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蚕 编辑
桑蚕是鳞翅目蚕蛾科蚕蛾属的昆虫动物 ,桑蚕圆筒形灰白色,由十三节组成,前三节是胸部,后十节是腹部;头部有触角一对;嘴有一对几丁质的大颚,大颚下方中央,有白色的吐丝管;口器咀嚼式;在桑蚕的胃部下方两侧有管状物,叫“丝腺” 。因食桑树叶,故名 。
桑蚕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具有吐丝的习性,桑蚕的一生需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阶段,这一过程中形态、生理机能完全不同。幼虫期只摄食,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储存充足的营养。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欢吃桑叶外,也能吃柘叶、榆叶、蒲公英和莴苣叶等 。桑蚕以卵繁殖,以卵越冬 。寿命只有两个月 。
桑蚕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其吐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桑蚕吐丝结茧可缫桑蚕丝,桑蚕丝大部呈白色,光泽良好,手感柔软,可织高档绸缎;蚕皮,僵蚕是贵重中药,蚕粪、蚕沙也是家畜的优质饲料,并能提取叶绿素,铜钠盐等工业原料 。蚕蛹可油炸食用,也可提取蛹蛋白和蛹油用于医药 。桑蚕养殖在中国已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由于中国丝绸闻名于世,所以被誉为“丝绸之国” 。
别名:家蚕、蚕
中文学名:桑蚕
拉丁学名:Bombyx mori Linnaeus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鳞翅目
科:蚕蛾科
属:蚕蛾属
种:桑蚕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饲育适温:20~30℃
发育温度:7~40℃
在桑叶上觅食的家蚕属(Bombyx)幼虫
桑蚕又称家蚕,简称蚕,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学名为Bombyx mori Linnaeus。桑蚕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与中国现今食害桑树的野桑蚕同源,染色体都是28对。
蚕蛾幼虫,吃桑叶,在化蛹前吐出作茧用的大量蚕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
吐丝结茧是桑蚕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一种本能。“中国绸都”四川南充的丝绸是中国西部丝绸文化的中心地带。
桑蚕
雌雄鉴别:雌蚕在蚕的尾部第八和第九腹节腹面,左右对称地各有一对乳白色的小圆点(共四点),称石渡氏腺,又分别称生殖前盘和生殖后盘,雄蚕则在第九腹节的腹面前缘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乳白色小点,称赫氏腺,又称小囊体、囊状体。
桑蚕
幼虫
长圆筒形,由头、胸、腹3部分构成。头部外包灰褐色骨质头壳,胸部3个环节各有1对胸足;腹部10个环节有4对腹足和1对尾足,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1个尾角;第1胸节和第1至第8腹节体侧各有1对气门。刚孵化的幼虫,遍体着生黑褐色刚毛,体躯细小似蚂蚁,称蚁蚕。蚁蚕借摄食桑叶而迅速长大,体色逐渐转成青白。其体壁的表皮要发生多次脱换,这种现象称蜕皮,是蚕体内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与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蜕皮前,幼虫停止食桑,吐丝于蚕座上,用腹足和尾足固定蚕体,静止不动,称眠。眠是分龄的界限,每眠一次增加1龄。体重和体积随龄期增进而显著增大。蜕皮次数的特性称眠性,受遗传控制,但生活条件的影响也能使眠性发生变化。桑蚕的眠性有三眠、四眠、五眠等;生产上常用的蚕品种是四眠5龄蚕。幼虫生长到5龄第2~3日,可按特征鉴别雌雄:雌蚕在第8和第9腹节腹面各有1对乳白色圆点,称石渡氏腺;雄蚕在第9腹节腹面前缘中央有一乳白色囊状体,称赫氏腺(图2)。5龄生长至极度时,体重约比蚁蚕增加1万倍。此后逐渐减少食桑量以至停食。至前半身呈透明时,称熟蚕,即开始吐丝结茧。结茧过程约需2~3日。幼虫期的长短因蚕品种和饲育条件而异,一般春蚕在24~25℃下约为24~26日,夏秋蚕在26~28℃下约为21~23日。
