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溪 编辑
檀溪,是中国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城流域。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又名檀溪湖,在襄阳城西真武山北面 。因刘备的卢“一跃三丈”而“跃马檀溪”闻名于世。
檀溪
檀溪
的卢“一跃三丈”,说明了刘备跃马时的檀溪最少有三丈宽。为何如今檀溪只有其名而无水呢?清光绪《襄阳府志》说:“檀溪向为汉水所经,自老龙堤建,溪不复与汉通,日就淤塞,今皆民产矣!” 由此可以看出,远在一千多年前,补修老龙堤后,檀溪之水不再入汉,檀溪就日渐淤塞了。那么,老龙堤是何时所筑呢?可以说远在汉魏以前,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胡烈为荆州刺史,有惠化,补缺堤,民赖其利。这与刘备马跃檀溪、三顾隆中已晚六七十年。胡烈仅仅是补缺堤而已。是堤之设,据文献载,始于商周,但不过是草创。 堤筑之后,檀溪之水,流于何处?上述《府志》曰:“昔日汉水,会檀溪、襄水(今南渠),以绕郡城,过岘山,复入于汉,是以《水经注》云,又与襄湖水合并。”即檀溪与襄水合流,注入汉水,到如今檀溪就只有其名而无水了
檀溪将规划发展成以自然山水与三国文化为特色的城市新区。《檀溪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获政府批准,并开始实施。规划檀溪片区东起长虹南路,西至万山,南以环山路为界,北至汉江。檀溪未来的发展定位为以居住、市级行政办公、滨江娱乐休闲为主要职能,以自然山水和三国文化为特色的城市新区。依据规划,檀溪新区将严格控制开发建设规模和强度,人口控制在8万人以下;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檀溪新区内以多层、低层为主,在襄阳市广电中心周边适当布置少量高层。檀溪片区民房改造及区内其他建设项目应符合该项规划的要求,改动内容需上报规划部门审批。发展中应妥善处理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
檀溪
此时刘备正寄居荆洲,住在襄阳。半夜听到骏马长嘶,声音洪亮,便起身去看。俗话说,将士惜马,秀才爱书。他想,这么好一匹马,不可不救,便把它放走。白马淌出眼泪,屈下前蹄,向刘备点了三下头,然后一声长啸,飞奔而去。蔡瑁得知,气得咬牙切齿,眼睛发红。心想:“往日想杀你找不到由头,今天可是你自己找死,不除掉你这大耳怪,迟早要夺走我的地盘。”便来抓刘备。谁知刘备猜到凶多吉少,已掩面溜出了西门。蔡瑁笑道:“别看他出了门,还是瓮中鳖,罩中鸡,看我生擒了他。”带着人马一路追去。
刘备逃到檀溪湖边,眼见湖水茫茫,追兵渐近,不禁失声痛哭。正在这时,那匹大白马忽地跃到眼前,咴咴直叫,贴近刘备屈下四蹄。眼看蔡瑁呐喊喧天,追至身后,刘备霍地抓住马鬃,翻身上马。只听一声怒吼,白马四蹄腾空,跃过檀溪湖,奔向万山丛中。真武山下深深的蹄印,就是大白马留下的神迹。
檀溪
襄阳檀溪古鸭湖
逶迤西来的汉江,浩浩荡荡,流到襄阳,就告别了秦岭大巴山的崇山峻岭,进入宽阔的江汉平原,正所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襄阳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像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它没有星罗棋布的湖泊,但是作为一种水体――湖泊,襄阳还是有的,襄阳城西门外的鸭湖就是其中一处。
古鸭湖,在襄阳城西门外。原为一片浩淼的水域。鸭湖又名檀溪湖。据《水经注》记载,“檀溪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东为鸭湖,湖之北渠溪水所导。”又“鸭湖皆山水所汇,曝则成陆,潦则成湖。”文中所指的位置即今老龙堤以南,南至岘山北麓的关路口,琵琶山,真武山,羊枯山及郑家山脚下,西至万山,顺安山,东至落桥街一带的地区。
襄阳诗人孟浩然有《登望楚山最高顶》诗:“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当年诗人登上襄阳城西南的望楚山,看到檀溪的水域,心驰神往,便想到了烟波浩茫的云梦泽;远望鸭湖与西南诸山参差相接,山环水绕处,又联想到那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源。诗人在《檀溪寻故人》中还吟道诗:“化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由此可见,当时鸭湖一带完全是一个山水相映,风光绮丽之地。孟浩然诗中所说“池分跃马溪”讲的就是在《三国演义》中写得绘声绘色的“刘玄德马跃檀溪”的掌故。这个故事与鸭湖有着直接的关系。
