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虎口 编辑
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建于明朝,是明长城北部的关口之一。古称参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杀虎口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中文名:杀虎口
地理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
所处时代:明朝
保护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8:00--12:00;14:30--18:00
古称:参合口、西口
门票价格:无门票,登长城10元/人
最佳旅游时间:4月--10月
杀虎口
杀虎口地图
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
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
杀虎口旅游交通: 右玉位于山西境内的晋蒙交界处,北距呼和浩特120公里,南距朔州110公里,东距大同85公里,与北京、太原都有高速公路相通。自驾车路线:朔州往北-平鲁往北-109国道右转-右玉杀虎口。
火车:可以先搭乘火车到离右玉最近的火车站--大同火车站。到大同火车站后,旁边200米就是大同长途汽车北站,再搭乘中巴到右玉杀虎口。
汽车:大同、右玉到呼和浩特的汽车经过杀虎口。
飞机:先飞到呼和浩特,然后再转车到右玉杀虎口。
门票:杀虎口旅游区不收费,右玉长城历史博物馆10元/人,登长城5元。全天开放。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旅游区对面有停车场,不收费;加油站在距杀虎口10里地的马营河;银行和医院要到右玉县城。
周边景区:右卫老城、三十二长城、贾家窑森林公园。
杀虎口村
杀虎口
因为旅游开发,整个杀虎口城门被翻新重修,历史原貌遭破坏。
在不少长城研究者眼中,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是一个长城保护开发的极端案例。
“当初右玉开研讨会,我就提过意见,不能破坏长城的历史原貌。但彻底破坏了,这是对子孙后代的误导和失责。”《万里长城》编辑部主任郑严告诉早报记者。但曾参与杀虎口维护和开发的当地人则认为:“专家的观点不实际,太理想化。不开发,解决不了当地村民的发展问题。”
实际上,长城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已经困扰右玉县10余年,且没有答案。
昔日土墙堡
“这里就是杀虎口,已经没啥看头,都是新修新建的城墙。”右玉人缑蛟指着眼前一座壮丽挺拔的砖式城楼,轻叹一口气。
曾经的杀虎口长城
杀虎口位于右玉县最北面,是历代古长城的雄关要隘。“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这个胡字代表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吴承山解释道:“后来康熙亲征北方,这里才改叫‘杀虎口’。”
尽管历史悠久,但2000年以前,对于大多数右玉人而言,这里不过是一座破旧的夯土城门,是右玉到内蒙古的必经之路。“以前就是一个高大的黄土城门,两边的城墙也是夯土堆,没房子住的穷人还在边上搭个棚子,就住下了。”右玉人缑蛟是右玉县一旅游车司机,专门接送外地游客到右玉旅游参观,临时也能充当导游。
长城城墙
曾经的杀虎口长城
“晋商”文化的热潮最终带动了杀虎口的旅游开发。2012年初,当早报记者来到杀虎口时,却已难寻昔日古长城的旧址遗风。整个杀虎口城门被翻新重修,推倒了原来高门窄道设计,如今的杀虎口城门由两个新修城楼组合而成,开阔雄壮。而在杀虎口东南面,则新立了一座康熙雕塑,和一座博物馆。“杀虎口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长城的城墙也是后来烧的砖,没有以前那种味道了。”缑蛟告诉早报记者,他还是喜欢以前的杀虎口。
缑蛟的观点代表了很多人对杀虎口的看法。《万里长城》编辑部主任郑严称:“杀虎口这样搞,把历史原貌破坏了。等一百年以后,子孙后代再去看,以为长城就是这样,有雕塑,有博物馆,这是对子孙后代的误导。”山西省文物局一位科级干部更是向早报记者直言:“杀虎口这么搞,简直是愚蠢至极!”
