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陵之战 编辑
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吴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 。周敬王三十六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全歼十万齐军 。
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鲁。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联合鲁国进攻齐国,公元前484年5月27日,双方展开大战,大败齐军。吴俘获齐中军将国书及大夫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此为“艾陵之战”。
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较大、较彻底的围歼战,同时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此后预备队的作用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名称:艾陵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 484年5月27日
地点:今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
参战方:吴国,齐国
结果:吴国胜
参战方兵力:各为十万
主要指挥官:吴王夫差,大夫胥门巢、王子姑曹、展如;齐:国书,高无邳,宗楼
战争前情
吴国为称霸中原,于三十五年联合鲁、邾、郯国军队攻打齐国,并派舟师自海上攻齐,被齐军击败。次年春,齐为报复诸侯攻齐之役,派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五月,吴王夫差闻齐军攻鲁,率吴军会同鲁军以击之,攻克博(今山东泰安东南),进驻赢(今山东莱芜),旋与齐军主力在莱芜钢城艾陵展开决战。
进攻路线
艾陵之战邮票
艾山奇洞
战争经过
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此战役的经过是有依据的,《东周列国志》中,就描绘了此战的经过。由于双方兵力各为十万,大体相当,于是吴上、下、右军分别由大夫胥门巢、王子姑曹、展如指挥,与齐军相对列阵。吴王夫差亲自指挥中军,列于吴三军阵后为预备队。齐军由国书率中军,高无丕率上军,宗楼率下军。吴军胥门巢率上军先到艾陵地,齐将国书亦至。公孙近率部迎天军,国书助之,大败胥门巢。时鲁将叔孙州仇率兵会吴,引吴国大军至艾陵西五里下寨。哀公十一年5月30日一早,夫差命叔孙州仇率吴军打第一阵,展如打第二阵,茹曹打第三阵,胥门巢率鲁兵三千往来诱敌。自引大军屯子高阜处,相机救援。
齐军第一仗胜,吴上军则被齐中军击败,认为有把握战胜吴军,群情激昂,吴将胥门巢率部挑战,齐将公孙挥因曾击败胥门巢,往迎出战。胥门巢见公孙出兵,立即退走。叔孙州仇截住公孙挥厮杀,胥门巢回身助攻。国书派公孙夏出车攻胥,胥门巢又退,公孙夏急追,展如引兵截住公孙夏厮杀,胥门巢又回车助战。恼得高无丕、宗楼一齐出阵。吴军姑曹挺身独战二将,全无怯意。国书见吴兵不退,引全军助战。吴军渐招架不住。吴王在高处看见,命伯引兵一万接迎诸军,亲率精兵三万、分三股反以鸣金为号,从一侧穿插齐军,将齐兵隔绝三处。齐军首尾不能相顾。吴军见夫差亲临指挥,救援胥门巢军,勇气倍增,大败齐军,获齐军革车八百乘。
艾陵之战
春秋战国时吴国末代国君。吴王阖闾之子。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夫差二年(前494),即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打败越兵,又乘胜攻入越都,迫使越王勾践退保会稽山。他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与越国讲和。夫差遂率吴军北上,征伐鲁、齐等国。
十年,在邗(今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又开凿邗沟,连结了长江、淮水,欲争霸中原。十一年,从海上伐齐国,之后又派兵从陆上讨伐齐国,大败齐国。十四年。夫差与晋、鲁等国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正当吴与晋相争,夺得霸主地位时。因国内空虚,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吴都,大败吴军,并杀死吴太子。
夫差匆忙回师,与越议和。此后吴国又屡遭楚、越攻击。二十三年,都城被勾践攻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夫差)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越王句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遂北伐齐,败齐师於艾陵。
2.《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居二年,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句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疭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一】,虏齐高、国以归。
吴王夫差剑
3.《左传·哀公十一年经》:
五月,公会吴伐齐。甲戌,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齐国书。
4.《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吴表:
吴王夫差十一年,于鲁伐齐救陈。杀伍员。
综上所述:关于艾陵之战时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左传·哀公十一年经》时间相同都为鲁哀十一年(前484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吴王夫差十一年(前485年)《史记·吴太伯世家》为夫差七年(前489年),应为公元前484年前后
《东周列国志》记载与此相同。吴军在5月攻下了博城,哀公十一年5月27日攻克嬴城,至29日进至艾陵地西5-里(约在今苗山镇)。嬴城至苗山20余公里,约1天的路程,吴军在两天多的时同内完全能到达。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牟城(牟县城)即今莱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的古牟子国城,以东的广大丘陵山地,古时称艾邑,是牟子国辖地,后是莱芜、新泰、沂源、博山的交界地。钢城区艾山办事处、黄庄乡、寨子乡,沂源县的土门镇、草埠、徐家庄,莱城区苗山镇的常庄一带,博山区的南博山镇以南,当属艾邑辖一地艾百,因有艾山而得名。其地区叫艾山的有两处,一处在钢城区的艾山办事处宋家庄村北。海拔116米,顶有石山寨,山脚东南处有铁矿、冶炼遗址。另一处在沂源县徐家庄乡,海拔约400米。两地均传说古时建城时,忽然一夜间起了一座山,碍于修城而停建,因名碍山。另一说是山岭到处生长着艾草,故名艾山。此地地壳有断裂带,史载汉时山在地震中有所变化,但据较多的史料载为艾,因此应名艾山。由此看来,原牟国境东有艾山,因地广名艾邑。又因全是低矮丘陵,又名艾陵。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