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 编辑

甘肃省天水市辖县

秦安县秦安县

秦安县,隶属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总面积1604平方千米。 秦安县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4℃,正常年景年均降水量507.3毫米。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是甘肃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截至2023年6月,秦安县辖17个镇。 截至2023年末,秦安县常住人口40.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3‰。

金正隆二年(1157年),以秦安城、腊家城始置秦安县(治今兴国镇)。秦安县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2月,经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秦安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批准退出。

2023年,秦安县地区生产总值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7.2%。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秦安县

别名:羲里娲乡,成纪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甘肃省天水市

地理位置:甘肃省天水市北部

面积:1604 km²

下辖地区:17个镇

政府驻地:兴国镇

电话区号:0938

邮政编码:741600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40.10 万(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饮马巷清真寺 , 兴国寺,大地湾遗址,凤山,大地湾

火车站:秦安站

车牌代码:甘E

地区生产总值:103.3 亿元(2023年)

历史沿革

编辑

羲里娲乡——秦安羲里娲乡——秦安

西周,县地属秦。

春秋,县地分属邽、冀两县。

战国,县地属陇西郡。

秦朝,县地属陇西郡。

西汉,汉承秦制,以郡辖县,郡国并行。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治)。当时天水郡辖16县,县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县(治今陇城镇)、成纪县(治今叶堡川)、略阳道(治今五营乡蔡河村)。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县地属州天水郡。

初始元年(8年)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县地属填戎郡。更始元年(23年),成纪人隗嚣应更始帝刘玄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县地隗嚣占据达十年之久。

东汉,刘秀称帝后,为实现其统一大业,于建武八年(32年)亲征陇上,占了略阳道故城,陇右失地复归东汉。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烦,省并天下郡、县、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内废略阳道,置略阳县(街泉县改名)。移凉州治于陇(今张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年),划成纪县地为显亲侯窦固的侯国封地。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天水郡改名汉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辖13城(县),县治在今秦安境内的略阳县、成纪县。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汉阳郡为天水郡(治冀县),分雍州的陇右部分为秦州,县地属秦州天水郡。黄初二年(221年),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县东南)。改置显亲侯国地为显亲县(今县东北)。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亲县属秦州天水郡。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

南北朝,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县地属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将显新县并入安戎后复建,临渭县并入陇城县(略阳县改名)。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新县属秦州天水郡;陇城县属秦州略阳郡,郡治安戎县(今张家川县龙山镇)。

北魏,废除成纪县,新置安阳县(治今古城乡),兼设安阳郡,安阳郡辖安阳县、乌水县(今县西北)。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县地属西魏。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略阳郡(治陇城)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在安阳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统四年(557年),县地属北周。

秦安县风光

北周,废除显新县,恢复成纪县,属略阳郡。

隋朝,初,废郡为州。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略阳郡。略阳县改名河阳县。开皇六年(586年)恢复显新县(即显亲),河阳县改名陇城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安阳郡废,安阳县改名长川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除显新县,与乌水县一同并入长川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陇城县属天水郡,长川县属陇西郡。大业十三年 (617年),金城府校尉薛举,称帝天水,县地被薛举占领。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讨平薛举,县地属唐。唐初,改郡为州,武德二年(619年),以陇城县置文州,县境内一州二县。武德八年(625年),改文州为陇城县,属秦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在州之上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县地属陇右道秦州。贞观六年(632年),废长川县,并入陇城县。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734年),因地震,秦州移治成纪县的敬亲川(今叶堡川),因陇水南侵,成纪亦迁新城。天宝元年(742年),秦州复移治上邽,改秦州为天水郡,辖成纪、陇城、上邽、伏羌、清水五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天水郡为秦州。代宗宝应元年(762年),陇右被吐蕃占领,县地城廓皆毁。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沦陷地收归唐朝。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废除陇城县。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秦、陇、凤、岐等15州,为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所据。

五代,前蜀高祖永平五年(915年),前蜀主王建收复李茂贞占领之地,县地属前蜀。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灭前蜀,县地属后唐。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就归化镇复置陇城县,治所在秦州东的东柯谷(今北道区马跑泉西)。