蚁蚕出壳时间:5~10点。趋光性,趋黄光、绿光、白光较强。5龄四天后,体长不再增长,范围为6~8cm 5龄第1.5~2天长度生长快。5龄两天后,雌蚕在第8、9腹节的腹面各有一对乳白色或透明的小圆点,明显程度个体不同。一般雌比雄蚕体大。结茧 1~2天,蚕吐丝喜暗。
适宜温度:22~28℃,最适温度23.8~25℃,自孵化至吐丝结茧,一般春期24~30天,夏秋期20~24天。
蛹
桑蚕
蚕蛹适宜温度22.8~26.7℃,最适温度23.9~24.4℃,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8℃。化蛹需1~2天,蛹期15~18天,剖开茧后需10~11天。化蛹第二日高温28℃24小时保护,易产非滞育卵。
蚕蛹冷藏 宜在化蛹第三天冷藏,冷藏适温2.5~10℃,最适温度5~7.5℃,发育起点温度10℃。
雌蛹腹部肥大,在第8腹节腹面的正中线上,有一条纵线,雄蛹在第8、9腹节腹面正中线的交界处,有一小点。
成虫
羽化后的成虫,吐出碱性肠液,以湿润和松解头端茧层,并用胸足拨开茧丝,从茧内钻出。翅初柔软褶叠,随蛾体干燥而展开。全身被覆白色鳞片,头部两侧有1对复眼和1对具触觉和嗅觉的双栉状触角,口器已退化。胸部前、中、后3个胸节腹面各有1对胸足,中胸和后胸背面各有1对翅。腹部雌蛾7节,雄蛾8节。雄蛾外生殖器由幼虫的第9、10腹节变成,雌蛾的外生殖器由第8、9、10腹节变成。交配时雌蛾伸出产卵器,由诱惑腺释放出性信息激素(桑蚕醇和桑蚕醛)引诱雄蛾,交配1.5~2小时即可产受精卵。一头雌蛾约产卵400~700粒,其中绝大多数在羽化当日产下,至第3日结束。成虫不摄食,交配产卵后约经10日左右自然死亡。
发蛾5~10点,一般交配2小时,交配后3~4小时产卵,5~12天死亡,适宜温度21~27℃。
卵
椭圆形略扁平,长约1.3mm,宽1.1~1.2mm,厚0.5~0.6mm,一端稍钝,另一端稍尖,尖端有卵孔,为受精孔道。卵粒大小因蚕品种、饲养条件及蛹期温度而异。卵粒重一般为500~600微克。刚产下时呈淡黄色,表面隆起,后因卵内水分蒸发和营养物质消耗,卵面中央出现凹陷,称卵涡。正常卵的卵涡椭圆形,死卵呈三角形。卵壳表面有凹凸不平呈多角形的卵纹,还有无数针状呼吸气孔。卵的内容物有卵黄膜、浆膜、卵黄和胚胎等。卵黄膜紧贴在卵壳下面,是一层非细胞的透明薄膜;浆膜在其内侧,是一层大而扁平的多角形细胞。卵黄是胚胎发育的营养源。胚胎在卵黄中偏于卵的一方,头向卵孔一端,不断摄取养分而逐渐发育。
蚕卵分滞育性卵(越年卵)和非滞育性卵(不越年卵)两种。非滞育性卵产下后胚胎不断发育,约经10日即形成蚁蚕孵化;滞育性卵胚胎发育至一定程度即进入滞育期,经冬季低温解除滞育,到翌年春暖时才孵化。蚕卵是否滞育取决于蛹期中雌蛹的咽下神经节能否分泌滞育激素;心侧体激素对滞育也有辅助作用。滞育性卵在进入滞育期时浆膜细胞内形成并沉积色素粒,呈黑褐色;非滞育性卵浆膜细胞内不形成色素,仍为淡黄色。
蚕卵孵化适宜温度20~30℃,最适温度22~25.5℃,需9~11天。经过催青的,需2~9天。春天自然温度12℃以上,需22~27天。滞育卵解除滞育需30~100天,滞育期适宜温度25~30℃,30℃以上会对孵化率有影响。催青时温度不能超过35℃,孵化前的几天要保持一定湿度。卵产下3h内温度不要超过30℃,以免影响受精率。卵产下1天内,如果温度偏高(30℃),易转化成非滞育卵。
家蚕丝蛋白基因在各细胞类型中的时空分布与表达。
经济价值
蚕
蚕丝
文化价值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在浙江省吴兴的郊外,发现五千年人人类遗留的东西,其中有古代的丝织品,证明很早以前中国就会养蚕,传说黄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种桑树、养蚕、抽丝、织布,让大家有好的衣服穿。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制造的丝织品传到欧洲,当时欧洲人还不会养蚕抽丝,不知道这么美丽的布料是怎麼做出来的,由于欧洲人很喜欢买丝织品,商人要运送很多丝织品到欧洲,於是开辟一条运送丝织品到欧洲的路,这条路称作丝绸之路。
