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 编辑

清代学者

王昶王昶

王昶(1725年1月6日—1806年7月22日) ,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朱家角(今属上海)人,清代文学家、金石学家。

王昶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召试第一,入直军机处。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涉两淮贪污案罢官。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平定金川有功,升任鸿胪寺卿兼军机章京。历任江西按察使、陕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官终刑部右侍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年迈为由辞官。之后主讲娄东、敷文两书院。嘉庆十一年(1806年)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王昶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文学上,其工诗文,与王鸣盛泰来、钱大昕、赵文哲、曹仁虎、黄文莲并称“吴中七子”。其诗文结集《春融堂集》共60卷。金石学上,王昶穷半生精力搜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碑刻拓本,撰成《金石萃编》160卷,极具资料性、学术性。王昶还辑有《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湖海文传》等书。另著有《使楚从谭》《征缅纪闻》。

(王昶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王昶

字:字德甫,一字琴德

号:号述庵,又号兰泉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苏青浦朱家角

出生日期: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725年1月6日)

逝世日期:嘉庆十一年六月七日(1806年7月22日)

主要作品:《春融堂集》《金石萃编》《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等

主要成就:编纂《金石萃编》,发展金石学主持文坛风雅,倡导“格调说”

祖籍:浙江兰溪

文学地位:“吴中七子”之一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雍正二年(1724年),王昶生于青浦朱家角薛葭浜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

雍正六年(1728年),父亲以周弼所选《三体诗》教授王昶,他全都能够背诵。王昶又读了杨慎《廿一史弹词》,由此大概对历朝历史有所了解。

乾隆十二年(1747年),王昶往宜兴游玩,大量临摹《国山碑》,这是他一生研究金石学的开始。

科举之路

王昶王昶

王昶早年应试佳绩频传,乾隆十二年(1747年),参加江宁乡试,由国子监祭酒尹曾一甄录为第三,次年岁试取第六名,补增广生。王昶并不急于参加会试,而是决定进一步磨砺自己,以便接触更好的平台。

乾隆十四年(1749年),王昶顺利考入紫阳书院。在紫阳书院学习期间是王昶人生一段重要时期,在此他与王鸣盛、钱大昕、赵文哲、曹仁虎等以经术古文互相砥砺,更在稍晚时从游于执教于紫阳书院的沈德潜门下。此后王昶在科举上连试连捷,乾隆十七年(1752年),王昶中岁试第六名,诗赋第一。次年中乡试第十一名。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十一岁的王昶进京参加会试和殿试,但王昶却因为相貌被归为第三等,只位列归班。 此次入京,王昶的才华使众位在京大僚刮目相看,内阁学士金德就数次邀请其前往他主办的谈宴,因此,王昶又得与钱载、王又曾、蒋士铨等名士结识。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王昶赴时任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之邀,在扬州卢宅开馆。而卢见曾爱才好士,四方名流咸集于其家。于是王昶得以程梦星、马曰琯、马曰璐等文士切磋琢磨,极一时文酒之盛。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王昶在行宫进献迎銮诗赋,乾隆帝大为嘉奖,于是王昶参加了南巡召试,这次他荣登榜首,被授内阁中书 ,正式踏上仕途。

仕途坦荡

自乾隆二十三年至三十三年(1758年—1768年)这十年间,王昶一直在朝为官,仕途平稳,且屡有升迁。自内阁中书升任内阁侍读,随后入直军机处,之后历任刑部山东司主事、刑部浙江司员外郎、户部员外郎、刑部江西司郎中等。这一时期的王昶春风得意,生活安闲舒适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之后的连续五年间,王昶一直充任科举考试同考官,其中三次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两次担任会试同考官,这也使得他桃李满天下。 除了衡文取士,王昶也六次随乾隆御驾出行。 其中四次是在木兰围猎,此外,王昶还于乾隆二十九年(1763年)跟随圣驾驻跸泰陵,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又随驾拜谒东陵,备受圣眷。

遭罪革职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王昶出任两淮运盐使。次年七月,两淮盐引案爆发, 两淮盐政尤拔世敲诈盐商未果,便上奏揭发前任普福、前任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勾结盐商。案发时王昶已在军机处当值多年,知悉卢见曾一案详情。而王昶曾在卢见曾署中设馆,与卢见曾相见恨晚。