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县地属后晋。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年),契丹灭后晋,第二年,雄武军节度使何建斩契丹使者,以秦、成、阶三州投降后蜀,县地属后蜀。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柴荣下诏伐蜀,取秦、成、凤、阶4州,县地属后周。

宋朝,初仍袭唐制,分全国为十道。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雄武军节度。太宗太平兴国后移成纪县治于上邽。后废天水郡,而以成纪名郡。有显亲川之成纪,有秦州附廓之成纪。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分领府、州、县、军、监。县地属陕西路秦州雄武军节度。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置陇城寨(治今陇城镇)。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置鸡川寨(今属通渭县)。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从陕西路分置秦凤路(州)和永兴路,县地属秦凤路秦州雄武军节度。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县地陷于金。绍兴九年(1139年)被南宋收复。绍兴十二年(1142年)以渭河为界,割秦州一半予金,县地属金。

金朝,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秦凤路改称熙秦路。金人占领县地后,以秦寨为秦安城。金正隆二年(1157年),以秦安城、腊家城始置秦安县(治今兴国镇)。秦安作为县名由此开始。同时析置鸡川县。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熙秦路改称凤翔路,秦州隶属凤翔路,改陇城寨为县。秦州统领秦安、陇城、鸡川等八县。秦安县属凤翔路秦州管辖。

元朝,始设行中书省,以省辖路,路辖州(府),州辖县。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将陇城县、鸡川县并入秦安县。至此,秦安始为一县,为秦州管辖。至元十八年(1281年),分置陕西、甘肃两个行中书省,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秦州管辖。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巩昌府直隶陕西行中书省,秦州属巩昌府(治今陇西县),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府秦州管辖。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统各府州县,废甘肃行中书省。秦安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秦安县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康熙八年(1669年),陕甘分省,秦安县属甘肃巩昌府秦州管辖。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为秦州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等5县。光绪二年(1876年),秦安县属甘肃省巩秦阶道直隶秦州管辖。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政府推行省、县两级制,暂存道制,以联络督导。改巩秦阶道为陇南道。

中华民国民国三年(1914年),改陇南道为渭川道(治今秦州区),统领秦安等14县。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道设行政区,实行省、县两级制,秦安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管辖。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划设7个行政区,天水为第四区,秦安县属甘肃省第四区行政督察区管辖,直至秦安解放。

1949年8月3日,秦安县解放后,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管辖。

1951年,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为天水区,辖秦安等12个县(市)。

1955年,天水区改称为天水专区,辖秦安县等13县(市)。

1969年,天水专区改称为天水地区,秦安县属天水地区。

1985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设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秦安县属天水市。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2000年,莲花撤乡建镇。

2001年,西川正式撤乡建镇,同时又被县委、县政府列为新城区。

2003年,陇城撤乡建镇。

2003年03月,郭嘉撤乡建镇。至此,全县辖5个镇、17个乡。

秦安县政区地图

2004年01月,撤乡并镇。撤销郑川乡并入兴国镇,撤销郭集乡并入王铺乡;撤销吊湾乡,将吊湾、段坡、月阳、朱沟、把龙、何湾、刘湾、孙坡、王家阴屲、陈沟、胡河、河滩、背后沟、下庄14个行政村并入郭嘉镇,辛屲、贠湾、张家坡、蒋台、任学、张家坪6个行政村划归魏店乡;撤销好地乡,将好地、马曲、双庙、姚屲、董家新庄、安台、湾7个行政村划归莲花镇,杜湾里、宋湾、杨峡、李河、魏坟、大庄、阳屲7个行政村划归安伏乡,程沟、程家崖湾、王沟、吴沟、武庄、窦家沟6个行政村划归叶堡乡;撤销古城乡,将康坡、蔡小、孙蔡、小湾、蔚林、腰崖、贾川、李家河8个行政村划归兴国镇,后沟、胡家崖湾、缑湾、吊坪、郭屲、何山6个行政村划归中山乡,草湾、孟河2个行政村划归王尹乡,郑峡、那坡、何杨、董家大庄、张庄5个行政村划归兴丰乡。

