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仙芝起义 编辑
王仙芝起义又称王仙芝之乱,是指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初至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在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
中文名:王仙芝起义
类别:反抗唐朝黑暗残暴统治的农民起义
起义人籍贯:濮洲
起义人:王仙芝
宣布起义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初,王仙芝在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发出檄文,斥责唐朝吏贪赋重税,赏罚不平,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率领起义军攻克曹州(治今山东曹县)、濮州。
迅速发展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六月,冤句(今山东菏泽)人黄巢起义响应,率众数千会师曹州,声势日益浩大。四方苦于苛征暴敛的百姓,散居民间的庞勋旧部,争先投奔义军,发展到几万人。攻郓州(治今山东东平),袭沂州(治今山东临沂),推动农民反抗斗争迅猛发展,到十一月,农民起义军“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同年十二月,唐僖宗李儇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特赐禁军3000人,甲骑500骑,并命河南诸藩镇所遣各军均由宋威指挥。
南征北战
王仙芝起义军作战路线图
乾符四年(877年)正月,王仙芝攻取鄂州(治今湖北武昌)。七月,与黄巢合兵攻打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失利后于八月攻占安州、随州,以后又转攻复州、郢州。虽然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唐王朝在三月发布《讨草贼诏》,动员官军和地方武装加紧镇压起义军;同时对义军发动政治攻势,如解甲投降,必当超授官爵,厚赏资财。王仙芝于十一月再次写了降表,派他的心腹大将尚君长、蔡温球等人去邓州请降。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送他们前往长安途中,被妒嫉其功的招讨使宋威派人劫持,谎奏在颍州(治今安徽阜阳)西南作战俘获,在狗脊岭(在唐长安城内东市)将尚、蔡等人斩首。这个消息使王仙芝十分忿怒,率军南下,渡过汉水进攻荆南(今湖北江陵)。
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义军被曾元裕包围于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经过无数场激烈的战斗,义军5万余人英勇牺牲,并且在突围中王仙芝不幸战死。余部渡江转战江南,另一部由尚让率领投奔黄巢继续战斗。
正面
王仙芝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极大地打击了唐朝封建政府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影响深远,其后续的黄巢起义更是迫使唐朝政府退随到了四川,直接打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
作为这次农民起义的主要领导者的王仙芝,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特质和宝贵品质,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软弱、妥协和局限性;既敢于反抗剥削,又对地主阶级抱有幻想。回顾王仙芝起义的整个过程,从起义开始到战死,三年之间。
负面
王仙芝提出“平均”口号,对动员农民起而反抗唐朝黑暗统治具有很大推动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与反抗性的集中体现,值得赞扬,但是在胜利面前经不住考验,在失败面前经不住打击,一再向地主阶级乞降、退让,削弱了起义力量,分裂了革命阵营,导致了对敌斗争的失败,不能不说他的失败,是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阶级很好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任务,只是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完全依赖于土地等生产资料,而土地等生产资料又是属于地主阶级所有,才致使封建小农对地主阶级产生妥协、退让的心理,才使他们不敢完全地打破封建统治秩序,才使得他们不能够向更高的革命阶段迈进,取得更为辉煌的革命成果。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