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江门外 编辑
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称“新门”或“新开门”。元末改筑杭城后,称永昌门。清代初年,始改名“望江门”,杭州人也习称“草桥门”。
中文名:望江门外
别名:新门、新开门
始建时间:南宋高宗绍兴年间
俗称:草桥门
望江门外
39路; 113路; 196路; k202路; k20路
详情望江门外
“永昌门”改名“望江门”
1642年(明崇祯年间),东阳大荒。县令姚孙乐的家原来在城外,见世道不安宁,便迁往城里,浩浩荡荡的搬家车队引来许多乡民观望。此时许多人家断粮久了,见县令家粮车丰盈,就有胆大的劫了。
却说东阳有个读书人许都,也该他有事,那天他母亲去世,正在出殡,撞上了前来捉拿的官兵,不由分说地抓人。许都说:“我今日葬母,身犯何罪?”许都的把兄弟朱子彪是一条汉子,一怒之下将领队的千总拖下马来,夺了腰刀,手起刀落,千总的人头滚落地上。朱子彪说:“不反也是死,反也是死,大家反了!”于是乡民闻声而起,将送孝的白布缠在头上,号称“白头军”。许都也是一条汉子,便带了一群人杀奔东阳县城,一边还派人去中原联络李闯王。不几日,占了东阳、浦江、兰溪,浙东浙西都传遍了。
望江门外
不久,杭州城里流传起一段许都的故事,说阴历七月十五鬼节那天,许都曾到过杭州。他出清波门,来到于谦祠堂。都说于坟祈梦很灵,读书人考试前都要在这里住一晚,那天许都就住下了。这一夜,他梦见于谦授他玉印一方,上刻“受命永昌”。
许都的人头挂到第二年清明才被摘下,那时天下已乱成了一锅滚粥。又是一个清明过去,永昌门城楼上那面日月同辉的大明旗帜,被满清的蟠龙旌旗替代了。1666年(清康熙年间),一个炸雷毁了永昌门城楼,二十四年前的往事也早被人淡忘了。
这也是一个马年,据说,许都斩首时正好三十六岁,属马。清人毛先舒有《永昌门眺望》诗一首:“马落射坡惊似电,牛归沙岸黑连云。”于是,杭州人又说起了许都在于祠祈梦的“受命永昌”;说起了李自成的年号也叫“永昌”。
这一年,城楼修复,“永昌门”改名“望江门”。
秦桧太师府的落成典礼
望江门外
位置有变化,城门的名字也变过数次,这座城门南宋时称作新门,也称新开门。城门内大街,因中河上的望仙桥而得名,称望仙桥直街(今望江门直街)。这条街称得上是一条上香古道了,上八府的人来灵隐、天竺上香,都从七甲渡口下船,过观音堂,沿老江堤(现在的秋涛路),经草桥,进城门。再走望仙桥直街,穿城西去。梁山伯送祝英台回上虞老家,十八相送,走的就是这条路。七十一岁的任老伯,四代居住在望江门内,他说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说法。
这节不说百姓上香,单说秦桧的太师府落成典礼。这个地段南有皇城,北有驻军,东有江堤,离御街(现在的中山路)、各部衙门又近,上下班方便,那时也算是一类地段了。某天,宋高宗一高兴,就把这里的黄金地块赐给了太师秦桧。
1145年4月,秦桧的太师府落成,内侍送来皇帝的贺礼,还带了一班教坊戏班子,浩浩荡荡地来了。这天,城门禁卫森严,望仙桥直街华盖相接,大大小小歌功颂德的匾额排了一街,从伊尹、吕尚赞到管仲、乐毅。奉承得好的,后来都有了重用。倒霉的也有,四川宣抚使郑仲的贺礼是蜀锦地毯一幅,称得上是“一寸金子一寸锦”。秦桧呵呵大喜,令人打开,当即在“一德格天阁”就地铺去,居然尺寸分毫不差。秦桧登时起了疑心,这太师府内定有郑仲布下的线人。郑仲后来被贬,这便是起因。
宴席开始,优伶献艺。上来两人,一人坐太师椅,一人擎大荷叶站立。坐者逗哏,站者捧哏,插科打诨,满堂哄笑。说完,坐者起身作揖致谢,帽子落地,露出发髻,只见这发髻不是像平时那样盘在头顶,却结在脑后,还是一个双环,时称“二胜环”。这时,举荷叶者指着双环问:“这是什么环?”坐者答:“二胜环。”拿荷叶的给了他一个响亮的巴掌,说:“你坐的是太师椅,拿的是银绢,怎么能将‘二胜环’掉在脑后?”这一说,举座皆惊,有胆小的,益发抖了起来。
望江门外
满朝文武,居然不及两个优伶。
皇帝作秀
秦桧死后,高宗赵构看中了秦府的地块。他退居二线当太上皇,想搬出凤凰山皇宫到城里去住,于是在秦府旧址上为自己造新宫,这就是德寿宫。德寿宫的范围大了,往北直到现在的佑圣观路。宫苑内挖了个小西湖,用竹筒接了好几里引来湖水,又垒了个小“飞来峰”。那时候,人称凤凰山的皇宫为“南大内”,德寿宫则为“北大内”。这一说法,就不只是赞叹德寿宫的广袤与瑰丽了,只说一件小事。
