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远 编辑

后蜀大臣

王昭远,成都人,五代十国后蜀大臣,官至山南节度使、西南行营都统。自不量力,自比诸葛亮,终成笑柄。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王昭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职业:后蜀大臣

出生地:成都

朝代:五代十国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王昭远幼孤贫,十三岁时投靠东都僧人知諲为童子。

后蜀高祖孟知祥入蜀,饭僧于府署。王昭远持巾履,跟随知諲得入。当时太子孟昶刚刚入学,见王昭远聪慧,留下侍奉孟昶左右。孟昶继位,以为卷帘使,迁诸司使。

枢密使王处回获罪,王昭远任通奏使,知枢密事,处理各种机密事务。不久迁山南节度使。

抵抗北宋

11月,宋朝派忠武节度使王全斌、武信节度使崔彦进、枢密副使王仁赡、宁江节度使刘光义、枢密承旨曹彬等人率领步骑兵六万伐蜀。孟昶听说后,命王昭远为西南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为招讨使,李进为副招讨使,率兵拒战,并对王昭远说:"今日之师,卿所召也,勉为朕立功!"王昭远此时仍非常狂妄,以方略自任,始发成都,蜀主命宰相李昊等饯之城外。昭远手执铁如意,指挥若定,自比诸葛亮。酒酣,攘臂谓昊曰:"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

结果,在宋军的打击下,王昭远三战三败,狼狈逃窜到利州,焚毁桔柏津的桥梁,留部将守剑门关,自己逃到汉原坡。

人物结局

宋军追到后,赵崇韬还想召集军队最后抵抗一下,而王昭远却据胡床不能起,赵崇韬战败,被擒,王昭远脱下甲胄仓皇逃跑,投奔东川,藏匿民舍中,被追兵活捉。

王昭远被押送回汴京,授左领军大将军。宋太祖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卒。

史料记载

编辑

宋史

王昭远,益州成都人。幼孤贫。年十三,依东郭僧智諲为童子。知祥镇蜀,一日饭僧于府署,昭远持巾履从智諲,得入。时昶方就学,知祥见昭远聪慧,留给事昶左右。昶嗣位,以昭远为卷帘使、茶酒库使。会枢密使王处回出知梓州,昶以枢密事权太重,乃以昭远及普丰库使高延昭为通奏使、知枢密院事,机务一以委之,府库财帛恣其取不问。加领眉州刺史,出为永平军节度。不数月,会昭武李继勋以目疾不能视事,议以闲地处之,昭远遽以永平让继勋。岁余,为夔州宁江军节度。昶母常言昭远不可用,昶不从。未几,兼领山南西道节度、同平章事。及入谢,求解通奏职,遂以左街使张仁贵为副使、知枢密以代之。

昭远好读兵书,颇以方略自许。宋师入境,昶遣昭远与赵崇韬率兵拒战。始发成都,昶遣其宰相李昊等饯郊外。昭远酒酣,攘臂曰:"是行也,非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及行,执铁如意指麾军事,自方诸葛亮。将至汉,闻剑门已破,昭远股栗,发言失次。崇韬布阵将战,昭远据胡床,皇恐不能起。俄崇韬败,乃免胄弃甲走投东川,匿仓舍下,悲嗟流涕,目尽肿,惟诵罗隐诗云:"运去英雄不自由。"俄为追骑所执,送阙下,太祖释之,授左领军卫大将军。广南平,奉使交阯。开宝八年,卒。

下一篇 宋灭南汉之战

上一篇 刘廷让