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国 编辑
十国(902年—979年 )是在唐朝之后,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的统称。其中南方有九个,即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北方一个为北汉。
江南以南吴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立南唐,其次有吴越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国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后汉刘氏后裔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于979年统一除交州与幽云十六州外的中国本土地区,十国结束 。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分裂时代。在北方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被统称十国。十国的特征是:除了北汉,九国尽在南方:出现的时间先后参差不齐;建国之地,有相承、有独立:版图大小不等,相差悬殊;存在的时间,一般都比五代各朝稍长;领袖名号,称帝、称王不一。
中文名:十国
外文名:Ten Kingdoms
时间范围:902年 至 979年
含义:与五代同期的古代割据政权的统称
诗词
十国的文人饱经沧桑,诗文也透露着沉痛的气息。其中以吴越国诗人罗隐的五七言诗比较优秀,著有《罗隐甲乙集》,收其诗作,今已不传。五代前期时期流亡四方的文人学士颇多,司空图、韦庄、杜光庭等,都是非常有文学成就的人物 。
李煜
另一个中心的南唐有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冯延巳的作品有〈采桑子〉、〈谒金门〉等,词风细腻深沉,影响北宋词人晏殊、欧阳修等,遗有《阳春集》。李璟的作品以〈摊破浣溪纱〉最具代表,内容深动,没有艳丽虚浮感,李璟父子的作品被后人集刻为《南唐二主词》。李煜是五代十国中最重要的词人。其前期的作品也是如同花间派,以〈玉楼春〉、〈菩萨蛮〉等宫廷艳丽生活为主。但在国亡被俘后所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像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以〈虞美人〉、〈浪滔沙〉、〈乌夜蹄〉等最具代表。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绘画
韩熙载夜宴图
科技
南方十国极力发展经济,一些沿海堤防或河道工程也积极建设。五代时已有遥堤出现。924年后唐时修筑酸枣河堤,于隔年由符习成功修复。五代还使用“帚工”来护岸、堵口、护堤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是将薪柴、竹木、软草等夹以土石捆扎成帚捆,然后连接起来,具有很好的抗水冲击作用。最后在宋朝成熟并被普遍推广使用。五代时,江南吴国、吴越国与南唐重修江河,引湖水济运,持续发展唐朝的塘浦圩田系统,并且还修筑钱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袭 。
五代的吴国、南唐常将火药、猛火油等使用在战争上。904年杨行密军围攻洪州﹙今江西南昌﹚,部将郑璠命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975年北宋大军南征南唐,南唐将领朱全赟用猛火油纵火攻宋军,但最后因为风向改变,火焰反燃己军而大溃 。
南吴
南吴的创始者杨行密在892年被唐封为淮南节度使,902年被封为吴王。公元905年,杨行密逝世,其子杨渥继位,但他喜好游玩作乐,又排挤功臣宿将。张颢、徐温因故发动兵变,杨渥被架空权力,并在908年被杀,由其弟杨隆演继位。公元919年,杨隆演正式即吴国国王位,改元武义。由于徐温继续独掌大权,杨隆演仍然无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郁郁而终,由其弟杨溥继位。杨溥在927年正式称帝,大权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杨溥让位于徐温养子徐知诰,南吴灭亡。共历四主,存在时间为三十六年。
南唐
南唐、吴越
徐温一开始让其子徐知训掌握大权,但徐知训经常凌辱杨氏和部将,918年最终被部下朱瑾所杀。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平定叛乱,遂开始执政。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自此成为南吴的实际统治者。徐知诰生活俭朴,尊重杨氏和手下部将,逐渐得到民心。937年,徐知诰见时机成熟,便篡吴称帝,国号为齐,史称徐齐。939年,徐知诰宣称自己是唐王室的后裔,恢复原来的李姓,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跟邻国和好,南唐国力强盛。
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继承皇位。李璟积极用兵,在945年攻灭闽,又抓住南楚内乱的机会于951年将其灭亡。不久,南楚旧将刘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了对湖南一带的控制,连年用兵使南唐国力受到很大消耗。李璟一直采取联合契丹来压制后周的政策,最终导致双方兵戎相见。957年,后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败,割让长江以北十四州给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江南国主。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李煜虽然是一个出色词人,但却不是一个出色的君主。973年,宋主赵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赵匡胤遂进攻南唐。975年,宋军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灭亡。共历三主,存在时间为三十九年。
前蜀
前蜀、后蜀形势
后蜀
