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医令 编辑
古代医官职称。最早见于秦朝,在汉代太医令为掌管国家医药的最高官职,之后朝代亦有所沿用。
中文名:太医令
类别: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指掌管医事行政的官员
西汉之时的两太医令,均主医药。然而二者的职责范围,史书并无明确的记载,今已难确考。近人陈直认为:“太常之太医,是主治百官之病;少府之太医,是主治宫廷之病。”东汉之时,由于太常所属的太医令被删汰,仅在少府中设立太医令,故不论是朝廷百官之疾患,还是帝王皇室之病恙,均由少府之“太医令”负责治疗,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东汉时期,太医令下设有太医丞,辅助太医令管理医药行政事宜。西汉之时,太医令属下有几丞,因资料缺如,无法确知。但的确是设有太医丞的,如《居延汉简》有云:“永光四年闰月丙子朔乙酉,太医令遂、丞藵,下少府中常方,承书从时下,当用者如诏书。”从东汉有药丞、方丞各1人来推测,西汉也可能有相同的设置。
现有资料表明,西汉少府太医令属职有太医监、侍医(女侍医)、女医(乳医)、尚方、典领方药和本草待诏等。其中,太医监权力很大,多由有权势的人士担任。昭帝时,权臣上官桀,其“妻父所幸充国为太医监”(《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东汉时期,太常太医令内部的分工有两大类:负责诊治疾病的太医和主持药物方剂的药府。太医不仅负责中央官吏的疾病诊治,且掌管地方郡县的医疗事宜。当时各郡县均设医长,对太医负责。在药府系统中,药长主持医事,并由药藏府储存药物。太医令属职除药丞、方丞外,在太医丞之下,亦设有太医监。再下则设有员医和员吏,据《汉官》一书记载,有“员医二百九十三人,员吏十九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