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龙凤图 编辑
《人物龙凤图》是战国时期佚名创作的一幅绢本淡设色画。该画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现藏于湖南博物院。
《人物龙凤图》表现的是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画中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而立的中年妇女,阔袖长裙,双手合十像在祈祷。妇人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尾羽向上卷起。左侧是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升腾。画中所绘的龙的形象,因初发现时龙的左足破损,只见右侧足,而一度被认为是夔,该作品也曾定名为《夔凤人物图》。 该画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中文名:人物龙凤图
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规格:纵31.2厘米,横23.2厘米
现收藏地:湖南博物院
材质:绢本
画作类型:墨绘淡设色画
作品别名:夔凤人物图
《人物龙凤图》
画中描绘的是一条龙和一只凤在上方飞舞,下方有一位侧面站立的妇女,正在合掌祝祷。这个妇女头后挽着一个垂髻,上面系有装饰物,长衣拖地,服饰庄严华丽,人物体态婀娜。
战国时期,楚国巫风盛行,正如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所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此图描绘的正是沟通人神世界的巫女,正虔诚恭敬地为墓主祝祷。《越绝书》有招魂入魄之说,认为只要善保魄体,就可以引魂升天,魄体对于灵魂再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楚人对此有着相当深厚的信仰,所以才有这一类非衣绘画的不断出现。
主题
《人物龙凤图》局部
线条
这幅绘画用流畅挺劲的线条进行勾勒和物象造型,线条极为概括洗练,刚健古拙,沉凝有力,造型生动,具有相当的艺术表现力。全幅线条虽然颇为简括,但变化非常丰富,疏密对比、粗细对比恰当、自然。如凤、龙用线对比、人物用线对比,都很有特色。凤鸟之用线,明显比龙纹丰富、变化得多,线条主要突出凤的动感造型和优美姿势的表达,在疏密对比上也加以留意,详略得当。如翅膀用线,细密完整,不惜精心刻造,具有装饰性的成分:凤鸟的爪、尾羽轮廓线则粗犷有力,大胆概括,见其尾羽的劲挺和脚爪角质层的瘦硬和坚实。龙之用线,则较为纤细、简略一些,突出其较为安静的静势,与凤鸟的剧烈升腾所形成的飞动之势对比,更显凤鸟的勃勃生机。
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然也是作者突出强调的部分,用非常娴熟的线条将站立舟船中冉冉上升的侧面女性形象绘制出来,造型准确生动,令人叫绝。作者以高度概括的轮廓线,勾画出女性的外部造型,无论发髻还是脸部以及身躯、手臂服饰,几乎都是一笔勾勒而成,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以之来进行衣饰纹理的刻画、安排。作者除透过涂染黑色以突出衣裙胸、袖口以及拖地部分的重色外,还将衣裙的花纹服饰也细致地描绘出来,这些装饰性纹样的用线以及涂染的重墨的出现,不是可有可无的,除具有装饰性的效果外,对于衣纹的质感表达和画面空间的处理,也有相当重要的铺排和烘托作用,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作者似乎还感意犹未尽,对有些部分画面进行墨色填写,并有染色痕迹的出现,为进一步突出线条的表现力度,起到相当的辅助作用。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其他方法作为辅助手段进行绘画创作,在战国时期显然已经相当熟练了。
整幅画以线描造型,线条挺拔有力,简劲流畅。黑白关系的处理、人物位置的安排,都别具匠心。此外,作者在人物嘴唇、衣袖等处略点朱彩,在凤鸟、人物衣饰上添加纹饰,都使作品富有浓厚的装饰味。
形象
在《人物龙凤图》中,巫女占据了主要位置,她头馆重髻,侧身向左肃立,两臂前伸,拱手合掌,似念念有词。所着长袍饰有拳曲的云纹图案,衣长及地,下摆前后分张如倒牵牛花形,细腰宽袖,袖口、腰身内敛,袖口有黑白相间的斜纹。人物体态婀娜清丽,吻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审美时尚。
巫女前方和上方,有一龙一凤。龙体白身黑章,体形细长,两爪外扬,正蜿蜒上升。凤鸟昂首张喙,目光炯炯有神,翅膀上举,头顶上是长飘带形的冠,尾部羽毛向左倒卷。凤鸟两腿向前弯曲,一朝后直伸,好像在振翼奋起,姿态极为娇健。龙凤意气风发,直冲云霄;巫女则庄重沉稳。
《人物龙凤图》局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