2006年11月15日,秦安县政府下发《关于乡镇村组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文件,将全县原有515个村,撤销88个村,新成立1个村:兴国镇撤销6个村,莲花镇撤销2个村,西川镇撤销13个村,陇城镇撤销8个村,郭嘉镇撤销7个村,刘坪乡撤销1个村,五营乡撤销1个村,中山乡撤销6个村,叶堡乡撤销3个村,安伏乡撤销4个村,魏店乡撤销2个村,王铺乡撤销5个村,千户乡撤销17个村,王窑乡撤销3个村、新成立1个村,兴丰乡撤销1个村,云山乡撤销1个村,王尹乡撤销8个村。撤并后全县共辖428个村。

2015年,甘肃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五营乡、叶堡乡、魏店乡,设立五营镇、叶堡镇、魏店镇(甘民复〔2015〕12号);撤销千户乡、兴丰乡、安伏乡、王尹乡,设立千户镇、兴丰镇、安伏镇、王尹镇(甘民复〔2015〕113号)。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秦安县辖17镇。 秦安县人民政府驻秦安县兴国镇行政办公中心516室。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620522100000

兴国镇

620522101000

莲花镇

620522102000

西川镇

620522103000

陇城镇

620522104000

郭嘉镇

620522105000

五营镇

620522106000

叶堡镇

620522107000

魏店镇

620522108000

安伏镇

620522109000

千户镇

620522110000

王尹镇

620522111000

兴丰镇

620522112000

中山镇

620522113000

刘坪镇

620522114000

王铺镇

620522115000

王窑镇

620522116000

云山镇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之北,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地处东经105°20ˊ—106°20ˊ,北纬34°44ˊ—35°11ˊ之间。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长约50公里,总面积1601.13平方公里。东接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邻麦积区,西连通渭县、甘谷县,北靠庄浪县、静宁县。县城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309公里,距天水市人民政府驻地秦州区59公里。

地形地貌

秦安县地处黄土高原内陆,地貌特征体现了典型的黄土梁、沟壑和河谷地形,相互穿插分布。王铺梁、中山梁、千户岭、云山等各大山梁,均被厚层黄土覆盖。地势起伏不平,多趋向县城所在地的兴国盆地。县境内海拔1120米-2020米。秦安县的地貌特点是黄土分布广泛,山多川少,沟壑密布,河谷多呈葫芦状,沟谷泥流和黄土滑坡现象较频繁。

气候

秦安县属陇中南部温和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蒙古高压气流向西北退缩,暖气团势力逐渐转强,温度回升较快,雨量逐渐增多,冷暖气流交会频繁,多吹风天气;仲春4月,冷空气尤多,出现倒春寒天气;夏季,受蒙古低压控制,盛行偏南风和偏东风,降水增多;盛夏,气候炎热,在西北气流的影响下,产生局地对流天气,易出现大风冰雹和暴雨;秋季,太阳高度角降低,湿度迅速降低,大陆低压消减南撤,蒙古高压复迅南下;初秋空气潮湿,多阴雨天气,降水较充沛;晚秋降水渐少,降温加快,秋高气爽;冬季时间长,受蒙古冷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气团影响,地面多西北风,气压较高,气温较低,干冷少雪,多晴冷天气。因此,秦安县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较少,干旱频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湿冬干,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秦安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6.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0%。根据秦安县气象局1959年-2001年的记载, 日照时数最多为2484.9小时(1965),最少为1761.3小时(1959),一年中以6月最多,为249.6小时,10月最少,为144.4小时;一日最长日照时数为13.7小时。四季中以夏季日照时数最多,为678.5小时,占全年的30.7%;冬、春居中;秋季最少,为439.1小时,占全年的19.9%。

水文

秦安县的水文,主要是河流和地下水。河流、沟谷分布均匀,降水和蒸发量差别较小。在40毫米一70毫米之间,年均径流深度为52毫米。径流的年内分配,4月一6月占全年的17%,7月一9月占55%,其余6个月仅占28%。以清水河流域最高,径流深度为76毫米,年均每平方千米径流量为7.6万立方米,南小河流域径流深度为55毫米,显亲河流域49毫米,葫芦河流域46.9毫米,最低的西小河流域径流深度为43.3毫米。