王昶便在查抄卢见曾家产之前,主动刻意走漏风声,使向卢见曾有机会转移银两。 乾隆密令清查此案, 王昶便被定泄密罪夺职。

随军西南

王昶书法王昶书法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云贵总督阿桂征讨缅甸,聘请王昶为幕僚。 期间王昶帮他起草了招降檄文。 随后乾隆帝命经略大学士傅恒督师,又命理藩院尚书温福代替阿桂,这两人依旧任用王昶辅佐幕府。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征讨缅甸战事结束后,四川小金川头目僧格桑作乱,王昶又奉命跟随定边右副将军温福移师四川。随西路军进攻时,温福嘱咐他起草讨伐僧格桑的檄文,军心大振。次年,清军攻克小金川。 温福便上疏陈言王昶几年来跟随征战四方的功劳,乾隆帝准授王昶吏部主事。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小金川降将复叛,突袭木果木温福大营,清军大乱,温福殒命,老友赵文哲也不幸阵亡。王昶强忍悲痛,继续履行职责。木果木败后,清军换帅阿桂,撤至翁古尔垄,重整旗鼓,于同年十一月又收复小金川。 次年,清军全军出击,力攻大金川。此时的王昶耗费了大量精力后已是心神交瘁。 统帅阿桂便上书称“王昶没有兄弟,家中还有七十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而他深明大义,为军中公务殚精竭虑,如今已经从军五年,恳请降旨授官。” 于是王昶得以升任吏部员外郎。期间乾隆帝命刑部侍郎袁守侗督察军情,还朝后奏言王昶撰写军中公文有功。

王昶前后在军营九年,所有奏檄,均由王昶起草,于是乾隆帝命为王昶加军功十三级,记录八次。凯旋之日,乾隆赐宴紫光阁,赏赐丰厚,称其“久在军营,著有劳绩”(王昶一直在军营,功绩很大), 并下旨提拔王昶为鸿胪寺卿,赏戴花翎, 在军机处司员上行走(即军机章京)。 不久,王昶又升为大理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

游宦四方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王昶年幼时其父王士毅便已亡故,嫡母陆夫人(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指王士毅正妻陆氏)也已去世,但王昶一直在军中,没有来得及回家安葬双亲。他趁此机会提出回乡归葬,得到恩准。 三月,王昶抵家,为双亲举办葬礼。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王昶被授为江西按察使。料理完家事后,王昶回籍奉钱太夫人(王昶生母)启行赴南昌,自此开始了历官地方的岁月。此后,王昶历任直隶按察使、陕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此一时间,王昶调任频繁,除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居家丁母忧(钱太夫人逝世)时日外,其余时间都在外地做官以及赴官途中。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三月,王昶抵京,任刑部右侍郎,奉旨四处办案。足迹遍布山东、江苏、直隶、湖南等地。此时王昶早就有隐退之意,诗作对羁旅之愁多有表露。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春,王昶向乾隆帝提出归乡省墓的请求,五月抵家。 返京后,时值年末,王昶即奏以予告归田之事,而乾隆帝看其年力就衰,精神日减,便下令“王昶以原官致仕,等到来年春融即动身回乡,以示体恤。” 王昶终于结束仕宦生涯,得以归老林泉

致仕归田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四月,王昶乘舟出京,载着他数年所积之书籍以及同僚所赠的百轴诗篇南下。还家后,王昶将旧居三泖渔庄稍事修葺,又买花移竹,洒扫庭除,并将乾隆帝所言“春融归里”里的“春融”二字作为堂名,以示怀念君恩。 同年,王昶被邀请参加明年举办的千叟宴。

嘉庆元年(1796年)元月,乾隆帝举行禅位归政典礼。初四,嘉庆帝在宁寿宫举办千叟宴,场面宏阔,王昶应邀参与千叟宴,这些事在他留下的诗作中均有记录。 同年,王昶被聘主讲娄东书院,次年以老病请辞。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驾崩。王昶遂于二月买舟北上,恭谒乾隆梓宫。嘉庆帝召见他询问历官始末和天下的吏治民情,而此时清朝已于多处显露颓势,吏治腐败,白莲教起义兴起,王昶本着儒臣济世报国之心,如实陈奏数事。 同年十一月,王昶又答应阮元的邀请执教于杭州敷文书院。

