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宋诗 编辑
《全宋诗》是宋代的诗作。继唐诗的高度繁荣之后,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家作品,形成了许多流派,对元、明、清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文名:全宋诗
风格:流畅自然、或清新放逸
特点: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
意义:对元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册数:72
北宋灭亡后,面对国运的衰微和江西诗派在流行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一些作家开始跳出江西派的藩篱,自立门户,并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其中南宋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的出现,标志着宋代诗歌进入了第二个繁荣时期。此期能别具一格的诗人尚有姜夔。南宋后期出现的四灵派、江湖派则彻底放弃自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而来的传统,转学贾岛、姚合等人,内容上或写山水田园,不谈世事;或写落拓文人的生活和情感。使诗风又为之一变。但这两派的成就不高,宋诗在此期间趋向衰颓。直至南宋灭亡前后,文天祥、汪元量、谢翱等人沉郁悲壮的爱国诗篇,才为宋诗增添了最后的光彩。
代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所开拓和发展。比之唐诗,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争斗等方面都有所扩展。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背景下,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炽热、深沉。在艺术风格上,宋诗逐渐向思理、显露、精细方面发展,有多议论、多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等特点。一般说来,宋代诗人都很重视学习唐人,有的偏重模仿,而更多的是力求在学习中创新,形成了争奇斗艳,推陈出新的格局。因此,宋诗流派众多,各种流派之中也常有发展演变,诗歌的风格也因之丰富多样,杰出的诗人,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宋诗的数量之大,作者之多远超唐代。
至清代,宋诗受到重视,广为流传,出现宗宋的同光体。同时尊唐者亦大有人在。尊唐派往往从批评宋诗缺点出发,强调诗歌形象性、抒情性的艺术特性;宗宋派则从诗歌发展流变的角度肯定宋诗,强调诗歌风格的多样性。蒋士铨《辩诗》说:「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陈衍《石遗室诗话》称宋诗继承唐诗但又「力破余地」,「变本加厉」,而形成独特风格。这些观点可说是对唐宋诗的公允之论。
2005年1月1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北京大学《〈全宋诗〉分析系统》的专家鉴定会,傅璇琮任主任委员。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界的专家所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了该项目组的系统研制报告、查新报告、专家测试组的测试报告,并现场观看了系统演示。鉴定委员会经过认真评审、质询答疑,一致认定:
一、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研制的《〈全宋诗〉分析系统》实现了系统技术方案,达到了该项目预定的各项指标要求。
二、《〈全宋诗〉分析系统》底层主要有以下数据库:1、依据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完整数据库;2、北京大学中文系依据《佩文韵府》、《广韵》等韵书建设并扩展的音韵库;3、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铎完成的教育部科研项目“诗歌模型库”;4、北京大学中文系研制的古代诗人复合称名数据库;5、繁简字一对多关系库。
三、《〈全宋诗〉分析系统》建立在自行研制的数据管理系统基础之上,系统运行效率高、性能稳定、界面友好、加密性能高。
四、《〈全宋诗〉分析系统》突破了以往的全文检索的信息提供模式,在数据深层挖掘和知识发现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重出诗提取、格律诗标注、字及字组的频率分布统计、用户自作诗的格律分析等带有智能化特点,该系统提供多维的检索分析方式,为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文献学等研究领域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数据。它标志着,计算机科学在中文信息处理应用方面由全文检索的信息提供模式开始转向智能分析模式。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全宋诗〉分析系统》是信息处理技术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有效结合,展示出信息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应用的方向和广阔前景,该系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信息处理技术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结合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
鉴定会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建议研制单位进一步加强该系统的通用性,形成更强大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已整理的中国古代诗歌文献数据,如《诗经》、《先秦汉魏六朝诗》、《全唐诗》、《全宋词》等。建议上级单位加强支持力度。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