水系以纵贯南北的葫芦河水系为主,流域面积1493.34平方千米,散渡河水系次之,流域面积107.79平方千米。两水系均属渭河水系。葫芦河东西两侧地势渐高,四大支流从两侧汇人葫芦河,东为清水河和南小河为主,西侧为显亲河和西小河,呈树枝网状排列。水的化学成分为碳酸盐类,离子总数低于300毫克/升,属软水。全县径流总量约有70%由降水补给。

自然资源

编辑

植物资源

综述

秦安县由于原始森林破坏殆尽,植被种类较为贫乏。截至2001年,各种植被中,就分布面积来说,以农作物植被为主,约占94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9.30%;就植被种类来说,以草本植物最多,约260多种,占植被总种数的57.7%;就植被的形状、功能和性状来说,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农作物、果树、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七大类。明《秦安志》共记载植物105种,其中林木13种,粮食作物11种,蔬菜瓜果植物33种,药用植物19种,观赏植物11种,杂草18种。截至2001年,秦安县已弄清名目的植物共455种。

乔木

乔木是构成秦安县植被的主体,可分为天然乔木和人工乔木两大类。天然乔木在王铺镇郭集村 青林沟残存,仅85亩次生林;人工乔木主要分布黄土梁顶部、荒坡、沟壑及各村镇居民点、公路旁,是秦安县的主要林木。截至2001年,全县有乔木36科,54属,87种。

灌木

秦安县的灌木有天然和人工栽培的两种。截至2001年,灌木种类有:紫荆、刺玫、枸杞、五加、西河柳、连翅、女贞、扶桑、黄柏、杠柳、牛皮梢、金丝桃、杞柳、狼牙刺、紫穗槐、锦鸡儿、金雀花、胡颓子、剪子刺、沙棘、拴翘卫茅、小叶鼠李、野山楂、木瓜、水枸子、扁拉木、文冠果(龙瓜)、荚莲、修枝荚莲、忍冬等。

草本

草本是秦安县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植物,分野生草本和人工牧草两类。野生草本在深山、浅山和川台区的沟坡、田间、地埂都有分布,建群种多由旱生植物组成,其中以丛生禾草为主。人工牧草以豆科牧草为主。据统计,截至2001年,秦安县的草本植物有近300种。

动物资源

截至2001年,秦安县动物以干旱草原和农田型为主,属国家三类保护的仅有鸢、雉鸡(野鸡)、雀鹰(鹞子)、苍鹰(老鹰)和石貂(崖貂)5种,其种类和数量都很少。秦安县共有野生鸟类7目,14科,30种,其中留鸟为22种,夏候鸟7种,冬候鸟1种。

水资源

截至2001年,秦安县自产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310万立方米,人均192立方米,亩均66立方米,加上过境水共53276万立方米,人均1231立方米,亩均426立方米。大部分径流集中在7月一9月,此期降水量占全年的50%。年平均侵蚀模数为8532吨坪方千米,县西北部高达11000吨坪方千米以上。

人口

编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秦安县常住人口为416337人。

截至2023年末,秦安县常住人口40.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8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7.08 %,比上年末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32万人,出生率为7.92‰;死亡人口0.39万人,死亡率为9.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3‰。

秦安县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县。截至2011年,秦安县有回族、藏族、土家族、苗族、满族等五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231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3%。

政治

编辑

县委书记

周济

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龙强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马顺祥

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杨喜

更新于2024年5月

经济

编辑

综述

2022年,秦安县地区生产总值93.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3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57.4亿元,增长3.2%。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42元(按40.79万平均常住人口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0%,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1%,较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9.0:9.9:6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1%、15.6%和41.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1、0.7和1.9个百分点。

2023年,初步核算,秦安县地区生产总值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7.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16.4 %;第三产业增加值60.8亿元,增长6.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0.6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6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8.8%。分季度看,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561元,比上年增长10.9 %。