嘉庆六年(1801年),王昶以目疾严重辞去敷文书院讲师一职。

嘉庆十一年(1806年)六月初七日,王昶溘然长逝,享年八十三岁。

主要影响

编辑

综述

王昶《春融堂集》所收诗歌共2700首左右,以山水行旅诗为主。王昶不仅是清代格调派后期代表“吴中七子”中的翘楚,而且是清代格调派的副将,有意识地继承并发展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使之完善和合理。

风格

《春融堂集》《春融堂集》

王昶诗歌取法乎众,其风格也因而随之凡经数变。他年少时作诗即多效陶谢王孟体。因此,王昶少年时期所作的一些诗,风格较单一,多明丽娟秀之作。在他随军出征缅甸、金川之前,王昶就有意识地追求诗歌风格的多样化。 王昶早年的诗歌,得于山水之趣者为多,是以清微平远;中岁登入仕途,入值军机,则不免尘滞难动;至于从军滇蜀,则又得江山军事之助,一变而为沉雄劲健;晚岁身登卿贰,致位荣显,所作颇温厚和平,有褒衣大袑之气。综其诗作观之,风格有闲淡清雅,沉雄踔厉,醇雅雍和三种,但一以贯之的风格则是醇雅雍和。

作为浙西词派继朱彝尊、厉鹗后的一位主力干将,王昶当然不忘浙派“醇雅”的风格,他将这种风格吸收到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进而为其“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服务,身兼“格调说”、“浙西词派”两个流派后嗣的双重使命,却能融会贯通,各取所长,为两派分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呈现出新的特点,不仅是“格调说”的倡导者,而且是“‘浙派’全盛时期的一个总结性人物”。

内容

王昶诗歌内容十分丰富,大者有关国家攻战,赈济灾民,抡才取士;小者有关朋友契阔,亲旧离逝,一己悲欢,甚或一时之兴会,久思之偶得,从中可见其人之性情心绪。

王昶天生喜好游赏山水,他所作的山水诗中不仅有江南地区的美妙景色,还有北方和边疆地区各具风格的景象,细致描绘了祖国山水,并且倾注了真情实感。随着季节的变化,这些景色又呈现出不同的蕴意和趣味;同时也对大自然的风雪日月进行了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自然图画。

不仅如此,他在从军征西南时的诗歌更是别有风味,然西南诸诗于乾嘉诗坛别开生面,新人耳目,以题材内容之新奇见长。当时诗坛致力抒写异域风光者极少,仅仅是流放边塞者才涉及到边地风光。而《劳歌集》拓宽了清代边塞诗的题材范围,不同凡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昶在此期多作中记战事者,如《闻师定于七月二十日有作》《出铜壁关》《野牛坝》《克喇穆》《克色淜普》《喜官军收复美诺》等,以实笔记之,铺排笔墨,使人如亲临战地,有诗史之风概。

特色

王昶深受业师沈德潜诗学主张的影响,再加上他馆阁重臣的特殊身份,所以一直在极力提倡诗歌的社会教化功用,在肯定唐诗的同时,又发展了宋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王昶在诗歌创作中不断地渗透着其学识才力,也是重要的体现,更是明确提出了“学以经史为主,才以运之,气以行之,声以宣之”的主张,使自己的诗歌学人之诗的特色尤为突出。 其咏史诗、论诗诗等就是明证,既体现了他学识丰富;又承继杜甫、韩愈而来,发扬了“杜、韩以学力胜”的风气。

