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釜山 编辑

连江县的一座山

覆釜山覆釜山

覆釜山矗立在连江县城南十二里,而今山路石阶直铺至白云寺,成为旅游胜地。覆釜山水奇秀,溪流弯曲,云霞掩映,悦目怡情。覆釜山有三峰:东为斗牛峰,西为阳明庆峰,中峰似釜倒立,故名覆釜。《连江县志》载:“不到斗牛峰,不见覆釜面,登上覆釜峰,群峰皆足底。”古人题句云:“苍岩干尺晓烟消,岛屿微茫海色遥,无数乱峰皆足底,不知身已近青霄。”把山上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覆釜山

地理位置:连江县

著名景点:鼎石寺,白云寺,莲花寺

名字由来:东斗牛峰西阳明庆峰,中似釜倒立

景观:金敖出海,五马山,利安溪

奇景:山雨,盘峰

景观

编辑

覆釜山覆釜山

覆釜山

登上峰巅,东瞻东海,银涛山立,风帆蝶影,岛屿星星,海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西望高岳,崇山重叠,潘溪白水,蜿蜒东下,如山舞银蛇,倍增诗情画意;南顾闽江,汽艇帆船,来往如梭;北瞰凤城

云雾是覆釜山,经常伴侣,白云随手可得,闲庭漫步,仿佛白云就在身边飞舞。覆釜的云雾瞬息万变,一会儿把山峰遮住,一会儿云散雾消仅留一缕清烟,横贯山腰,只露峰尖。人们冒雾行走山上,似置身云端,真有羽化成仙之感! 寺也因之取名“白云寺”。

在抗战时期,连江沦陷,覆釜寺宇也遭炮火轰炸,无法修复。解放后,政府保护名胜古迹,白云寺、地葺寺、弥陀寺修建一新。覆釜半山腰又新建了莲峰寺、青云寺等,旧貌换新颜。覆釜山下的玉华洞、龙华洞建在一片岩石之下,洞穴为寺,刻石为佛,环境幽静,是游乐好场所。

覆釜山每到夏秋季节,夜雨晨晴,东方欲晓,天空出现几缕红云,继有五光十色之朝霞,颜赤似火,色红似脂,有的碧绿,有的金黄,组成绚丽似锦的景象。在莲峰寺前远眺东海,翻腾的云海里托出一片殷红,一忽儿升起一轮火球,千里云天,万里山川,皆呈瑰色,使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也辨不出哪是海上浪涛,哪是天上云雾。

覆釜山的雨景,别有情趣。尤其夏季,每当闷雷欲发,天上云状垒垒,白云蓝天,分外洁白,此时则是大地雨,山上晴,正如古书描述:“山上白晶的,人间已霈泽”的雨景。山上微雨时,更添上一种缥缈浮动的感觉,“山色空蒙西亦奇”,描写山上雨景是十合贴切的。

覆釜山雨多奇,但也四季分明:春多浓雾,夏则晴明,秋多气清,冬多积雪,山峰与云雾斗妍,溪流与雨声争鸣。原君能亲临其境以饱眼福。

《连江县志》载:覆釜山三峰鼎峙,以中峰的釜倒置而得名,山有十六峰、七十二岩、九溪。

覆釜山 覆釜山

“峰高有似梵音洞,岭峻无殊说法台”。覆釜山山径盘陀,九曲十八弯,曲曲蜿蜒,沿途青山连绵,树木葱郁,花香鸟语,环境幽静,空气新鲜,有“高山峻岭行无阻,削壁陡岩步不艰”的感觉。登上恍若云梯的重重叠叠的石阶,如置身云端,轻雾淡云,或飘浮,或停驻,仿佛树木岩石会移动,寺宇亭台似乎与云同行,人行其中,飘飘欲仙。

白云寺

编辑
其中名刹白云寺,始建于唐,盛于宋,毁于火,明万历年间重建,后乱兵进山采伐树木,寺憎逃散。清康熙十九年 (1680)年再修,后复倾。今之白云寺,是民国31年(1942年)性清法师利用鼎石寺遗址而建,寺为横排一字,石木结构。寺周岩石多奇,状物貌人,均甚逼真。

白云寺西,一丛兀石鼎立,前方一块崛起像一尊罗汉坐镇山岗,此即罗汉石,登临远望,别有情趣。南面一巨岩平坦壮阔,横贯山崩,酷似九华山地藏王菩萨说法,足履岩上。

白云寺左侧是弥陀寺,丹墙琉璃瓦,布局错落有致,描金佛象金碧辉煌。再沿山径而上,道经大悲楼,即临莲峰寺,寺宇依山建筑,正门悬挂赵朴初题厦,该寺最有特色的是十八罗汉,有的衣衫撩倒;有的慈眉善眼;有的怪诞狰狞;有的矫揉作态;有的合十摊手。或立或坐,或俯或倚,嬉笑嗔怒,神态各异,维妙维自,呼之欲应。

莲花寺

编辑
莲花寺与白云寺高低对峙,别有风光。寺东山峰上,丛石相聚,形如豪放的牡丹,山峰因此得名,山上岩石奇兀,洞穴玲珑。与牡丹峰相连的是玫瑰峰。古人诗赞:“牡丹玫瑰誉双峰,岩石藏形现妙容。覆釜山间有此景,观摩不尽欲寻迹。”牡丹峰下有胜景仙果岩,形如一盘叠果,俗称仙果。仙果岩对面山上有桃中岩、李片岩相映成趣。仙果岩下溪坑边有相对称的石鼓、石锣,是一对天生配偶。游人留诗:“石鼓天然对石锣,山岩成器念弥陀。佛天自古生奇迹,造物归功我释迦”。

拜经岩西,覆釜峰下,新创寺宇一座,因地势凌霄摩天,取名忉利。佛教以为天有三十三重,最高处唤忉利,故名忉利寺。纯石殿宇,全铜佛像,是忉利寺一大特色。大雄宝殿四周有回廊,里外36根石方柱,正面都镌刻着对联,真草篆隶,各有千秋。屋面重檐翘角,寺宇气派万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佛殿中释迦牟尼佛铜像高4.05米,肩宽2.9米,重3吨,为闽省诸寺之冠。铜像于1993年4月2日从山脚拉运,5月20日到达大殿,历时49天,堪称奇闻。忉利寺已成名刹,朝拜圣地,为覆釜山增添一大景观。

下一篇 怀远县

上一篇 刘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