2023年,秦安县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4.3%。

2023年,秦安县民营经济增加值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63.4%。

2023年,秦安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秦安县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13.15%。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5.6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5.2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5.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8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8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24%。全年项目投资较上年增长19.36%。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208.01%,制造业投资增长149.3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6.9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2.70%,租住和商务业投资增长221.0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1.0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230.14%。

财政收支

2023年,秦安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494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4%。 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完成3027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464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09%;非税收入完成1881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32%。全县财政总支出完成459219万元,较上年同期559138万元下降17.8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02603万元,比上年同期411659万元下降2.20%。

税收

2023年,秦安县共入库各类收入105426万元,增长28.79%,增收23566万元,其中:税收收入24808万元;增长22.61%,增收4575万元,非税收收入19604万元,下降23.27%,减收5945万元;社保基金58387万元,增长53.69%,增收20397万元;工会经费、职业年金3726万元,增长955.52%,增收3373万元;办理出口退税等退库1099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848万元,增长9.30%,其中税收收入县级入库11566万元,下降5.25%,短收641万元;非税收入县级入库4282万元,增长86.82%。

人民生活

2023年,秦安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61.29元,增长5.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82.6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40.14元,增长7.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408.85元。全县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547.90元,增长6.5%。全县农村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6.10元。

第一产业

2023年,秦安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314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15716万元,林业产值2199万元,牧业产值13104万元,渔业产值9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15万元。

2023年,秦安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7036万元,增长6.2%,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568万元,增长13.9%。

2023年,秦安县粮食种植面积843422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10405亩,玉米种植面积203102亩,马铃薯种植面积249795亩。蔬菜种植面积87902亩,中药材种植面积32858亩,果园面积339210亩,油料种植面积117660亩。

2023年,秦安县粮食产量231801吨,其中,夏粮产量71589吨,秋粮产量160212吨。

2023年,秦安县蔬菜产量203728.5吨,中药材产量2158.6吨,园林水果产量696751吨。

截至2023年末,秦安县牛存栏5431头,出栏1432头。羊存栏 18919只,出栏14381只。生猪存栏81515头,出栏 66676头。

2023年,秦安县农作物受灾面积103798.6亩,成灾面积40736.6亩。

第二产业

秦安县秦安县

工业

2023年,秦安县工业增加值28944万元,较上年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0%。其中轻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9%,重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

建筑业

2023年,秦安县建筑业增加值80036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年末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1个,比上年末增加 6个,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 10.86亿元,同比增长22.3%。

第三产业

批零住餐业

2023年,秦安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99亿元,增长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10亿元,增长15.8%。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36.27亿元,增长14.9%;餐饮收入额5.81亿元,增长10.1%。

2023年,秦安县实现商品销售额40.04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批发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6.75亿元,同比增长14.1%;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23.30亿元,同比增长9.0%。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37亿元,同比增长21.3%;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06亿元,同比增长16.8%。

2023年,秦安县注册私营企业4468户(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536户、住宿餐饮业149户),注册资金175.5亿元。

邮电通讯

2023年,秦安县邮政业务收入3637.84万元,同比增长18.79%;订阅各种报纸411.71万份,杂志7.40万份。全县共有428个行政村通电信宽带业务,年末互联网用户数达9.87万户。电信业务收入9743.01万元;电信基站579个,移动用户16.6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6.19万户;移动业务收入9930万元,移动基站1044个,用户19.8万户;联通业务收入1790万元,联通基站806个,用户3.62万户。

金融、保险业

截至2023年末,秦安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5218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8.5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33884万元,增长8.5%。

2023年,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秦安支公司提供数据显示,秦安县人民财产保费收入7429.99万元,同比增长18.46%;实收保费4813.49万元,同比下降15.12%,全年保险已决赔款5555.28万元,同比增长24.15%。据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秦安县支公司提供数据显示,全年保费收入5350.52万元,同比增长1.62%,全年保险赔付支出205.17万元,同比下降20.74%。

社会事业

编辑

科学技术

2023年,秦安县拥有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众创空间6个,科技创新中心1个,县级重点实验室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7家,全县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3家。