中国广阔的原野上生长着许多桑树,有乔木,也有灌木。在桑树上生息着好几种昆虫,它们取食桑叶或蛀食树干。在些昆虫中,有一种吐丝作茧的鳞翅目昆虫引起了先民的注意,这就是桑蚕。桑蚕取食桑叶后吐丝结茧,然后钻出茧壳羽化为蛾子。人们发现这种茧壳浸湿后,可以拉出长长的银色丝缕,这丝缕可捻成线,也可织成绸。这比起当时的衣服原料麻布和葛布来,要漂亮得多了。随着先民生活的定居,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蚕茧,即开始了人工饲养,并把蚕移到室内来驯养。中国除桑蚕外,还有柞蚕、樟蚕、樗蚕、天蚕等。柞蚕(AntheraeapernyiGuerin-Meneville)属大蚕蛾科(Saturniidae),原产山东莱州(掖县),是中国地位仅次于桑蚕的产丝昆虫,现盛产于辽宁、河南等省。柞蚕最早见于《尔雅》(公元前1200年),2700年前柞蚕丝已作为给皇帝的贡物,在汉代曾经由官方推广,经宋、元、明、清几代引种推广,分布到了全国很多省份。其主要饲料树种是栎属(Quercus)各种的叶子。
在古人眼里,蚕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吐丝成茧,而后化为飞翔的精灵,这是一个美好、圆满的生命轮回,并赋予丝绸神秘,高贵的人文色彩,使之蕴涵浓厚的哲学意味。丝绸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古老的丝绸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是中国联系世界友谊的纽带,丝绸是友好的使者,历史上多以文绣锦帛作为高级礼品,礼赠友邦,“化干戈为玉帛”以示友好。丝绸文化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锦"是多彩提花丝织物的泛称,锦合"金"、"帛"成字,取锦“织彩为文,其价如金”之意。锦以织造技术复杂,图案古雅,色彩瑰丽成为中国传统丝织物中的精品。
商业价值
文献记载
中国古代社会的衣着以丝绸和棉麻来区分贵贱。官员富豪无不以衣锦为荣,成语“衣锦还乡”应运而生。劳动人民则穿棉麻布衣。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以前,丝绢与粮食同样作为人民负担缴纳的实物,朝廷或官府以丝绢作为对有功臣民的赐赏。现今藏族和蒙古族在迎送、馈赠、敬神及日常交往礼节中使用丝质素布条(哈达)以表达敬意和祝贺。丝绸业的发展与普及也影响到中国的文化生活,除了有许多描述采桑、养蚕的美好诗句外,成语“作茧自缚”被用来比喻自己束缚自己,也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对自己有利,结果反使自己吃亏受累。唐代白居易有“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缚萦。”;宋朝释道原有“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的诗句。由于蚕一生只吃桑叶,到老时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洁白的丝,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就被用来赞扬那些有奉献精神的人们。
中国古代蚕丝的发展促成了对外通商和文化交流。早在公元11世纪,蚕种和养蚕技术已传入朝鲜,公元前2世纪传入日本,公元6世纪传入土耳其、埃及、阿拉伯及地中海沿岸国家。桑蚕饲养技术是公元6世纪传人欧洲的,所以蚕丝代表东方古代文明,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丝绸是广受欢迎的商品,它和桑蚕饲养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路经草原、沙漠、绿洲和山川,沿途兴起一批著名的市镇,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龟兹、疏勒等。张骞从建元3年(公元前138年)到元朔3年(公元前126年)奉汉武帝刘彻的命令由中国西部出发,到过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一些国家,并建立了联系。丝绸是中国重要的产品,因此,古代西方称长安古都为丝城,称中国为“丝国”。在南方另有丝绸之路,经成都、保山等地到达缅甸与印度;在东部沿海又有徐闻(广东)、合浦(广西)以及蓬莱(山东)、宁波(浙江)等港口通往太平洋诸岛屿和地区。
