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涵和外延 编辑
传统逻辑认为,词项的内涵是指该词项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即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如“商品”的内涵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词项的外延是指具有该词项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也即词项指代的事物所组成的那个类,如“商品”的外延就是各种商品对象所组成的那个类。
近代作为逻辑教本之一的《波尔-罗亚尔逻辑》,第一次提出了内涵和外延的区别。后来的逻辑学家对这种区别的合理性虽然意见不一,但“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术语却沿用。
中文名:内涵和外延
类别:学术用语
所属学科:逻辑学
传统逻辑由于不考虑空类,因而对于任意两个可作直言命题主项、谓项的词项“S”和“P”的外延类S和类P而言,有且只有5种可能的关系。它们可用欧拉图解表示如下:
①S与P有全同(重合)关系,即凡S是P并且凡P是S;
②S真包含于P,或P真包含S,即凡S是P并且有P不是S;
③S真包含P,或P真包含于S,即有S不是 P并且凡P是S;
④S与P有交叉(部分重合)关系,即有S是P,有S不是P并且有P不是S;
⑤S与P有全异关系,即没有S是P。
以上5种关系是传统逻辑讨论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的基础。全同关系和真包含关系都是包含关系,S包含于P,或P包含S,即S是P。前4种关系又合称相容关系,即有S是P。没有S是P又叫做不相容关系。S真包含于P,P就叫做属,而S则叫做种。一个属包含有若干个不相容的种,这些种之间相对于该属的关系叫做并列关系;而每两个种之间是对立关系;一个属包含有且只有两个不相容的种,这两个种就是矛盾关系。
设P是属,S是种。这样,“P”的外延就比“S”的外延广,而“S”的外延就比“P”的外延窄;“P”的内涵比“S”的内涵浅,而“S”的内涵则比“P”的内涵深。这就是传统逻辑所谓词项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反变关系。但这不是一条严格的数学规律。如“人”的外延就比“动物”的外延窄,因为凡是人都是动物,而有动物不是人;而“人”的内涵却比“动物”的内涵深,这就是说,人的特有属性包括动物,而动物的特有属性并不包括人。
在传统逻辑里,减少一个词项的内涵以扩大它的外延,从而过渡到外延较广的词项,就叫做概括,如把“人”扩大到“生物”;增加一个词项的内涵以缩小它的外延,从而过渡到外延较窄的词项,叫做限制,如把“动物”缩小到“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