其中登临怀古的咏史诗用典甚多更能体现其以学问入诗的特点。王昶腹笥甚广,诗中典故常常信手拈来,使诗歌在精炼含蓄地表达感情的同时具有文化含量。 《春融堂集》中更是频繁使用典故,俯拾即是。 如《东方朔祠》 ,此诗句句用典。“悬珠编贝”比喻明眸皓齿,典出《汉书·东方朔传》 ,形容东方朔仪表堂堂。 “上林苑囿竟谁停”指的是东方朔曾谏止武帝建上林苑。“夏侯像赞山阴笔”指的是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此诗反驳前人视东方朔为俳优的浅薄之见,赞其能心存社稷,所引典故恰当了表达了赞美,又含蓄文雅,令诗作显得庄重醇厚。《毕修撰秋帆沅新纳姬人诸桐屿重光赵云松以诗戏之次韵》 中“举案妻”为化用汉代“举案齐眉”,“闻道刘桢”借用魏晋时期刘桢“平视”态度之意。《渐台行》 回顾了汉末王莽逃至渐台被杀之历史。王昶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使用一些典故和其他零碎史事,以达到“醇雅”的效果。

王昶最注重的则是学问和性情的相融相合,这与清诗主流合拍,以学问补性情之浅薄,以性情润学问之质实,这样诗歌才会更有魅力。如《落叶》, 其中有“波起洞庭”、“歌残汉殿”等典故,哀叹深秋景物凋残的凄之境,又以浓阴翠微结尾,以春意融化秋之惨冷,学问、性情兼有,且符合其“醇雅”的风格,又有益于彰显温柔敦厚的诗教,这也是王昶处理学问和性情能力的体现。

词学

行书七言联行书七言联

王昶生活于乾嘉时期,浙西词派经过浙西六子、厉鹗等人的发展,影响日益广泛。王昶继承并发展了浙西词派的词学观,他的词学思想总体上与朱彝尊、汪森等浙派创始人保持一致,以南宋为宗,提倡“清虚骚雅”。在王昶的词学论著中,提到较多的是南宋姜夔、张炎、王沂孙、史达祖、吴文英,宋末元初的张霭,清代则朱彝尊、厉鹗等,而这些词人的风格多“清峭”“皎然”“幽洁妍靓”“娟妙”,可见他评论词以南宋词为标准。

王昶的词学观念主要体现在“尊体”思想上,强调寄兴托意,继续扫除明代俚俗的词风,并提倡用力作词,以新意自现。 王昶认为明代《花间》《草堂》诸集盛行,词作大多不可取,理应继续扫除明风遗习。认为而扫除明代裹狎之风,应改变清初词人观念,提高词的地位。王昶沿着早期浙派中朱彝尊、汪森等人的观念,继续提倡“醇雅”,追溯流,使“倚声者知所宗矣“。

王昶虽主张学习南宋词家,但并不是一味去模仿,去“倚门仿户”,而是要求词中“酝酿载藉”,“以新意自见”,才能成为词中之一家。 由于推尊词体、显示词学创作的重要,追求词作的创新当尤需尽力为之。王昶虽不避讳历来称词为“小技”的说法,但他十分重视词的创作与创新,主张作词需用尽生平之才力。

教育

王昶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紫阳书院学习期间,耳濡目染,为他以后致力执教书院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 从理论到实践,王昶有不少见地,他编撰的《天下书院总志》,为清国史馆收藏。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书院总志,以省府州县为单位著录各书院的历史沿革,与之有关的诗文与相关章程、学规。他在其中总结了各书院的办学经验,对各书院的取舍也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重视道德的教化和育人的实践,同时还提倡将经世致用的治世之道融入教学实践,因此他弘扬真实之风,反对弄虚作假和用规矩框死学生。

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春返回故里青浦,至嘉庆十一年(1820年),是王昶一生从事教育实践的重要时期。他先后主持过太仓的娄东书院、杭州的敷文书院。其教育方法主要是重视经学即汉学的教学与研究。 王昶以“经”为教育内容,其考据的对象以经书为主,用此培养自己的学生,一时贤士受业门下者众多,皆精研古学,实事求是。其学子大致有官僚型人才、学者型人才、官僚学者型人才、教育人才四大类。他们大多为官清正,著作宏富,刻苦从事教育工作。 当时浙江较为著名的书院,如崇文、紫阳、敲山、诸暨等书院,主讲者都出自王昶门下,一时传为浙中人文佳话。

为教育族中子弟,王昶还创办了王氏祠塾,并亲手制订祠塾条规,对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及学习进度等均有具体规定。他要子弟通过读书“择其好者从之,丑者戒之”和“知文章之乐,知名节之美,知良善之益,知淡泊之安”,读书不是专门学时文、求科举,而是先要学会做人。他把自己十岁时开始学习并得益匪浅的启蒙读物,父亲王士毅自编的《百世师录》制版刊行,有裨于世教。