目前,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多个国家与地区饲养家蚕,年产蚕茧约800万担,产丝约5万吨。中国的产茧量和产丝量都占全世界的首位。蚕业分布在除青海、西藏、宁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浙江地区的农民历来都把这种对人类作出很大贡献的昆虫叫做“蚕宝宝”,它吐出来的丝有珍珠之光,即使在化学纤维日新月异的今日,丝织品仍被誉为“纤维女皇”,它具有的一些衣料特性是其他纤维望尘莫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蚕业有着十分光明的前途。
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大人出门远行,家里没有其他的人,只有一个女儿。另外还有雄马一匹,由女儿亲自来喂养。女儿居住在偏僻闭塞的地方,十分思念她的父亲,就和马开玩笑说:“你能给我把父亲接回家,我就嫁给你。”
马听了这话,就挣断了缰绳出门去了,径直跑到她父亲那里。父亲看见了马又惊又喜,便拉过来骑了。马望着它来时的方向,悲哀地嘶叫不停。父亲说:“我这儿没有什么事情,这马却这样哀叫,我家里是否发生了什么事呢?”他急忙骑着马回了家。因为这畜生对主人有非同寻常的情谊,所以主人也优厚地加以饲养,但马却不肯吃料,每次看见那女儿进出,总是似喜似怒地踢蹄蹦跳,象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
父亲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就偷愉地询问女儿。女儿便把与马开玩笑的事一一告诉了父亲,认为一定是因为这个缘故。父亲说:“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我怕它会玷污了我家的名声。另外,你别再进进出出了。”于是父亲埋伏在暗处用弓箭把马射死了,并把马皮剥下来晒在院子中。
父亲走了,女儿和邻居家的姑娘在晒马皮的地方玩耍,女儿用脚踢着那马皮说:“你是畜生,还想娶人做媳妇吗?结果招来了这屠杀剥皮,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话还来不及说完,那马皮突然挺立起来,卷着女儿飞走了。邻居家的姑娘又慌又怕,不敢救她,便跑去告诉她的父亲。
她父亲回来,到处寻找,女儿已经出门失踪了。后来过了几天,在一棵大树的树枝中找到了,但女儿和马皮都变成了蚕,在树上吐丝作茧,那蚕茧丝绪不乱,又厚又大,不同于通常的蚕茧。邻近的妇女取这种蚕饲养,收入增加了好几倍。因而人们把那棵树命名为“桑”。“桑”,就是“丧”,是悼念死亡的意思。从此百姓争着种植桑树,现在用来养蚕的就是这种树。平常所说的“桑蚕”,是古蚕中残剩下来的一种。
根据《天官》的说法,辰对应马星。《蚕书》上说:“对应大火的那个月(指二月),就要浴蚕选种了。”这样看来,那么蚕和马具有同一种元气。《周礼》规定,校人(应作“马质”)的职务是主管“禁止再次浴蚕选种”。郑玄的注解说:“事物不能同时为大。禁止再次浴蚕选种,是因为怕它伤害了马。”按照汉代的礼仪,皇后亲自采桑,祭祀的蚕神叫做“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是对女子的尊称,菀窳妇人,是第一个教老百姓养蚕的蚕神。所以现在社会上有人把蚕叫做女儿,这实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词语啊。
原文: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以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上尔下虫)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案:天官:“辰,为马星。”蚕书曰:“月当大火,则浴其种。”是蚕与马同气也。周礼:“教人职掌,票原蚕者。”注云:“物莫能两大,禁原蚕者,为其伤马也。”汉礼皇后亲采桑祀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菀窳妇人,先蚕者也。故今世或谓蚕为女儿者,是古之遗言也。《搜神记》
繁殖