某日,赵构去灵隐,在冷泉亭坐定,有一僧人跪奉龙井茶一盏。赵构见他不止一次逢迎自己,做派像是官人,便问他身世。那人说,我本是某郡守,因得罪监司,被诬贪赃,免了公职,如今无以糊口。赵构随口说,我跟皇上去说。
望江门外
孝宗后来也把位子让给了儿子,想尝尝太上皇的滋味。他将德寿宫改名重华宫,又将自己的生日定为重明节。有人说,“重华”、“重明”不是好兆,一个“重”字,“二千日”也。果真,孝宗从退居到死,正好两千天。这大约是后人的杜撰,不过,倒有一点对这种“禅让”作秀不屑的意思。
2006年9月一个阵雨乍停的下午,我走进中河路18号工地,这里挖出了德寿宫的遗址。在五米深的一大片土坑中,民工们正洗刷着长满绿苔的南宋青砖。青砖细腻如砥,似是一条连了东西厅堂的甬道,娟秀的井圈,瓮底样的浅池。南边有一处四十多平方米的区域,露出九十多个木桩,据考古学者认为,是小“飞来峰”的地基,因为这一带地质疏松,无法承受小山似的太湖巨石。
草桥门郎英
说望江门,“草桥门郎英”不可不说。
城门外有座吊桥,人称草桥,因此民间也称此门为“草桥门”。明朝正德年间,说起杭州草桥门郎英,江南文士无人不晓。
望江门外
每日里,郎英坐在书架与案几之间读书写作,他写的书,天下文士读了,都想与他结交,家中常常高朋满座。郎英就在客厅贴了两张“来客须知”,一张说“求益”;一张说“薄奉”。“求益”说的是曹子建如何征求对自己文字的批评;“薄奉”说的则与书无关,此典故出自晋时吴兴太守陆纳。有一次陆纳请大将军桓温吃饭,以前他曾问过桓温的胃口怎样,桓温说,年纪大了,三升酒便醉,肉也超不过“十脔”(十小块)。这天桓温赴宴,陆纳只上了一斗酒,一斤鹿肉。陆纳说:你我加起来只需五升酒,今备有一斗,慢慢喝吧。郎英说,现在的人请客,菜少了被人看不起,这是什么道理,他用这个故事告诉来客,不要怪我“薄奉”。郎英在草桥门一带多少也算是一个富绅,估计那时候的杭州人请客也重派头,吃一半扔一半,郎英以此为耻。
望江门外
郎英写这番话距宋室南渡已四百多年,杭州话中的汴梁口音还是相当重。只有江干闸口一带,因为受钱塘江南岸的影响,还保持了杭州人原来的旧音。郎英所说的“旧音”,就是“越音”。
后人评述:以先生(郎英)之才,博取功名,易如反掌。但他“好言天下事”,是做“士”的独辟蹊径,“独为其难”。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看来,能让后来的杭州人记得的,还是郎英。
望江门外菜担儿
望江门外
于是杭谚有“望江门外菜担儿”。
南宋时周密的《武林旧事》说到杭州的“市”,有“药市”、“鲞市”等17种。其中“菜市”标注有新门(即望江门)、东青门(即菜市桥)、坝子头三处。旁边还有小字注明:“宋刻本”只有“新门外”一处。估计,望江门的菜市类似现在的三里亭蔬菜批发市场,官方认可。菜市桥与坝子头,大约是菜农的自由贩卖之处。
30年前的望江门直街,还是一条整日排满了菜担儿的街市。现在道路拓宽,印痕杳无。不过,出了古望江门的遗址,倒是真能看到一点旧时的影子,这就是小巧古朴的望江门外直街,紧挨了盘旋式地道与高架通衢的现代建筑,让人恍若隔世。
望江门外
往东走到海潮路口,也就是生产“朝阳”轮胎的杭州橡胶厂前,我想像了一下已经圈在厂内的海潮寺曾经的香火,以及于姓卖油郎摸黑在寺内开会的景象。又从黄家园小巷进去,走上灰团巷,见到了大片的豆荚与包米,南瓜与小白菜,还有朝天的粪池。
望江门外菜担儿,遗痕还有。
望江门外
那时候的贴沙河比现在要宽,上八府来的木排在这里交易,买木材的不光是杭州人,还有顺水从下三府来的乡人。“望江门外木排儿”,也是一句杭谚,传得要比“望江门外菜担儿”远。城门边在早年有一个水龙会,水龙会不仅管木材,还惠及地方。水龙会的锣声一响,响几声,是指哪一处发生了火警,于是,众人扛着水龙,“赶火”去了(这“赶火去”,也算是杭州话中的经典)。老人们至今说来分分明明。
望江门外
望江门外
“那时候,望江门内隆仁米店的六谷粉要比望江门外招发米店的吃口好,穷人买六谷粉,每次也只是一斤两斤。”闻老伯说。闻老伯7岁时,有一天,他娘要他去隆仁米店买一斤六谷粉。米店装六谷粉的袋子用的是范红纸(学生写毛笔字的描红纸),蛮薄。出城门过日本兵的岗哨时闻老伯照例鞠躬,这日本兵一脚踢过来,踢破了纸袋,六谷粉撒了一地。7岁的闻老伯呜呜地哭,边哭边走回家去。
闻老伯本来只是在一边听着,不响的,及他说完,我倒是一惊。原来,人生的寻常事也能说得声如裂帛。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