藏书

王昶富于藏书,家有藏书楼“熟南书库”,阮元记其收藏“金石文字数千通,书5万卷”。从军每到一地,访求金石、古籍。好金石考古之学,曾收罗商周铜器及宋、辽、金石刻拓本1500余种,以50年之力,编为《金石萃编》160卷。将草堂(原经训堂)题名为“春融堂”。编印有《熟南书库目录》6卷。藏书印有“经训堂王氏之印”、“一字述庵别号兰泉”、“述庵”、“大理寺卿”、“近文章砥砺廉隅”;有一长印曰:“二万卷,书可贵。一千通,金石备,购且藏,剧劳勚。愿后人,勤讲肆。敷文章,明义理。习典故,兼游艺。时整齐,勿废坠。如不才,敢卖借。是非人,犬豕类,屏出族,加鞭箠”。

金石学

王昶研治金石学用功颇深,其积五十年精力搜求历代石刻拓本近两千通,对此释读考证,撰成《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自宋代金石学兴起至清代乾嘉时期,从体例到内容都从未有过卷帙如此篇幅繁浩的金石著作,是古代金石学的集大成之作。

王昶在《金石萃编》中的关注视野极为广泛,起自夏殷,止于金,其中还列有南诏、大理等国,历史跨度长达数千年,透过这些金石资料的研究考析,人们对于殷商周秦汉至辽宋金的社会发展、文化涵盖、官私习俗、科技变迁等情况能够有初步的了解,并得知当时唐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和高丽诸国之间在政治、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友好交往史实。至于体例则涵盖庙碑、诗刻、祭告文、田庄记、答书、官牒、诏、咏文、帖、颂、题刻、祠记、神道碑、墓志铭、表、行状、符告、手札等多种文体与形式,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政府实行各项举措的法令、法规、政策和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生平履历、家庭状况,对历史人物与历史社会结构变化研究十分有用。 值得注意的是,《金石萃编》著录的大量寺庙碑铭,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国佛教自东汉至宋金期间的历史发展轨迹,为研究中国宗教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这些资料对研究寺院经济、寺院历史、寺院大师履历、佛像构造、千佛形态等等都有一定意义。

《金石萃编》《金石萃编》

王昶注重用金石文献与历史文献互校互证,以碑证史、以史校碑,得其异同而明辨发凡,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 在清代,人们对于金石之学往往忽视,而王昶则认为古器物碑喝铭文等考古材料可同纸上文献相印证。因此,他从考史的角度出发,十分重视金石之学,用金石文字订正史籍中的讹误。如《金石萃编》中收集了大量唐宋时代人物的墓志铭、神道碑,人们在整理点校正史时,即可持此纠正其中传主的记载错误。 因此《金石萃编》有着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既以金石文字“证以正史”纠正了史籍中的错误,以金石文字考释历史。

王昶非常重视金石材料的作用。他生前收藏编辑的金石碑刻资料多达三四千通,充分利用金石材料来为文献材料服务,这是王昶考史的一个特色,它超出了当时一般考据学家的狭隘范围,与钱大昕一样,开创了后人王国维所谓的“二重证据”法的先声,为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这也是王昶《金石萃编》的历史文献价值的一个方面。促使学者对文献资料和金石文资料并重,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文献学

王昶在文献学方面也有成就,他编纂的《青浦诗传》《湖海诗传》《湖海文传》《明词综》《国朝词综》等书,在文学史上较有影响,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价值。

这几本文献均广搜博采,内容丰富,保存了明、清两代许多文学家的作品、传记资料及其创作情况,其中许多人的事迹,今已难以查考,也有许多作品,为他书已失载,都在王昶选编诸书中得以保存,《青浦诗传》和《湖海诗传》著录近千名诗人,《明词综》和《国朝词综》选入了明、清词人一千一百余家,王昶为这些人各写了小传,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作严谨而周密的考证,详细记载了传主的生平事迹,如生卒年、字号、籍贯、中第时间及官职、著作等,提供了可靠的传记资料。