东汉末年,刘备屯兵樊城,到襄阳投靠荆州牧刘表。襄阳本地豪强蒯越,蔡瑁料刘备他日必成气候,在刘表宴请刘备之时,预谋刺杀刘备。在宴会上,刘备闻讯慌忙逃出,跑出西门却被檀溪鸭湖所阻,眼见追兵即至,刘备向自己的坐骑大呼:“的卢努力!”马受惊后一跃而飞跃檀溪鸭湖。的卢马落蹄之处留下两个深坑。《襄阳县志》也载:“汉先主(刘备)屯樊城,刘表请先主宴会,蒯越、蔡瑁因会取(谋杀)先主。先主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走渡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先主曰:‘的卢可努力’!乃一跃三丈,遂得过”。湖水当年状况可以想见。
在东汉末年,檀溪鸭湖之滨还居住过三国时代的名人徐庶和崔州平。这一史迹出自《晋书.习凿齿传》在习凿齿的一封信中写道:“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北临襄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极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这位:“走马荐诸葛”的徐元直,这位“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徐庶,与名士崔州平选檀溪鸭湖之滨而筑精舍,可见昔日此地环境是如何宜居宜人。
世易时移,沧海桑田。如果不借助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我们已经看不到鸭湖当年的风采了。但是,其西南,青山依旧在;其东北,汉水仍长流。当海内外的旅游者,文化寻根者、对三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游客,来游襄阳,他们都不得不故地觅踪,在鸭湖,檀溪一带流连忘返。檀溪鸭湖所留存的大量的人文遗迹,和名胜古迹所形成的文化积淀,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并吸引着我们去怀古、去探索
鸭湖的成因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看, 鸭湖的成因,在很久以前可能是为汉江或者是襄水河床的一部分。由于汉江河床的自然改道,江水可能就远离了万山的东侧,真武山的北麓,而整体北移。留下的故道河床就形成了自然地理中所说的水力冲击形成的“河成湖”,也叫“牛轭湖”。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鸭湖是一个“死湖’。它是以西南诸山水系为源头,通过檀溪与汉水相通的。
《水经注》其实说得很清楚:“檀溪水向为汉水所经”、 “鸭湖又东合檀溪水,乃檀溪之下流。语甚明白,其为汉水所经,自属未筑堤以前事”。说明汉水是穿过鸭湖后又在观音阁处归入汉江主流的。可以推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檀溪的鸭湖虽已成湖泊,但依然有部分汉水分流而过,如汉水被鱼梁洲分割成两支一样。
至于鸭湖才和汉江完全阻断,可能是由于从万山到夫人城间筑起的老龙堤工程所致。一九七三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所绘的《襄阳地区水文工程地质图》也充分证实古鸭湖地区属襄阳古河床区,它更更加科学的反映了汉江河床变迁及鸭湖的成因。又由于西南诸山长期山洪奔流而下,泥沙流入湖中,沉积湖底,原汉江河床则逐渐淤高,湖面也不断缩小,湖岸也逐渐被开辟为耕地。
相关文化
檀溪影视资料
曾任汉南从事的唐代诗人胡曾,春游檀溪,有诗一首是:“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跳檀溪。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前绕大堤。”这首诗作者抒发了对刘备跃马过檀溪而产生山河依旧、物是人非的感叹。
到了宋代,苏东坡也有古风一篇,吟颂檀溪跃马。其中有几句是“襄阳会上王孙饮”,“一川烟水涨檀溪”,“马蹄踏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深如梦”。描写了刘备马跃檀溪的情景以及对天下三分终归一统的感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