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秦公簋 编辑
春秋秦公簋是春秋时期的祭器,1917年出土于甘肃省礼县红河乡西垂宗庙遗址王家东台的一个青铜器窖藏,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公簋通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此簋为圆形,盖与器身相合成一略扁而圆的形体,盖顶有圆形捉手,面饰瓦纹,缘以细密的勾连纹。器侧为饰兽首的耳,无垂珥。口沿下饰勾连纹带,腹为瓦纹。圈足饰波带纹。铭文计123字,另有刻款18字。
春秋秦公簋铭文是先墨书、后契刻模型、再翻范铸造而成,开创了中国早期活字模之先导。
中文名:春秋秦公簋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出土时间:1917年
所属年代:春秋时期
类别:铜器
出土地点:甘肃礼县
民国八年(1919年),春秋秦公簋为甘肃都督张广建以权挟势,占为己有。张广建离开甘肃时将此物带至天津。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张广建的后人以两千多元卖给大兴冯恕。
1950年,冯恕的子女将春秋秦公簋等文物交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
1959年,春秋秦公簋被移交到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
2003年,春秋秦公簋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公簋铭文
簋盖及器身均作细小盘螭纹,双耳上作兽首。簋盖上有铭文54字,器身有铭文51字,共105字,字体与石鼓文颇为相近。盖和器上又各有秦汉间刻款8字,故知此簋乃西县官物,在秦汉时曾被当作容器使用。铭文均由印模打就,制作方法新颖。
铭文内容记载秦国建都华夏,已历十二代,威名远震;秦景公继承其祖先功德,抚育万民,武士文臣,人才济济,使自己永保有四方,乃作此器以为颂。
铭文
盖铸铭:
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
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烈)桓桓,迈民是敕。
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镇静不廷,虔敬朕祀。
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严御各,以受屯卤。
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宜。
器刻铭:公元器。一斗七升小拳(剩),□(簋)。
盖刻铭:一斗七升大半升,盖。
春秋秦公簋
春秋秦公簋铭文直接影响了秦篆的产生和发展。秦公簋铭文与秦公钟铭文、石鼓文一起,为秦始皇时期秦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也对后来篆书及其他书体的创造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国家博物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