另外王昶的这几本书还记录了不少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不少史书失载的材料,也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青浦诗传》卷一青浦知县褚启宗的小传下,就详记载了乾隆年间疏浚吴淞江水利的详细情形,诸如挖掘河段和长宽、土方,用工用银多少,挖废民田赔钱几何等施工的细节,皆记录无遗。又如乾隆时编纂《四库全书》的情况,分别在《湖海诗传》的十六卷、十七卷、二十四卷,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将编纂《四库全书》的缘由、过程、负责人员及结果等情况清晰地展现出来,令人读过即知其始末。

历史评价

编辑

史籍评价

《清史稿》:昶工诗古文辞,通经。读朱子书,兼及薛瑄、王守仁诸家之学。搜采金石,平选诗文词,著述传于世。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①公在京师时,与朱笥河(朱筠)互主骚坛,有“南王北朱”之称。所至朋旧文宴,提倡风雅;后进才学之士,执业请益,舟车错互,屦满户外。士藉品藻以成名致通显者甚众。归田后,宾从益盛,与王西沚(王鸣盛)、钱竹汀(钱大昕)舣舟白公堤下,诗酒飞腾,望之者若神仙。②公天资过人,于学无所不窥,尤邃于《易》。诗宗杜少陵、玉溪生,而参以韩、柳。古文则以韩、柳之笔,发服、郑之蕴。③公自弱冠时,即嗜金石之学,及宦游所至,无不访求。自三代至辽金,积千五百通,而甄录之。著《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凡其文漫漶见于他书者,则为旁注以记其全。篆隶及见古文别体者,摹其点画,加以训诂。金石之书,至此可谓集大成矣!

《光绪青浦县志》:①昶于学无所不究,名满天下而不立门户。性乐宏奖,士多依其成名。②风概不愧为几社后人。

历代评价

江藩:先生功业文章炳着,当代求之,古人中亦岂易得者哉!藩从先生游垂三十年,论学谈艺,多蒙鉴许。后先生因袁枚以诗鸣江浙,闲从游者若骛若蚁,乃隐然树敌,比之轻清魔,提唱风雅,以三唐为宗,而江浙李赤者,流以至吏胥之子负贩之人,能用韵不失黏者,皆在门下。明时湛甘泉,富商大贾多从之讲学识者,非之今先生以五七言诗争立门户,而门下士皆不通经史粗知文义者,一经盼饰,自命通儒,何补于人心学术哉!藩谓今日殆有甚焉!

王豫:自文悫(沈德潜)后,以大臣在籍持海内文章之柄,为群伦表率者,司寇(王昶)一人而已。

许宗彦:士既以公为泰山乔岳,争向往之,而公勤勤汲引,总览靡遗,如春风之被物,时雨之润泽,人人自以为得当弟子。(《王少司寇八十寿序》)

乾隆帝:王昶久在军营,著有劳绩。

邱炜萲:公邃于经,健于文,富于诗词,精于考证,达于政治韬略,研穷于性理,又北至兴、桓,西南出滇、蜀外,所过名山大川,皆足开拓胸心,增长识力,淳泓迤演,不名一家,可谓通儒也已。(《五百石洞天挥麈》)

吴泰来:诗之为道,偏至者多,兼工者少。分茆设蕝,各据所获以自矜。学陶、韦者斥盘空硬语、妥贴排奡为粗。学杜、韩者又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弱。入主出奴,二者恒相笑,亦互相绌也。其五言诗期于抒写性情,清真微妙;而七言长句颇欲拟于大海回澜,纵横变化,世之偏至者或可以无讥欤。

