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谏诤 编辑
谏诤(jiàn zhèng),汉语词语,意思是指直言规劝以使人改正过错。
中文名:谏诤
外文名: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拼音:jiàn zhèng
反义词:阿谀
释义:直言规劝以使人改正过错
《孝经注疏·卷七谏诤章第十五》第4段是《孝经》经文: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三国志·卷一四·魏书·刘放传》:然时因群臣谏诤,扶赞其义,并时密陈损益,不专导谀言。
《魏书˙卷七十七˙高崇传》:谏诤极言,无所顾惮。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历观 秦 汉 以及 五代 ,谏诤而死,盖数百人。”
宋 秦观 《任臣下》:“谏诤之臣,其功在于正纲纪、立风宪,通上下之情,使乱臣贼子顾惮而不敢发,如此而已。”
叶君健 《自由》十四:“ 吴春茂 说这番话的态度,正如一个忠臣在对皇帝进行谏诤一样,语调非常诚恳。”
自此谏诤路绝,贤豪解体。——《东周列国志》
【经文】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郑玄注云:至亲,无去志,在感动之。
孔颖达疏云:父子天然,理不可逃,虽不从,则当号泣而随之,冀有悟而改之。然论语云:事父母几谏。此不云者,以其略耳。檀弓云:事亲无犯。相互耳。又云:事君有犯。故此论其微,檀弓言事亲无犯,此论其犯,亦互言耳,故注云至亲无去志在感动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