2023年,秦安县投入科技专项资金627万元。争取省级科技项目13项,专项资金120万元。争取市级科技项目12项,专项资金43万元。争取天津东西部协作财政援助资金科技支撑项目4项100万元。实施均衡性转移支付强科技奖补资金项目14项,专项资金264万元。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14项,专项资金100万元。

2023年,秦安县188名科技特派员建成苹果、桃、蔬菜、马铃薯4个科技专家大院,服务4项县域主导产业。

教育事业

2023年,秦安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91所。其中:高级中学4所(含民办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中等职业学1所,农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21所,一贯制学校10所,小学62所(不含155个教学点),特教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160所, 民办幼儿园29所。

2023年,秦安县共有中小学生54916人(公办学校53937人),其中:小学26695人,初中14633人,高中10172人(公办9343人),农职中3334人

秦安县有秦安蜜桃、秦安花椒、秦安麻腐馍、秦安凉粉、秦安酿皮、酸辣肚丝汤、秦安辣子面、秦安麦秆编等特产。

风景名胜

编辑

秦安古称成纪,素有“羲里娲乡”之称。有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等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址68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秦安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三国时期的街亭古战场就在县内陇城一带。《女娲祭典》和《秦安蜡花舞》、《壳子棍》分别进入国家级和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截至2023年,秦安县主要有大地湾遗址、中国美丽田园·秦安县桃花源景区、兴国寺、女娲祠、凤山生态文化公园、文庙等21处旅游景点。

景点

简介

图片

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位于秦安县东北45千米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遗址年代距今7800—4800年,文化遗存延续长达3000年遗存包含五个文化期,即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期,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山景区

秦安县凤山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位于秦安县城东凤山上,主要有凤山森林公园、泰山庙、青莲念佛堂三部分组成。

女娲祠

女娲祠位于今陇城城南侧,主要建筑有“娲皇宫”和“女娲祠门牌”,最早的女娲祠位于今陇城城之北山。北山古称“龙泉山”,山梁称风台梁,梁下迤右有龙泉寺,即张锦读书处;梁下迤左有北山寺,右之山崩,祠庙毁于一旦。女娲祠历经沧桑,时至今日已经是五次迁建。

街亭古战场

街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0千米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千米,是一处宽约6千米、长达十几千米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兴国寺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秦安县城北街,是一组元代建筑群。据载创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兴国寺经过六百多年的变迁,其它建筑大多瘫塌,只剩下山门、钟楼、鼓楼、般若殿。

秦安文庙

秦安文庙位于秦安县兴国镇新华街东,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约4.5亩),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道光十八年(1838年)极具规模,曾是天水地区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崇圣尊孔之地。

秦安县博物馆

秦安县博物馆位于县城新华街,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馆藏文物506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件,二级72件,三级385件,从距今1亿年的鱼化石,距今2500万年的铲齿象牙化石,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用具到明清时期的文物都有收藏,没有缺环和断代。馆藏品位居全省100家文物收藏单位的前10位。

著名人物

编辑

姓名

简介

伏羲

伏羲,俗称“人祖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类初祖。“三皇”之首。

女娲

女娲,亦称娲皇、女娲娘娘,与伏羲同母,生于成纪,风姓,蛇身,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

李广

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人称飞将军。

李陵

西汉名将,李广之孙。

苻坚

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吕光

前秦太尉吕婆楼之子,十六国时期后凉建立者,386年-399年在位。

李暠

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

李思训

唐代杰出画家。

李白

祖籍陇西成纪,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权德舆

唐代文学家,唐宪宗时期宰相

李翱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胡缵宗

明代著名官员,文人,著有《鸟鼠山人集》、《秦州志》等。

安维峻

清代著名谏官,人称陇上铁汉。

荣誉称号

编辑

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

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

中国果业发展百强优质示范县

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

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全国劳务输转工作先进县

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县

全省双拥模范县

全省文明县

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2020中国交通安全百佳县市

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2年3月,被公示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县(市、区)”名单。

下一篇 神龙

上一篇 托克马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