公元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为节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后唐发生内乱时自立,国号蜀,史称“后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当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继位。孟昶继位之初励精图治,扩展疆土,后蜀一度国势强盛,并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于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后期开始贪图逸乐、不思国政,朝政变得十分腐败。公元965年,宋军攻蜀,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大败,宋军趁势进攻成都,孟昶出降,后蜀灭亡。共历二主,存在时间为三十三年。
南汉
南汉
942年,刘岩去世,其子刘玢继位。但刘玢贪图享乐,不思治国。结果境内发生反抗起义,南汉国力开始走下坡路。943年,刘晟杀兄自立,虽然他从南楚手中夺取了不少地盘,但他却是一个残暴的君主,大肆屠杀皇族和部下,使南汉每况愈下。958年,刘晟病逝,由其子刘鋹继位。刘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汉在他手中彻底腐坏堕落。结果在971年宋军进攻时,南汉无力抵抗,刘鋹投降,南汉灭亡。共历四主,存在时间为五十五年。
南楚
马殷
吴越
吴越的建立者为唐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首都杭州,盛时疆域为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南部、福建东北部。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故该年为吴越建国之年。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钱镠卒,子钱元瓘继位。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1年),钱元瓘去世,其子钱弘佐继位。辽国会同十年(公元947年),钱弘佐去世,其子年纪尚幼,故由其弟钱弘倧继位。但钱弘倧欲限制将领权力,结果内牙统军使胡进思在当年十二月发动政变,改立钱弘倧的弟弟钱弘俶继位。公元978年,钱弘俶向北宋献出土地投降,吴越灭亡。共历五主,存在时间为七十二年。
闽国
王审知
荆南
荆南的建立者高季兴为朱温部下,907年朱温称帝后被封为荆南节度使,其首府为江陵。后梁灭亡后,高季兴继续向后唐称臣,在924年被李存勖封为南平王。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曾表示要帮助后唐进攻,但实际并未兑现承诺。后唐明宗继位后,高季兴却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明宗李嗣源大怒,发兵征讨荆南。所幸因为江南雨季到来,唐军粮草不济,高季兴才摆脱被灭亡的命运。929年高季兴逝世,其子高从诲上台后,重新修复与后唐的关系,于934年被封为南平王。
荆南地小国弱,因贪图赏赐,几乎向所有附近称帝的政权称臣,而且还抢夺其他政权的贡品。各国称高季兴和高从诲为“高赖子”。948年高从诲逝世,其子高保融继位,继续侍奉中央政府。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继冲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继承。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继冲继承。963年宋军南征时路过江陵,高继冲见宋军兵威深感恐惧,遂投降于宋,荆南灭亡。共历五主,存在时间为四十年。
北汉
北汉、后周
北汉是十国中最弱的国家之一,所以刘崇结辽为援,奉辽帝为叔皇帝。公元954年,刘崇试图趁周世宗刚继位的机会进攻后周,结果被后周打得惨败,国力大衰。刘崇于同年逝世,其子刘承钧继位,继续侍奉辽国的政策,称辽主为父皇帝。公元968年,刘承钧病逝,养子刘继恩继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荣刺杀。刘继恩之兄刘继元继位,残忍嗜杀,亦动辄将忤逆他的臣属灭族,北汉江河日下。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宋军久攻不下退兵。但宋军在979年卷土重来,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宋军势不可挡,刘继元向辽军求救,辽国援军亦被击退,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亡。共历四主,存在时间为二十九年。
君主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起讫时间 |
杨行密 | 902年—905年 | 天复 | 902年三月-904年 用唐昭宗年号 |
天祐 | 904年-905年 用唐昭宗年号 | ||
杨渥 | 905年—908年 | 天祐 | 905-908年 905年十一月杨渥即位沿用 |
杨隆演 | 908年—920年 | 天祐 | 908年-919年 908年五月杨隆演即位沿用 |
武义(颁义) | 919年四月-920年 | ||
杨溥 | 920年—937年 | 武义(颁义) | 920年-921年正月 920年五月杨溥即位沿用 |
乾贞 | 927年十一月—929年十月 荆南武信王高季兴,文献王高从诲用此年号 | ||
大和 | 929年十一月—935年八月 | ||
天祚 | 935年九月—937年十月 | ||
参考资料 |
南唐
君主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起讫时间 |
李昪 | 937年—943年 | 升元 | 937年十月—943年二月 |
李璟 | 943年—961年 | 保大 | 943年三月—957年 楚恭孝王马希萼用此年号 |
中兴 | 958年正月—二月 | ||
交泰 | 958年三月—五月 | ||
显德 | 958年五月—960年 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 | ||