鲁嗣光:青浦王述庵先生,自少以通经史,工诗文,名海内一时,天下才士望风景和,如恐不及。而于其学问之邃,用心之密,则或未知尽之也。先生壮年成进士,服官中外,历数十年,由中书舍人至司寇,所处皆繁剧。当其出塞从军,入掌内制,孳孳矻矻,手一编不置其后。在籍年逾七十,独复怀铅握椠,无少休日,益其勤于学。如此先生治经博通注疏,精研义理,兼采众家之说,而以汉唐为宗焉,为古文自周秦至百家,无不博取。要以史汉韩欧诸家为宗。至于作诗,自魏晋六朝以迄元明,无不偏览,要以杜韩苏陆为宗。盖才力源于天授,而博观约取其宗法,一出于醇正不袭古。人之形貌而神理气味,无不与之宜和乎。海内才艺之士,倾心爱慕,争师事之。世之才艺名者,或长于诗,或能作文,能其一亦足以为名家也。至于诗文兼长,而又能合经史辞章而一者,则自韩欧苏曾虞集诸君子而外,殆不多观焉。若先生岂非天所笃,生以为一时学者之宗焉!(《春融堂集总序》)

阮元:①公之为学,无所不通。早年以诗列“吴中七子”,名传海外,初学六朝、宗唐,后学韩陆杜。②(公)恂于儒者,不达政事,习尉律者,迷误文字,惟公兼之。经术为治,茬弱于文无能,即戎折冲千里,于径鲜通,为公兼之。乃多战功尊汉学者或昧言性,悟性道者妄斥许郑,公兼通之。(《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王公昶神道碑》,录自《碑传集》卷三十七)

朱珔:先生学问木赅瞻著,为文章鲸鲣春丽。声誉夙腾,元勋硕辅。折节倾慕,交游尤广。复提倡风雅,后进仰为山斗。故随地见闻,逐时甄录,罔弗精当,以之宣播来叶,蔚称大观。(《湖海文传序》)

钱大昕:(公)志希古人,不求闻誉于世,每言孔门四科言语,政事文学,皆在德行之次,颜子居陋巷终日不违,如愚孔子独赞其贤,谓群弟子莫能及。汉黄叔度、徐孺子、管幼安,皆终身隐约,而行谊在三公之上,盖行之修者,于人世文章功业,有弗借焉!而富贵利禄,更无足言矣!公以外岂有二者焉?(《封资政大夫大理寺卿加十四级王公神道碑》,录自 《潜研堂文集》 卷四十一)

严长明:诏策筹边第一功,恩光稠叠动昭融。翔鸾音湛三槐露,雀翎翻九棘风。邦典坐愁心郑重,王纶手捧地尊崇(公入都后,晋秩大理寺卿,仍直枢庭)。临风莫道台光迥,仰首卿云即见公。

王鸣盛:盖其宗法之高,鑪钩之妙,皆胜予数十倍。……而述庵别后诗益奇,合前后所作都为一集,发而读之,奄有众妙,不名一体,挹《风》《骚》之趣,规开宝之格,而摆脱凌轹,演迤涵哜于苏陆之间,中有天焉,不可以人力与也。洵乎其为今代一大宗无疑矣!(《春融堂集诗序》)

姚椿:青浦王侍郎述庵先生,高文博学,负海内重望者数十年。大率自康熙至嘉庆年间,此有功于学问者,非独为世儒博闻广者助也。当是之钜公,皆乐之为助,共襄先生之为宗盟。(《湖海文传序》)

孙原湘:吴中诗教五十年来凡三变,乾隆三十年以前,归愚(沈德潜,号归愚)宗伯主盟坛坫,其时专尚格律,取清丽温雅,近大历十子者为多。自小仓山房(袁枚)出,而专主性灵,以能道俗情,善言理为胜,而风格一变矣。至兰泉司寇,以冠冕堂皇之作倡率后进而风格又一变矣。近则或宗袁,或宗王,或且以奇字僻典拦入风雅而性灵、格律又变,而为考古博识之学矣。(《籁鸣诗草序》)

王绍基:青浦王司寇述庵先生,经书文章,照耀江左,生平著作甚富。(《湖海文传跋》)

易宗夔王兰泉贯通诸学,不名一家。诗宗社、韩、苏、陆,侍宴赓歌皆称旨。词拟姜夔、张炎,古文力宗昌黎、眉山,碑版之文照四裔。治经与惠氏栋同深汉儒之学,《诗》、《礼》宗毛郑,《易》学荀虞,言性道宗朱子,旁及河津余姚诸家,不区门户。又积金石文字数千通,书五万卷。所至宾朋文宴,提倡风雅,后进执经请业,舟军错互,户外屦恒满。士藉品藻以成名者,不可胜数。(《今世说》)