雄蚕孵化时即有1对睾丸,5龄开始约形成140~200万条有核精子,到蛹的中、后期还形成大量的无核精子,但后者不能使蚕卵受精。雌蚕孵化时即有1对卵巢;至化蛹后的1~2日,卵巢内的卵巢管迅速长大,挤破卵巢膜而游离于腹腔,约至第 9日形成卵,并向输卵管下移。化蛾前1~2日,卵细胞核进行第1次成熟分裂,到中期停止、待化蛾交配后,精子进入卵内,才使停留在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的卵核因受刺激而继续分裂,至卵产下后约40分钟停止。第2次成熟分裂在卵产下后约60分钟开始,经20分钟完成。卵产下后约2小时,雄核与雌核融合,并开始卵裂。约在产下后15小时,形成胚盘。胚盘在卵孔一侧的部分细胞逐渐增厚成胚带。卵产下后约24小时,胚带脱离胚盘而成胚胎,俗称胚子。残留的胚盘称浆膜。初形成的胚胎只有1层细胞,以后形成外胚层和中胚层2个细胞层,内胚层在胚胎发育后期才出现。滞育卵的胚胎在滞育期间外形变化不大,随着自然温度下降,蚕卵逐渐解除滞育。解除滞育的最适温度为5℃左右,但一般在15℃以下即能逐步解除滞育。中国生产上把蚕卵胚胎从滞育解除开始到孵化,分为15个阶段(见表)。其中,最长期是生产上的关键时期,过了此期胚胎对低温的抵抗力即减弱,故最长期胚胎是冷藏的临界胚胎,又是加温催青的起点胚胎。反转期是幼虫器官和组织形成最旺盛的时期,不但形态上变化显著,在生理上对外界环境条件也很敏感。二化性种在反转期到转青期间受高温、长光照、多湿条件的影响,可促使产滞育卵,否则产非滞育卵。转青期蚁体已基本完成,对低温的抵抗力增强,生产上可通过短期冷藏抑制,以调节收蚁日期。胚胎发育成蚁蚕后,先吐出碱性肠液使卵孔处的卵壳膨软,继而用上颚刻划撕裂成小块吞下,形成孵化孔而爬出。在自然状态下,蚁蚕通常在上午5~9时孵化。
小蚕饲育
塑料薄膜覆盖育:用于1~3龄蚕饲育。1~2龄上盖下垫聚乙烯塑料薄膜,四周包折。眠中不盖,蚕饷食后继续覆盖。3龄只盖不垫,薄膜上如凝有雾滴,给桑前擦拭后,再使用。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1~3龄蚕的小蚕期共育。采集桑叶应按照叶位和从上至下的顺序进行。采摘桑叶的时间宜在上午10时前和下午3时后,避免在高温烈日下采叶。1~2龄稚蚕给桑要切叶,切叶通常以蚕体2倍见方为标准。每龄少食期和将熟期适当地控制给桑量,盛食期充分饱食。塑料薄膜覆盖育每日可给桑4次。每次给桑量的多少,主要根据蚕的发育、食欲及残桑程度灵活掌握,如果上次给的桑吃尽,下次量可稍增,反之则减少给桑量。小蚕期吃桑只占全龄食桑的5%。
给桑方法:给桑前先匀蚕、整座,使蚕分布均匀。1盒蚕种最大蚕座面积:1龄0.07~1.2㎡,2龄1.6~4㎡,3龄4~10㎡。除沙就是将蚕座上的残桑、蚕的排泄物等除掉。在眠前的一次除沙称为眠除,眠起后第一次除沙为起除,其他时间的除沙叫中除。眼前处理包括适时加眠网、进行眠除,使环境干燥。蚕儿发育不齐时要进行提青和分批,并将青头蚕放温度偏高处,勤给良桑,使其赶上大批。起蚕适时饷食,90%~95%的起蚕头部呈淡褐色,即为饷食适量。饷食叶适熟偏嫩、新鲜。小蚕期在给桑前将生石灰粉均匀地撒在蚕体、蚕座上,起蚕、将眠各一次。
饲育上蔟
蚕茧
蚕室门口每天撒生石灰粉,进出更衣换鞋,病死蚕不能乱丢,要放入石灰罐中集中烧毁。喂蚕、除沙前后要洗手。蚕沙放到远离蚕室的地方发酵,不可直接施入桑园。编织布蚕台育,可在蚕架上放小木条,在木条上铺编织布养蚕。蚕台养蚕除沙时,用卷网除沙效果很好。方法是蚕网卷至蚕台的一半,将底下的蚕沙扫除倒掉,然后放开卷网,再对另一半除沙。条桑育是将伐下的桑条连同叶片一起放到蚕座上喂蚕。可在蚕台上喂养,也可在地面上成畦状喂养(地面先撒2.5%乐果粉防蚂蚁,并撒一层石灰粉)。塑料大棚养蚕,即节省蚕室,也可加大棚室利用率。一般3.3米×10米的大棚,可搭两排各5层的蚕台,每期养2盒蚕种。8米×2.5米的大棚一期可养蚕一盒。
适时上蔟,按照随熟随捉,先熟先上的原则。上蔟密度:折蔟380~400头,方格蔟以孔格80%~85%计算上蔟头数。上蔟可采取人工拾取和自动上蔟相结合的方法。蔟中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以干湿差2.5℃为宜,光线均匀,环境静寂,避免强风直吹,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0.5~1.0米/秒的风速。适时采茧,采茧应在蚕结茧化蛹后,蛹体皮色转为黄色时进行。在上蔟后第6~7天采茧。采茧时先将蔟中的死蚕和烂茧拾去,按照分批上蔟先后,先上先采,后上后采,轻采轻放,避免蛹体损伤出血。采下的茧不可堆积过厚,以2~3粒厚为宜,放置于凉爽、通风、干燥的场地,避免强光暴晒。
