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编辑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四川省宣汉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是土家族人在长期田间劳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边打锣鼓边演唱的民间音乐形式。土家人称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这两项农事活动均在盛夏时节进行。为解除疲劳、振作精神,土家人在劳作时以锣鼓助兴,故名“薅草锣鼓”。薅草锣鼓现主要流传在四川宣汉县的55个乡镇及周边的万源、开江、重庆开县等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巴人由渔猎生产向农耕文明过渡时期。
2008年6月7日,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27 。
中文名: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四川省宣汉县
保护单位:宣汉县文化馆
遗产编号:Ⅱ-27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现主要流传在四川宣汉县的55个乡镇及周边的万源、开江、重庆开县等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巴人由渔猎生产向农耕文明过渡时期。 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一种劳动山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人代代传承,一群人在地里锄草唱和,二人在地头敲锣打鼓领唱,歌词有不少为口头即兴创作。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起源,据当地歌师称即源于驱除虫疫,并向各路神祇祝祷,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川东薅草锣鼓传承人袁诗安在介绍该地薅草锣鼓的历史来源时说:“盘古开天辟地后,神农氏种五谷。五谷种成后发现田中有虫吃秧苗。神农氏为除虫,广告天下挑选善唱歌郎,在其中选出成功(音)、刘源(音)二人。成、刘二人口聊舌辩、声动天地,连唱三日三夜后田中虫尽。神农氏封二人为歌中状元。从此之后,田中劳动时伴随演唱的方式就一直流传下来。”从此传说来看,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当源于驱逐虫疫,祈祷丰收。另据当地部分学者考证,该地的薅草锣鼓源于3000多年前古代巴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的击鼓鸣锣吆喝,后来这些吆喝声逐步演化为带有仪式性的音乐表演。从这些传说及考据来看,川东薅草锣鼓的产生应该主要是基于请神、祭神、辞神、驱鬼、逐疫等目的,因此在诞生之初它应该作为傩祭功能音乐的一支而存在的。后来,人们表演薅草锣鼓的主旨慢慢发生变化,祭祀的成分逐步减少而娱乐的成分逐步增多,继而演变为这种半祭神半娱人的音乐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一种原生态的古老民俗艺术形式,与其他地方的薅草锣鼓一样,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地域特点。其在语言、音调、表现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源于农耕经济的社会生产模式。在土家族聚集的大山区、丘陵区和平坝区,都有薅草锣鼓民俗的传承,并在巴渠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表演模式。一般来说,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以一至三人自击锣鼓自唱的方式表演,伴奏乐器有鼓、锣、钹等,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是一锣一鼓二人演唱。
受古代巴人军舞的影响,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锣鼓乐属于清锣鼓派系,一般不与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其他丝弦乐器搭配,演奏过程中也没有固定的音高,只有节奏、音响、力度及各种打法。主要乐器包括三种:武锣、土鼓和小马锣(钹)。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所用的锣和鼓是很讲究的。锣是土家族钟楼所用的土锣,被称为“武锣”,重约9斤半。由于比较笨重,执锣人一般要用竹制的挑担从左肩膀处吊于胸前,挑担的另一端从背后固定在紧缠腰间的土布腰带上。演奏时,左手掌控,右手敲击。武锣在三种乐器中占主要地位,控制着节奏、音高和力度。土鼓是土家族特有的乐器,同属于古代军鼓系列,高7寸半,直径为1尺,鼓钉有360个,鼓身以若干薄木片竖围而成,上、下两端以竹篾做箍。全国其他地方一般鼓身为红漆涂色,朱红颜色象征着喜庆,而土鼓则不同,一般用土漆(漆树之天然漆)涂染咸黑色。土鼓起贯穿作用,将三种器乐之音连贯起来,成为乐音。而小马锣一般只起配音作用,见空补音,有的还像玩杂耍似的抛向高空,起到延音作用,使补音悠长,韵味无穷。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锣鼓表演方式一般分为“文锣鼓”和“武锣鼓”。文锣鼓由掌锣、挂鼓二人边打边唱,以抒情为主,节奏较慢且深沉,但却不失力度。文锣鼓是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近代以来最常见的锣鼓演唱形式,在有变换的锣鼓演唱过程中,一般用于薅草劳动刚开始或者不紧不慢的薅草推进过程中。武锣鼓由掌锣、挂鼓、握钹三人甚至五人边打边唱,锣鼓点子非常丰富,节奏紧促且变化多样,气势高昂。武锣鼓多用于薅草劳动过程中加快进度的时候,或是举行薅草劳动竞赛的时候,起到展示热闹忙碌的劳动场面、渲染协调紧张的劳动气氛、激励积极竞争的劳动斗志等作用,节奏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武锣鼓出现的时候,一般都是整个薅草锣鼓的高潮。
演唱形式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比赛
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上的特质决定了音乐流传的地域及文化属性。土家族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属于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口语及歌唱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语言本质上是在宣汉土家族劳动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基础上演化而咸的一种音乐语言,其特有的平仄韵律和起伏线条感均体现了巴渝地方俚语文化的特色。赵英、何元平在《四川戏剧》2008年第4期发表的《巴渠地区“薅草锣鼓”艺术形态研究》认为:“川东薅草锣鼓的唱词最为常见的是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也有其他句型,其中,衬词多以虚词为主,实词为辅,运用比较灵活。每段唱腔一般为复句押韵,且一韵到底。”虚词的使用和韵律的巧妙安排为作品增添了很多地方色彩。熟悉的音韵、词调,带有乡间语调的对白,使得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深受当地土家族人的喜爱,由此成为川东土家族聚集地区语言传承的一种特殊载体。土语的民间性、通俗性特质,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为其传承奠定了基础。
传承价值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人们在创造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杰出传统文化的代表,演绎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和创造历史的伟大精神,丰富祖国多元化文化,成为川东人们广泛流传的精神财富。
川东薅草锣鼓在田间作业中发挥了指挥劳动、活跃现场气氛、调节劳作者情绪的作用。它具有率真质朴的音乐个性,拥有数百首曲目的丰富蕴藏量,明快简洁的音乐语汇中保留了大量古代体力劳动中的音乐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受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百里峡薅草锣鼓的生存空间20世纪90年代后正在日益缩小,有濒临失传的危险,老年歌手相继过世,中年人大多移居城里,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人员大量外迁,歌手队伍完全青黄不接。因此,保护、传承、创新川东宣汉百里峡薅草锣鼓的工作已到了非常重要的时刻。
保护措施
为了将宣汉土家族薅草锣鼓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每年6月都要在土家族乡镇举行一场土家族薅草锣鼓赛歌会。
对于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近年来有一些音乐界的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先后生诸如《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当下语境与文化价值研究》《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艺术形态及美学特点研究》以及《论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美学思想》等一系列研究。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宣汉县文化馆获得“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项目保护单位宣汉县文化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宣汉县文化馆(宣汉县美术馆)。
2012年,宣汉县对原生态薅草锣鼓进行提升和打造,精心编排了大型土家族薅草锣鼓歌舞《幸福生活抿抿甜》,该节目先后参加了四川省和达州市的专场演出和2013年的四川省新春联欢晚会演出。
2013年12月,在央视春节节目征集中,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直通春晚》的现场直播,这是达州市本土原生态节目第一次登上央视舞台。
荣誉表彰
2013年10月,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在第三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第三场文艺巡演中获得“金土地奖――最佳演出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