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颂·潜 编辑
《周颂·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周天子以各种嘉鱼献祭于宗庙盛况的简短乐歌,写在漆水、沮水的深处,藏有各种各样肥美的鱼,把它们打上来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全诗一章,一共六句,篇幅虽短,但写得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
作品名称:周颂·潜
作品别名:潜
作者:无名氏
创作年代:西周
作品出处:《诗经》
文学体裁:四言诗
猗与漆沮⑵,潜有多鱼⑶。
有鳣有鲔⑷,鲦鲿鰋鲤⑸。
以享以祀⑹,以介景福⑺。
词句注释
⑴周颂:《诗经》中“颂”部分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不仅配乐,而且还有舞蹈。周颂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⑵猗(yī)与:赞美之词。漆:水名,源出陕西大神山,西南流至耀县与沮水相合。沮:水名,源出陕西分水岭,东南流合漆水,入于渭水。
⑶潜:通“槮(sēn)”,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一说潜藏。
⑷鳣(zhān):鳇鱼,无鳞,肉黄,大者可达二、三丈长。鲔(wěi):鲟鱼,长一、二丈。
⑸鲦(tiáo):白条鱼,长仅数寸,状如柳叶,鳞细而白。鲿(cháng):黄颊鱼,尾微黄。鰋(yǎn):鲇鱼,无鳞。
⑹享:祭献。
⑺介:助,一说祈求。景:大。
白话译文
美好漆水和沮水,多种鱼类在栖息。
有那鳣鱼和鲔鱼,还有鲦鲿和鰋鲤。
用来祭祀献祖先,求得福祉永绵延。
整体赏析
《周颂·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从诗中所写的鱼的数量之多(“潜有多鱼”)、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史记·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这表明当时人民已经有了丰富的人工养鱼经验,“猗与”的赞叹,洋溢着先民对于自身劳动的赞美和惊叹,洋溢着自豪感与幸福感。
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周颂·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在这首诗中,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最后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但鱼依然存在,因为“鱼”与“余”谐音。《周颂·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鱼,这便有理由推断: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年画,民间除夕席上对鱼不动筷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习俗,和《周颂·潜》所描写的祭祀是一脉相承的。《周颂·潜》应当被视为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周颂·潜》篇幅简短,却罗列了六种鱼名;漆、沮二水具体写出,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中的一首能够进入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月令》:季冬,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季春,荐鲔于寝庙。此其乐歌也。”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冬令鱼潜不行而肥美,凡鱼皆可荐之时也。故总举六鱼,随荐皆可,用以为乐。若季春,鲔始出而游,阳鱼之先至者也,故单荐鲔。”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