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二子说 编辑
《名二子说》是宋代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说明了苏洵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不同性格,对他们的一生作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出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文章情致错落起伏,曲折含蓄,短小凝练,富于哲理。
作品名称:名二子说
作者:苏洵
创作年代:北宋
出处:《嘉祐集》
作品体裁:散文
轮辐盖轸2,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3。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4。天下之车,莫不由辙5,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6。虽然,车仆马毙7,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词句注释
1.名二子说:给两个儿子起名字的议论。名,起名字,名词用作动词。二子,即苏轼、苏辙。说,议论,一种文章体裁。
2.轮:车轮。辐:辐条,连接车轮和车毂的木条。盖:车盖,车顶上的帐篷。轸:车厢后部的横木。
3.轼: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上古的车厢里没有座位,人只能站立车上,为防跌倒,在车厢前部安有一根横木,这根横木就叫轼,也写作“式”。下文“轼乎”之“轼”,指其儿子苏轼。
4.不外饰:不注意外在行为的掩饰,即不掩饰内心的情感和主张。
5.辙:车轮碾过的痕迹,即轨迹。下文“辙乎”之“辙”指其儿子苏辙。
6.辙不与焉:车辙不在其中。
7.仆:向前跌倒。毙:倒下。
白话译文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各有职能,而唯独车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虽然这样,如果去掉轼,那么我们看见的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天下的路没有不从辙上碾过的,而谈到车子的功劳,辙从来不参与。虽然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辙。这辙啊,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整体赏析
苏洵有子女六人,长子景先和三个女儿均早卒,“唯轼与辙,仅存不亡”(《祭亡妻文》)。此文即论说二子取名轼、辙的原因。文章开头,说车上的各个部位“皆有职乎车”,都是车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车轼“若无所为者”,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轼并非真没有用处,它是车子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可扶以远瞻,故苏轼字“子瞻”。车轼的突出特点是露在外面,因此苏洵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屡遭贬斥,险致杀身之祸。“辙”是车轮碾过的轨道,更是车外之物,更无职乎车;但车行“莫不由辙”,仍是必不可少的。因它是车外之物,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所以说它“处乎祸福之间”。苏辙一生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中虽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得以悠闲安度晚年。
这篇文章说明了苏轼兄弟的不同性格,对他们的一生作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出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赞苏洵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这篇仅八十馀字的短文,就充分体现了苏洵散文在“引物托喻”中,远能见近,侈能尽约,小能使著的特点。同时文章虽短,却总不使一平直之笔。句句作转折,在无限婉转之中,传达出无限情思。
名家点评
明·钟伯敬:读此及《奸论》乃知老泉有大识见。(《古文小品咀华》引语)
明·杨慎:字数不多,而婉转折旋,有无限思意,此文字之妙。观此,老泉之所以逆料二子终身,不差毫厘,可谓深知二子矣。(《三苏文范》)
清·王符曾:只从“轼”“辙”二字发论,而长公、次公全身都现。宾主双彰,小品中绝唱也。两“虽然”字极转得好,便觉纸上无限曲折顿挫。(《古文小品咀华》)
清·浦起龙:两片各四折,幅窄神遥。(《古文眉诠》)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