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经济 编辑
城市经济(urban economy)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
中文名:城市经济
外文名:urban economy
性质:经济学术语
概念: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
城市经济
他认为,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加了地区差别效应。地理上集中的综合产业极(城市)改变了它直接的地理环境,而且它如果足够强大,还会改变它所在的国民经济的全部结构。作为人力、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集中中心,它促进了其他资源集中和积累中心的产生。当这样两组中心通过物质的和智力的高速公路相互联系在一起时,广泛的变化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视野和计划中就显示出来了。
城市经济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超大型的三峡工程上马、黄河中上游水利综合开发、西部石油与中部煤田加快发展以及沿陇海线延伸的“第二条大陆桥”铁路线开通等对于推进西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这些项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
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项目布局分散、远离市场,没有肩负起工业化在推进城市化中的作用,致使城市经济十分薄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才能真正使西部走上兴旺发达的现代化道路。
①人口、财富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
②非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占支配地位;
③经济活动具有对外开放性。
前资本主义社会,不论欧洲还是亚洲的城市,多数是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业和手工业荟萃之地,城市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消费性经济的特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工业日益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促成了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引起了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商业、金融、交通的中心。资本主义使城市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强大。这种城市经济是依靠剥削和掠夺农村经济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发展过程,也是城乡对立和矛盾加剧的过程。
社会主义使城市经济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城市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有计划发展的经济,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在1949年以前,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经济极其落后,内外贸易凋敝,城市数量少,分布不合理,居民生活贫困动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大力发展原有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又新建了一批工商业城市。到1985年,全国设市建制的城市达到324个,其城市总人口(不包括市辖县)达到 21228万。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到1985 年,设市建制的城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9.7%,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的利润和税金占全国相应企业的79.5%,城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占全国的68.3%。
在中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村,推动广大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农村则以自己的农副产品供应城市,支持城市的社会主义建设。城乡之间建立了平等互利的经济联系,走上了共同繁荣的道路,从而,为最终消灭城乡差别逐步创造条件。
(一)走集中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促进二、三产业繁荣发展是发展和壮大城市经济的基础。当今世界,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为西部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增添了动力;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对于实现工业化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为西部加快工业化进程,带来了重要机遇。西部各地区应该审时度势,抓住历史机遇,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
(二)发展大中城市。中国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有过激烈的争论。发展城市必须因地制宜。西部地区地域广,人口密度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低,不利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无法形成较强带动作用的城市经济。特别是环境污染无法进行规模化治理,这样会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造成更大压力。另外,西部商品经济不发达,许多镇、县的财政收入有限,缺乏产业支撑,没有实力进行“造城”运动。因此,西部的城市化道路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要内容。
(三)实现功能提升。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落后、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是西部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的城市化面临着两个任务:一是促进人口的流动和集聚,提高城市人口的比重;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变工业型城市为贸易型、服务型和消费型等综合性城市。这两个任务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提升城市功能,关键要做到:
第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单一的资源型发展模式。对原有产业进行拓展和延伸,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增加新的收入来源。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国有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力度,减轻企业负担;提高银行的消费信贷服务水平,刺激居民消费住房、汽车等大件商品;开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贸易,扩大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商贸业、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四)推进制度创新。制度是推进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西部发展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第一,土地制度创新。西部可以通过实质性地延长企业使用土地财产权的时间,代替低地价吸引投资。这相当于通过明晰和硬化土地长期使用财产权,增加土地投资收益,这是吸引要素流入的一个重要制度条件。
第二,税收政策创新。应该调整西部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西部要素的投资回报率。
第三,政府职能转变。必须精简党政机关和其他事业机构、压缩人员规模、分流吃皇粮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增强对各种要素的吸引力。
第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西部大中城市的户籍限制,给予那些有固定居所、固定收入的外来人员以正式的居留身份,为他们在城市生活扫清障碍。第五,逐步改变非正式制度规则。
城市经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