峚山 编辑

山名

简介

1、山名。在陕西省商县境。

2、峚(mì)山,一作密山,古书中记载的山。《山海经》中记载,峚山属于西次三经山系,位于不周山西北四百二十里处。山上到处是丹木,人吃了它的果实就不会饥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在此生活。从峚山到钟山,距离四百六十里(一说四百二十里),其间全部是水泽。在这里生长着许许多多奇怪的禽鸟、怪异的野兽、神奇的鱼类等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峚山

性质:山名

位置:在陕西省商县境

记载:《山海经·西山经》

原文记载

编辑

原文

(不周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圆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山海经·卷二·西山经》

翻译

(不周山)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就是峚山,山上到处是丹木,红色的茎干上长着圆圆的叶子,开黄色的花朵而结红色的果实,味儿甜,人吃了不会感到饥饿。丹水从峚山发,向西流入稷泽(后稷溺水之地),水中有很多白色玉石。这里有玉膏,玉膏从山中沸腾的涌出来,黄帝常常服食享用这种玉膏。这里还出产一种黑色玉石。用这涌出的玉膏,去浇灌丹木,五年后丹木五色鲜明,散发出馨香的气息。黄帝采撷峚山中玉华,在钟山南面种下玉种。瑾和瑜这类美玉为玉中最好,坚硬而精密,润厚而有光泽。散发的符彩 (赤如鸡冠,黄如蒸粟,白如割肪,黑如醇漆,玉之符彩也)相互辉映,使九德同具。用来祭祀能动天地,感鬼神;君子佩带它,能抵御妖邪侵袭。从峚山到钟山,长四百六十里,其间全部是水泽。在这里生长着许许多多奇怪的禽鸟、怪异的野兽、神奇的鱼类,都是些罕见的怪物。

位置探究

编辑
峚山由于黄帝的活动而显得神秘和神圣,那么峚山到底位于何处,除了《山海经》的记载,《说嵩考》《穆天子传》《汲冢周书》俱云:“黄帝探密山之玉策,注玉华也。密一作峚……故嵩东之山尽于密,而密实屏翰于嵩”。以此推断,峚山应该位于今河南省新密市。

2003年11月初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在新密市召开了“黄帝古都轩辕丘论证会”。会上众多专家认为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证实黄帝古都轩辕丘就在新密溱洧流域,古城寨城址就是黄帝所居轩辕丘。由此也验证了峚山在新密这一推断。

峚山”正是“岷山”

《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中连续记载着三座山“峚山”、“钟山”与“泰器山”,那么,这三座山在现今的什么地方

1、 “峚山”即“岷山”

关于“峚山”,《山海经》中说:“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m )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关于“峚山”,这里洋洋洒洒写了一段,而且与我炎黄始祖黄帝有关。那么,这里所说的“峚山”现代在哪里。这里所指的丹木、丹水甚至玉荣等,又是些什么奇珍异物。

“峚山”,当为著名的“岷山”,更确切地说,是“岷山”的北段。

下一篇 玉膏

上一篇 河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