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编辑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读作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 。形容有实力的人或集团虽然衰败,但其余威和影响仍然存在。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
中文名: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拼音: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
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
词性:贬义
释义:形容有实力的人或集团虽然衰败,但其余威和影响仍然存在。
语法:复句式;作分句
【示例】明·凌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又道是百足之虫,至死不僵,跌扑不多时,转眼就高官大禄,仍旧贵显。”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有人解释为:有许多腿的虫子,死了也不僵硬。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
“百足之虫”并非泛指,而是特指。“百足”又叫“马陆”,是一种节肢动物,躯干有20节,第2-4节各有一对步肢,自第5节开始各有两对步足。生活在阴湿的地方。“之”在这里是指示代词“这”、“此”的意思。“百足之虫”就是“百足这种虫子”。
“死而不僵”也并非是“死了也不僵硬”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作为“僵硬”义项下的一个例句,可见是把该句中的“僵”当“僵硬”理解的;但从词源和词义上看,似乎不妥。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源出三国魏曹元首(冏)的《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这里的“僵”应该是“倒伏”、“倒下”的意思,而不可能是“僵硬”的意思。因为“扶之者众也”与“不僵硬”没有因果关系,而与“不倒下”才具因果关系。《史记·苏秦列传》:“详(佯)僵而弃酒。”《汉书·眭弘传》:“僵柳复起。”这些句中的“僵”都是“倒伏”、“倒下”的意思。
总之,“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全句的意思应是:百足这种虫子,即使死了也不倒下。比喻某人或集团虽然失势了,但仍存在一定的气势和能量,不是立即就会彻底垮台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