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雅·出车 编辑
《小雅·出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对周宣王初年讨伐玁狁胜利的歌咏,满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赫赫战功,表现了中兴君臣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描绘了受命点兵、建旗树帜、出征北伐、转战西戎、途中怀乡、得胜而归六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借助情感的抒发糅合贯通,展开一幅真实广阔的古时征战图,虽然没有直接正面的战争场面描写,但收到了虚实相生,以虚胜实的效果。
作品名称:小雅·出车
作品别名:出车
作者:无名氏
创作年代:西周
作品出处:《诗经》
文学体裁:四言诗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2。自天子所,谓我来矣3。召彼仆夫4,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5。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6,建彼旄矣7。彼旟旐斯8,胡不旆旆9?忧心悄悄10,仆夫况瘁11。
王命南仲12,往城于方。出车彭彭13,旂旐央央14。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15,玁狁于襄16。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17。今我来思18,雨雪载涂19。王事多难,不遑启居20。岂不怀归?畏此简书21。
喓喓草虫22,趯趯阜螽23。未见君子24,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25。赫赫南仲,薄伐西戎26。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27。仓庚喈喈28,采蘩祁祁29。执讯获丑30,薄言还归31。赫赫南仲,玁狁于夷32。
词句注释
1.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2.于:自。牧:城郊以外的地方。
3.谓:召唤。
4.仆夫:御夫,是“我”所率的下属士卒。
5.棘:急。
6.旐(zhào):画有龟蛇图案的旗。
7.建:竖立。旄(máo):旗竿上装饰牦牛尾的旗子。
8.旟(yú):画有鹰隼图案的旗帜。
9.旆(pèi)旆:旗帜飘扬的样子。
10.悄悄:心情沉重的样子。
11.况瘁(cuì):辛苦憔悴。
12.南仲:周宣王朝大臣。
13.彭彭:形容车马众多。
14.旂(qí):绘交龙图案的旗帜,带铃。央央:鲜明的样子。
15.赫赫:威仪显赫的样子。
16.襄:即“攘”,平息。扫除。
17.方:正值。华(huā):开花,诗中指黍稷抽穗。
18.思:语助词。
19.雨(yù)雪:下雪。涂:即“途”。
20.遑:空闲。启居:安坐休息。
21.简书:周王传令出征的文书。
22.喓(yāo)喓:昆虫的叫声。
23.趯(tì)趯:蹦蹦跳跳的样子。阜螽(zhōnɡ):蚱蜢。
24.君子:指南仲等出征之人。
25.我:作者设想的在家之人。降:安宁。
26.薄:借为“搏”,打击。西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27.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28.喈(jiē)喈:鸟叫声。
29.蘩(fán):白蒿。祁祁:众多的样子。
30.执讯:捉住审讯。获丑:俘虏。
31.薄:急。还(xuán):通“旋”,凯旋。
32.玁(xiǎn)狁(yǔn):北方的少数民族。夷:扫平。
白话译文
兵车派遣完毕,待命在那牧地。出自天子所居,让我来到此地。召集驾车武士,为我驾车前驱。国家多事多难,战事十万火急。
兵车派遣完毕,集合誓师外郊。插下龟蛇大旗,树立干旄大纛。鹰旗龟旗交错,何不招展挥摇?心忧能否歼敌,士兵行军辛劳。
周王传令南仲,前往朔方筑城。兵车战马众多,旗帜鲜明缤纷。周王传令给我,前往朔方筑城。威仪不凡南仲,扫荡玁狁获胜。
先前我去之时,麦苗青青夏初。今日凯旋归来,大雪落满路途。国家多灾多难,闲居那有功夫。难道我不想家?恐有紧急军书。
草虫咕咕鸣叫,蚱蜢蹦蹦跳跳。没见想念的人,内心忧思萦绕。见到想念的人,心中郁闷全消。威风凛凛南仲,将那西戎打跑。
春日缓行天宇,花木丰茂葱郁。黄鹂唧唧歌唱,女子采蒿群聚。押着俘虏审讯,高高兴兴回去。威风凛凛南仲,玁狁全被驱除。
整体赏析
《小雅·出车》这首诗,在材料的选择上和正面描写战争的诗篇有所不同,诗人紧紧抓住了战前准备和凯旋这两个关键性的典型场景,高度概括地把一场历时较长、空间地点的转换较为频繁的战争浓缩在一首短短的诗里。
诗人把精拣出的点兵建旗、伐玁狁、征西戎、凯旋归来献俘虏等主要情节巧妙组合,一统纷杂头绪,构筑成篇,并选取不同角度叙述,以主带次。既有条不紊地展现事件发展全过程,又避免了罗列事件之弊。这种结构使诗章布局严整,凸显主题的同时使诗歌曲折动人。
诗的前三章描写战前准备的情况,在细部刻画上均采用了画面的描绘与心理暗示相叠加的技法。第一章说“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以“出车”“到牧”“传令”“集合”四个在时空上逼近,时间上极具连贯性的动作,烘托出一个战前紧急动员的氛围。末二句又以“多难”和“棘”二词暗示出主帅和士卒们心理上的凝重和压抑。第二章则以苍穹下林立的“旐”“旄”“旂”“旟”之“旆旆”,写军行至“郊”的凛然气势。末了又以“悄悄”“况瘁”写在开赴前线的急行军中士兵们焦急紧张的心理。第三章以“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再叙军容之盛。在正确地部署了战斗的同时,用“赫赫”及“襄”暗示出作者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自信。
这里所采用的描写技法,使前三章既有恢宏廓大的郊牧誓师、野外行军之壮观,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活动,做到了整体与细节、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组合。
诗的后三章跨越了诗歌在叙事空间上的先天不足,略过战争的具体过程,直接描写凯旋归来的情景。在这一部分里诗人避实就虚,颇具戏剧性地运用了类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出人意料地从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拉向“黍稷方华”的初出征时,进而通过今昔对比(“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所产生的时空错位,和从“雨雪载涂”走到“春日迟迟”的漫长归途,引导着读者用想像去填补对战事的漫长与艰苦之认识。家中之人从“未见君子”之“忧心忡忡”到“既见”之喜悦安心的转变,更是施展想像,从另一侧面写出了人们对战事的关注与饱受其苦的心态。最后,很自然地引出对凯旋的由衷高兴和对主帅的赞美。从表面看,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似乎是舍本逐末,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参战者从忧到喜的深刻而细微的心理变化,而使得这些看似“闲笔”的场景描写成为诗中人物心灵和情感的背景或外化,比正面的描写更感人、更细腻。
诗歌的空间构成颇有妙处。全诗共描绘了受命点兵、建旗树帜、出征北伐、转战西戎、途中怀乡、得胜而归六个不同时空的画面,诗人将这些并无紧密联系的场景、情节借助情感的抒发糅合、贯通,展开一幅真实、广阔的古时征战图。
此外,诗人吸收了民歌成句入诗,语言上有质朴自然之气,意境中具情景交融之美。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此劳远率之诗。追言其始受命出征之时,出车于郊外,而语其人曰:我受命于天子之所而来,于是乎召仆夫,使之载其车以行,而戒之曰:王事多难,是行也不可以缓也!”“二章之戒惧,三章之奋扬,并行而不相悖也。”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以伐玁狁为主脑,西戎为余波,凯还为正意,出征为追述,征夫往来所见为实景,室家思念为虚怀。头绪既多,结体易于散漫。……唯全诗一伐玁狁,一归献俘。皆以南仲为束笔。不唯见功归将之美,而且有制局整严之妙。作者匠心独运处,故能使繁者理而散者齐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