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国 编辑
崇国,古地名。夏、商都有崇国。唐虞时期因为夏禹之父鲧建造城郭有功,尧把崇地(在河南登封市嵩山周围)封给了鲧,并让他负责管理那里的土地和人民,称“崇伯鲧”。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崇伯鲧”,“崇高”之名缘于此。
商代的崇国:在丰、镐之间的关中地区。位在今陕西西安市鄠邑区一带,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前1051年被周文王所灭,并在此建都作丰、镐两京。
错误说法:“周代的崇国”。周代开始于周武王灭商之后,才是中国的新朝代,此前周文王已经灭了崇国,还在商代末期。
中文名:崇国
地理位置:河南登封、陕西鄠邑区
地位:封地祟伯鲧
姓氏:姒姓
《竹书纪年·卷上》:“(帝尧)六十一年,命崇伯鲧”
从《史记》对崇侯虎的记录言辞中看,崇侯虎还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殷商方国领袖。《史记》曰:“崇侯虎谮(读音:怎)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羑里在今河南省汤阴县)言语十分客观,有远见。
今天陕西鄠邑区除了有扈国土地外,还有一部分属古代属崇国。《正义》上解释“崇国是受夏鲧(禹的父亲)所封,虞(舜)、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商末时崇国的国君是崇侯虎。凤鸣岐山,随着姬氏的兴起,崇国一直充当着阻击姬氏东进的角色。
周自遭受戎狄入侵后,不断东迁,古公亶父带领臣民渡过漆水和沮水,迁居到岐下(周之先祖封地原本在邰),今陕西省杨凌区。由于这一次伟大的迁徙,他们又来到了岐下,今陕西岐山县京当镇,其南有周原,并始改国名为周(后稷后裔的封国)。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昔后稷封斄(读音:邰),公刘处豳(读音:宾),大王(古公亶父的父亲)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墙,务本业,故……。”文章中肯定地说明,斄、 豳、 岐、 酆、 镐,系后稷子孙的发祥地。那也是一个经过多次迁徙的族群。
周国在东迁扩张过程中,与崇本有积怨,自然与崇国发生冲突,于是史籍中有了“伐崇”的记载。
首先,《尚书·大传》中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记载。其次,《史记·周本纪》曰:“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此句中的明年,指伐邘国的第二年,文王伐崇国的那一年,据推算即在周文王去世的前一年(文王八年),即公元前1049年左右。但与《尚书·大传》“文王六年伐崇”(前1051年)的记载有一点出入。说明在公元前1050年前后一年,崇国遭受到周的进攻而败亡。
其实古代对“君”的解释不只是指君王。《说文》:“君,尊也。”《白虎通》:“君者,群也。群下归心也。”《仪礼·子夏传》:“君,至尊也。”注:“天下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简而言之,君臣,群体、诸侯均可称“君”,我们权当把“君”当作政府的简称,“卫君”就是保护政要。“居人”即居住市民。在此之前,史书对鲧的记载很少,他的身份只是黄帝的后裔,权势之户,说他是部落领袖,也是根据黄帝的地位而推测。《尚书·尧典》详细记录尧帝根据四岳的推荐让鲧去治水过程。说明是鲧是从“崇伯”这个职务上调去的,“治水无状”后就被“殛(流放)于羽山”,不可能在治水失败后再去当“崇伯”。
《史记·夏本纪》索隐:“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又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除此之外尚无其他“职称”,因为他的儿子“大禹”治水成功后,建立中国第一个大统奴隶制王朝“夏”,故后人又将其父鲧称为“夏鲧”。如果说“鲧”是夏人,他死时“夏”朝也未“诞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