝庾为大宛王。蓝庾卒,其子摩之立,遣使贡汗血马。
南北朝以降,大宛为昭武九姓统治,史称破洛那﹑钹汗﹑钹汗那等。
唐代称其为宁远国,或拔汗那。
明清时为浩罕汗国。
希腊化时期
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29年征服费尔干纳,并在费尔干纳盆地南方,锡尔河南岸建造绝域亚历山大里亚城,位置在塔吉克的苦盏。绝域亚历山大里亚城城墙周长总计6公里,亚历山大如同他其他建造的同名城市一样,安置许多退役老兵和希腊雇佣兵在城内定居,希望作为国境外围聚点和日后远征的前进基地。
亚历山大逝世后,整个巴克特里亚、中亚河中地区和费尔干地区还在希腊化塞琉古帝国手中,直到约前250年,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特一世宣布独立,脱离塞琉古帝国,建立大夏,大宛才落入大夏的统治。
大夏统治期间
(前250年–前160年)大夏欧西德莫斯一世在位时,持续保持对大宛的统治,根据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记载,此时希腊人统治大宛的国境超过亚历山大时期,使国境拓展到丝国和弗林尼相接。推测可能扩张到中国新疆境内的喀什噶尔一带,在新疆天山北麓一带也发现许多希腊特色的小雕像。
历史学家庞培乌斯·特罗古斯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60年左右,大宛地区似乎遭到塞人部落入侵,在西方史书中塞人被称为塞克(Sacae),并叙述塞克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入侵大夏王国。根据中国汉书记载,塞人部落原居于乌孙(伊犁河河谷的伊塞克湖附近),因大月氏在前176年遭到匈奴单于冒顿攻击而西迁,使大月氏攻击当地乌孙的塞人部落,并占据其地,而塞人可能南迁到大宛。
近代历史学家William Woodthorpe Tarn认为,因当时大夏此时与南方的印度-希腊王国发生冲突,当时大夏国王欧克拉提德一世刚篡夺欧西德莫斯王朝,他和他的军队此时在印度作战,之后欧克拉提德更被自己儿子谋杀,使得国家无力保卫大宛的领土,让塞人得以占领大宛,而后继的赫利奥克勒斯专注于王国复苏,并入侵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对于外围的其他省份只得放弃。
罗马历史学家库提乌斯记载,在他写作的年代,约公元前30年时,这些希腊裔军人的后代仍然保持着他们的希腊文化。
大月氏迁徙
根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55年左右,大月氏在被乌孙的昆莫猎骄靡击败后,往西南迁移并经过大宛,于巴克特利亚北方的妫水北建立王庭定居,使大宛与希腊化的大夏联系被切断,之后大月氏更往南扩张,于前125年左右消灭大夏王国,于印度建立贵霜帝国。"
与汉交流
此时汉朝企图与大月氏结盟来对付匈奴,派遣张骞率100多志愿人员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打算与大月氏结盟来对付匈奴人。约在前128年时,张骞来到大宛,而大宛国王本就打算与汉朝交好,但因匈奴与汉朝战争而道路中断,当大宛国王知道张骞来意后,派遣向导护送张骞前往康居,并从康居前往大月氏。当张骞回到中国后,向汉武帝报告西域见闻。
丝绸之路
与汉交战
随着西汉使节越来越了解大宛,知道大宛产良马,其马属山地马种、抗疲劳,蹄坚硬,其中有良驹据说可以一日跑五、六百公里,流出来的汗像血一样,故命名为汗血马,安置在大宛的贰师城中。当时汉朝与匈奴正在作战,急需良马。汉武帝为了得到汗血马于是命使者,带千金及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去大宛国都,换购汗血马。但大宛国王毋寡以汗血马为大宛国宝而拒绝,汉朝使节就在毋寡面前,破口大骂,并把金马击碎,掉头而去,毋寡因而大怒并杀死使团,夺走金银财宝。
