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浊扬清 编辑
激浊扬清(拼音:jī zhuó yáng qī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尸佼《尸子·君治》。
激浊扬清(激:冲击;浊:污水;比喻坏的;清:清水;比喻好的)指冲去污水,扬起清水;比喻抨击、清除坏的,表扬、发扬好的。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中文名:激浊扬清
拼音:jī zhuó yáng qīng
出处:《尸子·君治》
注音字母:ㄐㄧ ㄓㄨㄛˊ ㄧㄤˊ ㄑㄧㄥ
语法结构:联合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宾语、定语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激浊扬清”。
牵秀好说大话,常把自己夸得了不起。有一次竟对人说,他如果能居于督察百官的地位,就一定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如果能担任军事要职,就一定会建立将帅的功勋。
但是,他不过是说说而已,实际上没有照这样去做,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史称晋惠帝。司马衷患有痴呆症,第二年起,皇族之间为了争夺政权,发生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惠帝继位的时候,太后的父亲杨骏专权。惠帝的妻子贾后与杨骏争权。第二年,贾后指使楚王司马玮等杀了杨骏,换了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但后来她又指使司马玮杀了司马亮,然后又杀了司马玮灭口。此时,贾后掌握朝政大权,时间长达十年。
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起兵杀了贾后,后来又废惠帝自立。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合起兵杀死了司马伦,让惠帝复位,司马冏专权辅政。司马颙先是与长沙王乂联合起来,攻杀了司马冏;接着,又与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起来,攻杀了司马义,于是由司马颖专断朝政。不久,司马颙在别人打败了司马颖后独占朝政。但他的日子也不长,后被东海王司马越战败,与司马颖相继被杀。
当时牵秀担任尚书,但他对诸王专权、惠帝沦为傀儡,从不敢反对。相反,他见哪个有势力,就去投靠哪个。他先是为长沙王司马乂效力,接着又投奔成都王司马颖,后来再投靠河间王司马颙。最后,牵秀在这场皇族大混战中,被司马颙的部下杀死,以致他根本就没有做到自己说的,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
成文用法
“激浊扬清”指冲去污水,扬起清水。比喻抨击、清除坏的,表扬、发扬好的。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激浊扬清”也作“扬清激浊”。
运用示例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待制为官,尽忠报国,激浊扬清。”
清·张廷玉《列传·卷七十七》:“最上不避患害,抗弹权贵者。其次扬清激浊,能补阙拾遗。又其次,建白时政,有裨军国。皆分别擢叙。而粉饰文具、循默不言者,则罢黜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