高岑:侍郎诗体兼风雅,美擅诸家。而性情醇厚,其天独全,洵足雄长艺林,为一时宗匠。至于滇南从军诸作,雄深雅健,正如东坡海外文字,尤为奇绝。(《国朝诗萃二集》)

李斗:王昶经学以郑康成为宗,自名其斋曰郑学斋。奖励后学,好扬人善。 (《扬州画舫录》)

钱泳:(王兰泉)自儤值内廷,参与戎幕,以至秉臬开藩,跻秩卿贰,适历中外者三十余年,并著懋绩。谦恭下士,著作等身。自古怜才爱士之诚,未有如先生者也。 (《履园丛话》)

李元度:自来文学与武功,文章与政事,判然两途,至于汉宋互异,朱陆殊科,治朴学者以词赋为虚华,论性天者,讥训故为繁碎,分茆设蕝,莫能相通,而得其一,皆足以名世。惟公通二者且精深,是大儒也矣。 (《国朝先正事略》)

李慈铭:偶阅王述庵诗,略加评点。五古渊源选体,非不清婉,而意平语滞,故鲜出色。律诗殊有佳者。七绝尤多绮丽之作。晚年才情衰谢,又劳于官事,往往率意。惟论诗绝句四十六首,议论平允,诗亦蕴藉可传。(《越缦堂诗话》)

人际关系

编辑

家族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高祖

王懋忠

遗民诗人,几社成员。明末迁往江苏青浦,从此定居。

曾祖

王辅

精于医道,曾于疾疫流行之时悬壶济世。

祖父

王玙

事迹不可考。

伯祖父

王会图

名士,专事研究理学,有诗文传世。

父亲

王士毅

乡贤,检己修身,对王昶严加管教, 著有《百世师录》。赠资政大夫大理寺卿。

母亲

钱氏

世居青浦,年十八归士毅。秉性贤淑,深明大义。封夫人。

妻妾

邹贞

苏州长洲人,年二十归昶。乾隆二十五年(1760)卒, 王昶作《悼邹孺人》诗。

许玉晨

徽州人,生性聪慧,工针绣,字体秀整,于诗颇颖悟,常为王昶誊写文章。乾隆三十七年(1772)卒。

陆芸书

同里人。生有一女名粹卿。芸书恭谨乖巧,深得钱太夫人怜爱。

同辈

族弟

王启焜

能诗,集句最工,书仿董华亭,蜀中人视为墨宝。仕川二十七年。

子辈

王肇春

邹贞出,未周月而殇。

王肇和

嗣子,监生。颇耿直,乐善好施。

王粹卿

陆芸书出,适严荣。乾隆四十八年(1783)卒,年仅二十一岁。

侄子

王陈梁

诸生,精文选学,旁涉医事。《湖海诗传》有诗。

王陈栋

诸生。《湖海诗传》有诗。

外甥

蒋云师

少受业于同里陈颖传。官居连州知州。

孙辈

族孙

王绍成

副贡生,少从王昶学诗。

王绍舒

诸生,诗亦清丽简洁。《湖海诗传》中选录两首,有诗集《澹园诗钞》。

王庄寿

字春龄,性嗜研,自号研佣,诗词亦工。

王绍基

诸生。天性诚笃,好文章而诗亦工。校勘王昶遗作《湖海文传》。

王绍濬

诸生。其余事迹不可考。

(参考资料来源)

主要作品

编辑

王昶撰《历朝词综》王昶撰《历朝词综》

王昶著述甚富,除《金石萃编》外,有《春融堂诗文集》《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续修西湖志》《青浦志》《太仓志》《陕西旧案成编》《云南铜政全书》皆刊行于世。未刊行的有《滇行目录》《征缅纪闻》《蜀徼纪闻》《属车杂志》《豫章行程记》《商雒行程记》《重游滇诏纪程》《雪鸿再录》《使楚丛谈》《台怀随笔》《青浦诗传》《天下书院志》十卷。其未成书者,则《群经揭橥》《五代史注》。

史料索引

编辑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王昶传》

《青浦县志·卷十七·列传·王昶传》

《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

《清代学人列传》

下一篇 崔游

上一篇 左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