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履祥 编辑
张履祥(1611年11月5日—1674年8月29日),汉族,字考夫,又字渊甫,号念芝,号杨园,浙江桐乡人,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今属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故学者称杨园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
张履祥生于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少孤家贫,母以孔孟皆无父之儿教之。年十一,就馆于陆昭仲,十五应童子试,补弟子员。后以教馆谋生。又往藏山和靖书院,受业刘宗周。闻京师有变,遂弃诸生,隐居教授。道光时入祀太庙,同治时入祀文庙。
其著作因付梓较晚,清初影响不大,至清末被视为上接程朱之绪,下开清献(陆陇其)之传。志称“朱熹后一人”。著有《读易笔记》、《愿学记》、《近古录》、《补农书》等。 后人辑有《杨园先生全集》。
本名:张履祥
别名:杨园先生
字:考夫,又字渊甫
号:念芝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桐乡龙翔
出生日期:1611年11月5日
逝世日期:1674年8月29日
主要作品:《读易笔记》、《愿学记》、《近古录》、《补农书》等
主要成就:清初朱子学倡导者
幼年经历
张履祥
成年经历
刘氏历任朝廷要职,大节彪炳,儒学兼崇朱(熹)、王(阳明),重诚意、慎独,穷经、读史,受教后深有所得。张履祥为学善思考取舍,后专意程(程颢、程颐)、朱,其学说大要以仁为本,修己为务,而以中庸为归,穷理居敬,知行并进,亲切平近,不尚辞辩。其一生潜心于义理,认为三代以上,孔孟是集大成者;三代以下,程朱是集大成者。时人把他和陆陇其并提,视为闽洛学派的正传。后以刘氏《人谱》与程朱学说不合,乃另辑《刘子粹言》一书以作补救。明亡后,曾和海盐何商隐、嘉兴徐敬可、崇德吕留良等秘密联络,准备俟机恢复明室。后见大事无可为,乃息交绝游,抗志不出,隐居乡间,训蒙自给,且凡以应科举试而求教者,皆婉拒之,常告诫学童:读有用之书,务经济之学,毋专习制义。清康熙八年(1669),应吕留良聘至崇德南阳村东庄(今属桐乡市留良乡)执教,订《东庄约语》,教学生遵循,主张“学问固重实践,然必自致知格物始”。又与吕留良等刻印程朱遗书、语类及先儒遗著数十种行世。其先后在邻近县乡从教三十余年,于清康熙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1674年8月29日)去世,年六十四。
中年经历
张履祥
隐居生活
张履祥的隐居生活是以教书为主,另有40余亩田地雇人耕种。他在教学之余。也亲自动手干些农活,还经常向老农请教和讨论问题。农忙季节,他或是亲自监督雇工劳动,检查成绩;或是穿草鞋、戴草帽,送饭到团间。他最擅长的农活是修剪桑树,连有经验的老农也比不过他。实践使他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在《补农书》“跋”中说:“予学稼数年,咨访得失,颇识其端。”
张履祥遗像
死后
对于张履祥的尊崇,在他死后的二百多年之中不断升温,最终使得他由一介布衣而成为孔门圣贤。乾隆十六年(1751),浙江学使雷鋐为其立碑,称他为“理学真儒”;嘉庆十六年(1811),立张履祥主祀于青镇分水书院;道光五年(1825),入祀乡贤祠;同治三年(1864),浙江巡抚左宗棠亲自题碑“大儒杨园张子之墓”;同治十年(1871),张履祥终于获得了从祀孔庙的儒者最高荣耀。张履祥“由凡入圣”,一方面是因为晚清理学发展与地方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学术上的成就,他的学术实现了“继往圣而开来学”,确实也是清初理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传道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除了《补农书》之外,还有《读易笔记》、《愿学记》、《近古录》、《训子语》、《训门人语》,汇集成《杨园先生全集》,其中《初学备忘》是一部蒙学读物。
农学
张履祥极重农学,主张耕读不偏废,“治生以稼穑为先”。顺治四年(1647)后,教学之余,亲自经营农业,岁耕田地各10余亩。每届农忙,必停馆返里主持收种,或草履箬笠,送饭至田头,或率家人下地劳作。他时常与老农交谈,故熟谙农情,于艺谷、栽桑、育蚕、畜牧、种菜、莳药诸行无不精通。
顺治十五年作《补农书》,以补湖州《沈氏农书》之不足。该书是应嘉兴徐敬可的请求而写的,重视植桑并兼顾水稻生产,对于耕种、蚕桑、养鱼、酿酒乃至养猪羊和农家经营、农民生活技艺都有记述。因其有益于民生日用,刊行后流传于东南各省并为附近各府县方志所摘引。后人评为“总结明末清初农业经济与农业技术的伟大作品之一,是我国农业史上最可宝贵的遗产”。1957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组织力量来嘉兴地区进行深入的调查,对《补农书》作过专题研究。农业出版社出版陈恒力的《补农书研究》,重印《补农书》。
著作
著有《经正录》、《愿学记》、《问目》、《备忘录》、《初学备忘》,《训子语》、《言行见闻录》、《近鉴》、《读易笔记》、言《补农书》等。后人辑为《杨园先生全集》五十四卷(《四库全书》存目)。《清史稿》有传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