建隆 | 960年—961年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 | ||
李煜 | 961年—975年 | 建隆 | 961年七月—963年十一月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 |
乾德 |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 | ||
开宝 | 968年十一月—975年十一月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 | ||
参考资料 |
吴越
君主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起讫时间 |
钱镠 | 907年—932年 | 天祐 | 907年五月 用唐昭宗年号 |
天宝 | 908年—912年 | ||
凤历 | 913年正月 用后梁郢王朱友圭年号 | ||
乾化 | 913年二月—915年十月 用后梁太祖朱全忠年号 | ||
贞明 | 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 用后梁末帝朱友贞年号 | ||
龙德 | 921年五月—923年 用后梁末帝朱友贞年号 | ||
宝大(或作宝太) | 924年—925年 | ||
宝正(或作宝贞、保贞) | 926年—931年 | ||
广初 | 见于王应麟《玉海》,不详何时 | ||
正明 | |||
钱元瓘 | 932年—941年 | 长兴 | 932年四月—933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
应顺 | 934年正月—四月 用后唐闵帝李从厚年号 | ||
清泰 | 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用后唐末帝李从珂年号 | ||
天福 | 936年十一月—941年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 ||
钱弘佐 | 941年—947年 | 天福 | 941年九月—944年六月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
开运 | 944年七月—946年 用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 | ||
钱弘倧 | 947年 | 天福 | 947年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
钱弘俶 | 947年—978年五月 | 天福 | 947年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
乾祐 | 948年—950年 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 | ||
广顺 | 951年—953年 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 | ||
显德 | 954年—960年正月 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 | ||
建隆 | 960年—963年十一月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 | ||
乾德 |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 | ||
开宝 | 968年十一月—976年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 | ||
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用北宋太宗赵光义年号 | |||
参考资料 |
南楚
君主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起讫时间 |
马殷 | 907年—930年 | 不详 | 不详 |
马希声 | 930年—932年 | 天成 | 927年六月—930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
长兴 | 930年十一月—932年六月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 ||
马希范 | 932年—947年 | 长兴 | 932年七月—933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
应顺 | 934年正月—四月 用后唐闵帝李从厚年号 | ||
清泰 | 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用后唐末帝李从珂年号 | ||
天福 |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 ||
开运 | 944年七月—946年 用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 | ||
天福 | 947年四月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 ||
马希广 | 947年—950年 | 天福 | 947年四月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
乾祐 | 948年—950年十一月 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 | ||
马希萼 | 950年—951年 | 保大 | 950年十二月—951年十一月 用南唐元宗李璟年号 |
参考资料 |
闽
君主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起讫时间 |
王审知 | 909年—925年 | 开平 | 909年四月—911年四月 用后梁太祖朱全忠年号 |
乾化 | 911年五月—915年七月 用后梁太祖朱全忠年号 | ||
贞明 | 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 用后梁末帝朱友贞年号 | ||
龙德 | 921年五月—923年三月 用后梁末帝朱友贞年号 | ||
同光 | 923年四月—925年 用后唐李存勖年号 | ||