发展的准备
外界的批评和质疑让右玉人感到无奈和痛苦,右玉县原政协主席、县长城保护研究会会长王德功告诉早报记者:“专家说的话有他们的道理。但对于长城一线的老百姓,专家的观点不实际,太理想化。不开发,解决不了当地村民的发展问题。”
右玉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毗邻内蒙古林格尔县。数十年前,这里生态环境恶劣,全县森林覆盖率不到0.3%。“以前右玉是国家贫困县,到处都是沙漠。几代右玉人坚持植树造林,才有了生态右玉的景观。”右玉县宣传中心主任王涛告诉早报记者,右玉森林覆盖率超过52%。
生态环境的彻底变化,也改变了右玉县的发展思路。2000年,时任县长的高厚提出发展“生态旅游”,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杀虎口成为了旅游开发的切入口。在一份较早撰写的《右玉县杀虎口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规划中,详细指出将围绕杀虎口长城建设旅游商贸区、食品街和度假村等配套工程。“预计投资1.4亿元,建成后每年可增加旅游收入100万元,相关产业可增加收入1000万元。”
尽管早早规划,但右玉的财政情况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政府根本没有钱来搞杀虎口开发,右玉2006年县政府财政才突破1个亿。”王涛说。尽管财政困难,但右玉县领导还是坚持了旅游开发的发展思路。“当时县里找了在外地的右玉籍领导和商人,希望他们能够支持旅游开发。”原县政协主席王德功回忆,在外工作的部分右玉人为此还进行了募捐活动。
“当时定下来的思路就是,有多少钱修多少,一步一步来。”王德功说。
随着资金的渐进式投入,分歧也接踵而至。2002年前后,右玉县专门设立了“杀虎口旅游区”,负责相关开发项目,并邀请专家学者来参与项目规划。“专家一来,矛盾就出现了。”王德功告诉早报记者,设计规划院的专家建议“大修大建,重新修一条漂亮壮观的长城墙”,而文物专家则“要求保护原貌,不让改动”。
这样的争论甚至上升到行政领域。据王德功回忆,不少领导也参与到杀虎口开发的论证中。“有的领导说要好好开发,把长城和西口文化做大做强,也有领导说要注重保护。”王德功说,一位京籍副省长甚至给县里打招呼,“说很喜欢古董文物,县里开发杀虎口要注重文物保护”。
就是在这样的争议与徘徊中,围绕杀虎口的开发建设艰难进行,却难言成功。
游客的选择
右玉首次提出杀虎口旅游开发,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尽管杀虎口及周边长城段开发工作遭到质疑,但王德功对所取得的成就依旧感到欣慰。
“以前长城底下住了很多人,很多人没钱造房子,只能在城墙上打洞,然后住在里面,洞里还塞满了土豆和山药。”王德功回忆道,“你说这些人不搬走,怎么保护长城?右玉是贫困县,要安置这些人,不搞旅游开发行吗?”
旅游开发确实为右玉带来了实惠。资料显示,2011年右玉县全年接待游客83.42万人次,旅游收入7.98亿元。
“只有商业街,也不是很成熟,酒店住宿都没有。”王德功遗憾地说。
开发缓慢的原因,既有资金的缺乏,也与理念相关。“就是因为争议太大,整个杀虎口长城旅游开发进展很缓慢,也没有达到当初我们期望的效果。”王德功告诉早报记者。
杀虎口的开发保护思考尚在发酵,而越来越多的游客则有了自己的选择。2012年2月,来自陕西的黄海涛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杀虎口旅游,天气很冷,黄的女儿冻得小脸通红,一个劲地要回家。“我们去三十二长城的时候,她可不是这样的,可激动了,爬上爬下的。”黄海涛告诉早报记者。
三十二长城位于右玉县杨千河乡,是明长城进入右玉后的第三十二烽台。这段长城因雄腾山岭之上,山路崎岖,人烟稀少,保存较为完整。
杀虎口旅游开发后,昔日人迹罕至的三十二长城,却忽然热闹起来。“游客来右玉,都不看杀虎口了,直接到三十二长城那边看原汁原味的古长城。”右玉人缑蛟透露,“连省里来的领导,都喜欢到三十二长城那边旅游。”
三十二长城的兴起,对于杀虎口的旅游开发,或许是一个尴尬的讽刺。
但对于右玉未来的长城保护开发工作而言,或许也是一个新的启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