蚕只在幼虫期取食。1条蚕的食桑量约为新鲜桑叶21克(干物5.25克),其中85~88%在5龄期食下,消化率约为40%。幼虫阶段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蚕体生长、以及茧丝和蚕卵的生成。桑蚕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蛋白质不但是蚕体各器官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是丝腺细胞合成丝物质和卵巢生成蚕卵的基本原料。碳水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脂类中的甾醇是蜕皮激素的前躯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是调节物质代谢不可缺少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多数为酶的辅基。无机盐是细胞成分之一,并对细胞内外液体的渗透压和酸碱度起调节作用。水分约占蚕体重的85%,是蚕体主要组成成分,对体内物质的溶解、运输以及调节并保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等具有重要作用;血液含水率低时渗透压升高,有碍代谢的正常进行;血液含水率过高则渗透压下降,pH降低,也导致蚕体生理障碍。水分来自食料,因而食料水分的含量与蚕体水分的含量有密切关系。
上述营养成分在桑叶中含量均极丰富。除此以外,桑叶中还含有:①诱食因素,如柠檬醛、青叶醇、青叶醛以及里那醇等挥发性萜烯类物质;②咬食因素,如β-谷甾醇、异槲皮苷和桑色素等;③吞咽因素,如纤维素、磷酸盐、硅酸盐、肌醇和维生素C等,能刺激幼虫产生趋食、咬食和吞咽的要求和动作。因此桑叶是最好的天然饲料。人工饲料也是按桑叶的化学组分配制而成。
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眠前除沙。这是为了避免蚕粪堆积过多,病菌极易滋生和蔓延,进而在蚕眠期侵入蚕体。
二、蚕在眠期不食不动,主要靠眠前吃桑吸收的养分来维持生命活动。所以一定要饱食就眠。如果过早停止给桑,会造成饿眠,而饿眠蚕体质弱,抗性差,易生病。
三、蚕在眠期对外来的各种干扰抵抗力较弱,所以一定要注意眠中保护。
当蚕95%眠定后,要撒上新鲜石灰粉和蚕药“防病一号”,以防病菌侵入。如果有少量蚕不吃桑又不眠,这是因为它没找到眠定的地方。这时要放点桑叶,提青分批眠定。
四、蚕是变温动物,适应范围在20~30℃。春蚕期常遇低温多湿的气候,重点是补温排湿。夏蚕期高温多湿,重点是降温排湿,保持蚕室空气流通,清除闷热。秋蚕期若遇高温干燥,则要在室内补湿,结合消毒进行,即用新鲜石灰粉和漂白粉对水喷洒地面和墙面;也可把布湿透挂在蚕架上,保持蚕室湿润,避免蚕发生蜕皮困难和半蜕皮。
丝绸
茧丝一般无色透明,但也有结黄茧、红茧或绿茧等的蚕品种。黄、红色素直接来源于桑叶中的胡萝卜素等色素;绿色素则以桑叶中的黄酮系色素如异槲皮苷、槲皮酮、芸香苷等为原料,由消化管生成。茧丝着色与否和着色的程度,决定于消化管透过和合成色素的能力,以及进入血液的色素被中部丝腺吸收的程度。白茧种不着色,是由于无色素进入血液,或不被中部丝腺吸收。此外,环境对茧色的浓淡也有影响。一般丝的色素存茧在于丝胶中,缫制后随丝胶溶失而成为白色生丝;但绿茧的色素在丝素中也有存在,缫丝后仍带绿色。
2、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蚕病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养蚕前,抓好消毒工作,消毒做到彻底、全面,不留死角。养蚕中要经常观察蚕的食桑情况,并适当添加药剂,不能等到蚕病大发生时才用药。同时养蚕后要进行回山消毒。
3、对僵蚕、脓病宜采用以下措施。抓好示范户、重点户的消毒防病、科学饲育,以点带面,扩大影响。每次消毒时,蚕具要浸渍消毒,消毒隐蔽部位病原体,然后在密封的蚕室内进行熏烟消毒。重点抓蚁蚕,并做好眠蚕和起蚕的消毒工作。常撒些蚕座净或防僵粉,以及焦糠等干燥材料。发种时把蚕药及技术资料一并发给蚕农,蚕农要从正宗厂家进药,保证蚕药质量。农技人员要深入村组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