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舞 编辑
武舞,汉语词汇,读音为wǔ wǔ,解释为雅舞的一种,与“文舞”相对。始于周代。舞时手执斧盾。内容为歌颂统治者武功。用于郊庙祭祀及朝贺、宴享等大典。
舞: 舞 wǔ 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
西周时期,武舞也常被作为一种搏杀技术的训练方式,并以集体的武舞演练方式来增强军队的士气。此时的武舞,著名的两种:一为象舞;一为大武舞。象舞是周文王时的武舞。在周代,姓舞的武术套路与姓武的武术套路,似乎是分离而并存的。只是,从现有的历史记载看,姓舞的成份更多一些。
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一宽松的学术环境下,武术的功能与形式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此时,以前主要被运用于战场的军事武术,开始向生活领域渗透,日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娱乐性和竞技性的民间武术。
经由春秋战国的发展,到汉代尤其是东汉时,已有较大的发展。此时的剑舞、斧舞、钺舞等,已更多了强烈的攻防含义。作为一种简易的武术套路,当时的武舞,其技击性与规范性已经形成。
到三国时期,武舞的发展从娱乐转向了一种搏杀手段。“鸿门宴之项庄舞剑”这一典故表明,当时的武舞,乃是以舞的形式对技击实战的真实演练。
而现今“武舞”是一门将武术套路动作融于现代舞蹈(如街舞 摇滚舞等)的新艺术,在发展流行舞蹈的同时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化。在21世纪武舞发展中,李城鑫主张“武舞”是融合百家武术与百家舞蹈的相结合体,在武术中融入舞蹈的神韵,在舞蹈中融入武术的精髓,使两者之间有所共鸣,在武术与舞蹈的演练过程中,武术与舞蹈相结合形成的交点称之为“武舞”。武术,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舞蹈,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而武舞,是通过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节奏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新的思想情感艺术。
从古至今,武术和舞蹈都是以身体来表现艺术的,它们在表现的审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形式美”。中国武术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表现出的表演性和娱乐性,它的形式就是武舞的结合。武舞与武术在起源上是一致的。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人们视觉享受的提高,武侠电影的武打动作也在不断地创新。现代武侠电影在涉戢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将打斗的姿势、形式、节奏、韵律、质感等,生动唯美地表现出来,从单纯的打斗、单纯视觉奇观逐步演变为一种以武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即“舞蹈化”动作的武术之舞,这种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在银幕上便演变成为一种优美动人的“武之舞”。在这种武舞之美的意境之中,我们能够充分体验打斗双方的那份优稚与从容、力与美、动与静的和谐统一,那种浑然天成、随意而发的心理感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