王延翰 | 926年 | 天成 | 926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
王延钧 | 926年—935年 | 天成 | 926年十二月—930年二月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
长兴 | 930年二月—932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 ||
龙启 | 933年—934年 | ||
永和 | 935年 | ||
王继鹏 | 935年—939年 | 永和 | 935年—936年二月 |
通文 | 936年三月—939年七月 | ||
王延曦 | 939年—943年 | 永隆 | 939年闰七月—943年正月 |
王延政 | 943年—945年 | 天德 | 943年二月—945年八月 |
参考资料 |
南汉
君主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起讫时间 |
刘䶮 | 917年—942年 | 乾亨 | 917年七月—925年十一月 |
925年十二月—928年二月 | |||
大有 | 928年三月—942年三月 | ||
刘玢 | 942年—943年 | 光天 | 942年四月—943年二月 |
刘晟 | 943年—958年 | 应乾 | 943年三月—十月 |
乾和 | 943年十一月—958年七月 | ||
刘鋹 | 958年—971年 | 大宝 | 958年八月—971年二月 |
参考资料 |
君主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起讫时间 |
---|---|---|---|
张遇贤 | 942年—943年 | 永乐(或作长乐) | 942年七月—943年十月 |
参考资料 |
前蜀
君主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起讫时间 |
王建 | 907年—918年 | 天复 | 907年九月 用唐昭宗年号 |
武成 | 908年—910年 | ||
通正 | 916年 | ||
天汉 | 917年 | ||
光天(或作光大,广大) | 918年 六月后主王衍即位沿用 | ||
王衍 | 918年—925年 | 光天(或作光大,广大) | 918年 |
乾德 | 919年—924年 | ||
咸康 | 925年正月—十一月 | ||
参考资料 |
后蜀
君主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起讫时间 |
孟知祥 | 934年 | 明德 | 934年四月—934年 七月后主孟昶即位沿用 |
孟昶 | 934年—965年 | 明德 | 934年七月-937年 |
广政 | 938年—965年正月 | ||
参考资料 |
荆南(南平)
君主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起讫时间 |
高季兴 | 924年—929年 | 同光 | 924年三月—926年四月 用后唐李存勖年号 |
天成 | 926年四月—928年六月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 ||
乾贞 | 928年六月—十二月 用南吴睿帝杨溥年号 | ||
乾贞 | 929年正月—六月 用南吴睿帝杨溥年号 | ||
高从诲 | 929年—948年 | 天成 | 929年七月—930年正月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
长兴 | 930年二月—933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 ||
应顺 | 934年正月—四月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 ||
清泰 | 934年四月—936年十一月 用后唐末帝李从珂年号 | ||
天福 |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 ||
开运 | 944年七月—946年 用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 | ||
天福 | 947年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 ||
乾祐 | 948年正月—十月 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 | ||
高保融 | 948年—960年 | 乾祐 | 948年十一月—950年 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 |
广顺 | 951年—953年 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 | ||
显德 | 954年—960年七月 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 | ||
高保勖 | 960年—962年 | 建隆 | 960年八月—962年十月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 |
高继冲 | 962年—963年 | 建隆 | 962年十一月—963年五月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 |
参考资料 |
北汉
君主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起讫时间 |
刘旻 | 951年—954年 | 乾祐 | 951年—954年十月 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 |
954年—968年 | 乾祐 | 954年十一月—956年九月 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 | |
956年九月-968年 | |||
刘继元 | 968年—979年 | 天会 | 968年七月—973年 刘继恩沿用 |
刘继恩 | 973年-979年 | 天会 | 973年-974年 |
广运 | 974年—979年五月 | ||
参考资料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