汉武帝得知后大怒,派遣大将李广利率领远征军攻打大宛。远征大宛路途遥远,沿途小国又闭门拒供,汉兵抵达郁成城时不过数千,皆饥饿疲惫,攻不能下,李广利退至敦煌过冬。前102年,汉武帝展开全国动员,并对李广利的远征军进行大规模增援,汉军绕道郁成城,直接围攻大宛贵山城四十余日,并杀死大宛兵将无数,切断大宛水源。大宛贵族最后被迫杀死国王毋寡求和,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三千匹回国,并指定亲汉大宛贵族昧蔡为大宛国王。
一年多后,大宛贵族认为昧蔡过于巴结汉朝,遂发动政变杀死昧蔡,另立毋寡之弟蝉封大宛为国王,派王子到汉朝做人质。大宛每年贡献二匹汗血马给汉朝,汉朝遂承认蝉封的地位,之后大宛服属于汉朝西域都护府管辖。
投降莎车
王莽篡汉后,把西域各国王号贬黜为侯,引起的西域各国纷纷反抗,并于16年击败西域都护李崇的军队,之后中国发生民变无暇西顾,在李崇逝世后,西域各国就与中国断绝。而匈奴趁著中国大乱,意图在西域建立势力。其中,西域以莎车较为强大且对汉朝较忠心,在29年东汉汉光武帝封莎车国王“康”为西域大都尉,代汉管辖西域诸国。在莎车国王“康”逝世后,其弟“贤”立,开始扩张疆土。
42年,莎车国王“贤”与汉朝交恶后,诈称西域大都护,迫使西域诸国服从,重求赋税,并攻灭不臣服的国家。莎车国王“贤”以大宛的贡税灭少,亲自率领莎车与诸国大军进攻大宛,大宛国王延留投降,莎车便以“康”之子拘弥王桥塞提为大宛国王。桥塞提统治大宛仅仅数年,便被康居击败逃了回来,莎车国王只好再命延留重新担任大宛国王,使贡献如常。
奉贡东汉
东汉于91年命班超平定西域,使西域各国再度受汉朝西域都护府管辖,直到公元107年。
汉顺帝永建五年(130年)春正月,疏勒国王遣侍子入东汉,大宛、莎车国王皆奉使贡献。
后世演变
285年时,大宛国王蓝庾向西晋皇帝司马炎贡献汗血马,而司马炎派杨颢出使大宛,在蓝庾逝世后,其子摩之也派遣使者贡献汗血马。之后于南北朝时,大宛则改称破洛那。
酒文化
葡萄
当地习俗
汉朝后期的马塑像从大宛以西到安息这块区域,虽然语言上有所些不同,但大致来讲可以互相了解沟通,大宛人眼窝深陷,且多留有胡须,擅长买卖,连一分一钱都要争执。在大宛,女性较有地位,一旦妻子决定某事,丈夫就照办不敢违背。而晋书记载,大宛婚前男女以黄金同心指环为聘,女方先以3个女婢到男方那试验,如果男方身体不够健康,可以退绝婚事。
《后汉书·本纪·孝顺孝冲孝质帝纪》:“(永建)五年春正月,疏勒王遣侍子,及大宛、莎车王皆奉使贡献。”
《后汉书·西域传》:“顺帝永建二年,臣磐遣使奉献,帝拜臣磐为汉大都尉,兄子臣勋为守国司马。五年,臣磐遣侍子与大宛、莎车使俱诣阙贡献。”
《晋书·列传·第六十七》:“大宛国去洛阳万三千三百五十里,南至大月氏,北接康居,大小七十余城。土宜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人皆深目多须。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钚为娉,又以三婢试之。不男者绝婚。奸淫有子,皆卑其母。与人马乘不调坠死者,马主出敛具。善市贾,争分铢之利,得中国金银,辄为器物,不用为币也。太康六年,武帝遣使杨颢拜其王蓝庾为大宛王。蓝庾卒,其子摩之立,遣使贡汗血马。
昧蔡 (1) 庚辰 前101
蝉封 庚辰 前101-?
延留 (17) 戊戌 38
桥塞提 (1) 乙卯 55
延留 (9) 丙辰 56-65
蓝庾 (30) 乙巳 285
摩之 (16) 乙亥 315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