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和歌集 编辑
《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纪贯之等编著的古代诗集,简称《古今集》,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成书于公元905年(延喜五年),编选者共六人。
《古今和歌集》仿《万叶集》旧例,亦编为二十卷。初拟名为《续万叶集》,后经天皇更名为《古今和歌集》。全集共收录一千余首奈良以来直到平安初期的和歌,其中,无名氏创作的和歌占十分之四左右。由于自《万叶集》后,长歌的传统日趋衰颓,故《古今和歌集》中的长歌仅占五首,另旋头歌四首,其余均为短歌。
作品名称:古今和歌集
外文名:こきんわかしゅう
作品别名:古今集
作者:纪贯之、纪友则、壬生忠岑等
创作年代:公元905年(延喜五年)
文学体裁:诗集
字数:120千字
译本序 真名序 假名序 第一卷 春歌上(第1—68首) 第二卷 春歌下(第69—134首) 第三卷 夏歌(第135—168首) 第四卷 秋歌上(第169—248首) 第五卷 秋歌下(第249—313首) 第六卷 冬歌(第314—342首) 第七卷 贺歌(第343—364首) 第八卷 离别歌(第365—405首) 第九卷 羁旅歌(第406—421首) 第十卷 物名歌(第422—468首) 第十一卷 恋歌一(第469—551首) 第十二卷 恋歌二(第552—615首) 第十三卷 恋歌三(第616—676首) 第十四卷 恋歌四(第677—746首) 第十五卷 恋歌五(第747—828首) 第十六卷 哀伤歌(第829—862首) 第十七卷 杂歌上(第863—932首) 第十八卷 杂歌下(第933—1000首) 第十九卷 杂体歌(第1001—1068首) 第二十卷 大歌所御歌神乐歌冬歌(第1069—1100首) 附:墨灭歌(第1101—1111首) 译者后记 |
《古今和歌集》是奉醍醐天皇之命,由诗人纪友则、纪贯之、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等,从以和歌取代汉诗的宫廷诗的地位出发,搜集了《万叶集》以后至平安初期的作品共1100首,大多是短歌,分类编纂而成的。初名《续万叶集》,后更名为《古今和歌集》。编纂此诗集的中心目的是“适遇和歌之中兴,以乐吾道之再昌”,反映诗人们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试图以民族诗文与汉诗文媲美的民族意识。
主题内容
《古今和歌集》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咏叹风景的抒情诗和爱情诗。从作品的创作年代和风格上的变化来看,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作品不详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继承了《万叶集》后期的优雅、抒情的风格,甚至出现了与《万叶集》雷同的作品。第二时期为六歌仙(在原业平、僧正遍昭、喜撰法师、大伴黑主、文屋康秀、小野小町)时期,这时已初步形成了语言华丽、祟尚技巧的《古今和歌集》风格。第三期,是以编纂者为中心的创作时期,他们变《万叶集》的五、七调为七、五调给人以轻快优美的节奏感,但大多是玩弄抽象概念,矫揉造作几乎看不到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从这一点上说《古今和歌集》的文学价值远不及《万叶集》,但《古今和歌集》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
《古今和歌集》中的短歌由三十一个音组成,它系和歌的通常形式,故和歌亦就成为短歌的别名。《古今和歌集》里的短歌属于“七五调”(又称“古今调”),其风格表现为纤细、优美、流畅。在表现技巧上,则往往于第三节,即五、七、五处断句。杨烈在其《译者序》里曾经指出:“因为平安时代承平日久,上下习于奢华享乐,需要此歌体”。
《古今和歌集》早期作品大都感情率真,生活气息浓厚;而它的晚期作品的和歌宫廷趣味浓重,侧重于表现技巧及理智或抒发个人情怀。正如扬烈所云:“《万叶集》的和歌雄浑凝重,歌体粗豪;《古今和歌集》的和歌内容和形式,都入于精细优雅之途”。如果说“万叶调”和歌以质朴、率真和感情浓重,现实性和直观性较强,不甚注重形式和技巧,显示出一种阳刚之美的话,那么“古今调”和歌则以雅丽、含蓄和感情细腻,主观性和意象性较重,注意形式和表现技巧,展现出一种阴柔之丽。比如《咏西大寺畔柳》:“春色柳!嫩柳枝条穿做线,露珠连缀成玉串。”
从《古今和歌集》的分目情况看,恋歌在歌集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是歌集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不能简单地视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游戏”的赠和工具,而是抒发了恋人的相思难见之情。
这些相思难见之情,均系陷于相思之苦的个人情愫的真切倾诉,它透露了人性美的光辉。这些诗还反映出一个严酷的现实情景,封建社会里的日本妇女,置身于重男轻女的传统习俗中,妇女们又何尝能享受真正的爱情,她们不是男子的附庸,便是丈夫的纵欲工具,夫妻之间在人格的尊重上不能平等对待,这些和歌便是她们悲痛的爱情的心灵回响曲。
《古今和歌集》中的短歌,宫廷贵族情趣比较浓厚,歌咏的题材毕竟狭窄一些,之所以呈现出这种倾向,说明此一时期的和歌,随着贵族阶级文化的日趋浮糜、奢华,已失去《万叶集》时期那种进取向上的朝气,丧失了对社会的热忧关心,过多地沉溺于个人感情旋涡,因而华丽有余,内涵欠足。
艺术特色
与《万叶集》雄浑粗犷的风格相对,《古今和歌集》的风格可谓华丽优雅。就歌词的技巧而言,文笔洗练、清新,内涵深湛。
《古今和歌集》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不可低估。它居二十一代集之首,被视为敕撰集的典范。它与续篇《后撰集》《拾遗集》被称为《三代集》,再加上这以后《后拾遗集》《金叶集》《词花集》《千载集》《新古今集》总称为《八代集》,而《古今和歌集》冠居于这八代集之首。以后历代的许许多多和歌集,其编制体例均以其为蓝本。《古今和歌集》的诞生,使和歌迅速得到复兴,夺回了作为宫廷文学的正统地位。
《古今和歌集》的两篇序文(汉文序和日文序)对于和歌本质、历史、歌体的论述以及对所谓“六歌仙”的评价,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直接的结果便是短歌在宫廷文坛上与汉诗并驾齐驱,在和歌史上,以此为先导,《新古今集》《新续古今集》等敕撰集又步其后尘,也陆续编成行世。《古今和歌集》的日文序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是日本文学评论史上最早的文献之一。
纪贯之(约872―945),他不仅是《古今和歌集》的主要编辑者,还同时是平安初期的和歌圣手,《古今和歌集序》即是他撰写的,另著有《土佐日记》。
凡河内躬恒(生卒年不详,另有译名大河内躬恒 ),《古今和歌集》的编辑之一,和歌名手,论者谓其堪与纪贯之争雄。平安朝前期的歌人,“三十六歌仙”之一。著有《躬恒集》等。
壬生忠岑(生卒年不详),《古今和歌集》的编辑之一,歌道出之于纪贯之门下,曾历任政府官吏,终叙六位。平安朝中期的歌人,“三十六歌仙”之一。
纪友则(?—907),《古今和歌集》编辑主干之一,平安王朝前期歌人。
延喜初,曾任大内纪,叙六位。
在原业平(825—880),阿保亲王第五子,曾历任内外官吏。他善作和歌,被认为是古代歌圣柿本人麻吕而后第一人。
伊势(生卒年不详),伊势守藤原继荫之女,曾为宫人,受宇多帝宠爱,并生皇子,当时女歌手第一人。
小野小町(生卒年不详),女歌人,与伊势齐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